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歌诗:音乐与文学就与音乐关系而言,可以将诗分为两类:一类不入乐;一类入乐。•入乐的诗,称之为“歌诗”。(声诗、声歌)•“夫一代有一代之音乐,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皆所谓一代之音乐也。”——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行、引、歌、词、曲•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诗与乐的关系一、诗是声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刘勰《文心雕龙》:“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督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乃居诸乐之上。”【元】燕南芝庵《唱论》:“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诗歌的最初特点:诗乐舞合一•《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二、诗乐在形式上的一致性诗的韵律和音乐的旋律之间的一致性是诗乐最本质的联系。朱光潜《咬文嚼字》:“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做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我因此深信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对诗歌韵律的探讨一开始就与乐律联系起来。•诗的音步、音强、平仄、韵脚都可以从属于音乐的音密、音长、音强、音高、音色。•诗的平仄搭配与感情的高低起伏与歌唱的抑扬婉转联系。四声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仄相间是演唱的必然要求。•韵脚的合辙押韵,“它能加强唱词的节奏感,使咬字发音色调一致,增加听觉上的美感”。三、从诗的本质上看,诗需要借乐来得以升华、传播,实现感人心的价值。《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白居易《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尚自贤圣,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王灼《碧鸡漫志》:“诗至于动天地,感鬼神,移风俗,何也。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朗瑛《七修续稿》:“其发而为声诗,能使人听忘倦,如饮醇酒。一唱而三叹,使人心酸出涕,使人长相思,使人起舞,使人泠然敛衽正色而坐,其味不同然。又有淡如勺水,玄如太羹,如苦根涩节,使人吞之,不得下咽。”《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漪!”•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酩酊歌鹧鸪,颠狂舞鸜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歌诗研究的意义•1、有助于对诗歌创作具体情境的认识,回到其生产的原生态。•创作情境分为几类:应酬唱答、消遣娱乐、仪式庆典、登临游览、独自创作。•2、有助于揭示诗歌创作某些特点的形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3、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4、有助于解决诗歌研究的其他问题。沈雄《古今词话》:“唐人绝句作乐府歌曲,皆七言而异其名,如无名氏之《小秦王》,一名丘家筝者。”本门课主要框架•历代歌诗具体制度(朝)•艺术生产情况(朝、野)•代表作赏析•主要参考文献:•《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继《诗经》之后,最完备的一部诗歌总集。相关专业研究领域——乐府学•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乐府学:•狭义的乐府学是指关于《乐府诗集》的研究,而广义的乐府学应该包括《乐府诗集》以后的乐府诗。乐府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汉代以后所有乐府文学,尤以由汉到五代的乐府文学为主。•研究角度:文献、音乐、文学三个层面,就某一具体作品而言,主要从曲名、曲调、本事、体式、风格等五个要素进行把握。•三个层面五个要素是乐府学的基本工作路径和方法,目标是使乐府文学发生、发展、变化的情况和所属的音乐特点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学特点得到尽可能清晰的描述。历代歌诗具体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歌舞•奴隶社会歌舞•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两汉魏晋南北朝乐府•唐歌诗•唐宋词•元散曲•明清诗词曲•历代民间歌谣。现代“新歌诗”•“歌词——诗化”•方文山、林夕、伍佰、青峰•“诗歌——乐化”•闻一多、徐志摩、三毛•古诗词新唱•《月满西楼》、《水调歌头》、《望海潮》等原始公社时期•我国第一部原始集体歌舞——《葛天氏之乐》,被尊为我国歌舞音乐的始祖。•《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黄帝:《云门大卷》(《咸池》)•尧:《大章》(《大咸》)•舜:《大韶》(《箫韶》、《九韶》)•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向娱人、娱神和教化纵深发展。•夏启:《九歌》。有了专业奴隶女乐。•夏桀:女乐三万。•《管子·轻重甲》“女乐三万人,晨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吕氏春秋·侈乐篇》说他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以乐侑食是商代宫廷贵族享乐活动中很重要的内容•商汤:《大濩》乐舞•商纣:《史记·殷本纪》:“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史记·周本纪》: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西周:制礼作乐•《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那么孔子就是‘礼乐’的坚决维护者。(李泽厚)•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在大射礼中,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悝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蘩》为节。•“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乐的重要性•1、古人认为音乐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礼记·乐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2、乐虽从属于礼,但能补礼之不足。•《史记·乐书》:“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阶级烙印,“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统治者的私有物。•王船山:“知声而不知音,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西周的音乐制度•教育体制分为国学、乡学。国学分大学与小学。大学包括: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成均由大司乐主管,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表演机构。•培养对象: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教学过程•《礼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曾侯乙墓合乎周礼的与不合乎周礼的墓葬用器并存,反映了转型时代的文化特征。“乐坏”的原因•和艺术自身发展规律有关。•雅乐一成不变的重复延续,势必丧失原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活力。•清新活泼、充满真情的民间音乐进入了宫廷和贵族之家,冲击了雅乐的统治地位。“吾(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礼记·乐记》)•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诸子音乐观•墨家主张“非乐”•道家提倡“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儒家以“善”、“和”为美诗经•在先秦文献中,又被称为“歌诗”。收有自西周初至春秋大约七百年的入乐诗歌305篇。•一、产生过程中与音乐密切相关。风——采诗,雅——献诗•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二、音乐对诗经语言形式的影响•1、章节•颂:几乎都以单章出现•雅:几乎都由多章构成,每一章句子很完整,篇幅较长•风:多章,但章节数少于雅,篇幅较短2、文辞风格•颂:不整齐,不够文雅,但多古奥•雅:整齐规范,词语典雅,有雍容华贵气象•风:句子参差错落,轻灵活泼,通俗3、重言或双声叠韵的形容词多•重言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4、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杂有二言至九言的各种句式。•音乐旋律应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5、重章复沓的章法。•叠咏体: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变换少数中心词语,反复咏唱。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原因:•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单纯深挚,只有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周南·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苏民歌《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三、诗的应用也与音乐有关1、赋诗言志:在赋诗的人,诗是“言志”;在听诗的人,诗是“观志”。•《左传》: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巩。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大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伯有
本文标题:歌诗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3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