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13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考研经验谈
13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考研经验谈——美博思远整理转自网络,更多详情请关注美博思远中国传媒大学官方网站及微博@中传考研_美博思远,并可加入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论坛qq群153320469。1,时间安排、心理调试复习考研当然是越早越好,越早时间约充足,会更保险一些。如果做一个大致的时间表的话,是4—8月中旬第一轮,8月中旬—11月中旬第二轮,11月中旬—1月考研第三轮。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第二轮。这一部分先针对中传传播学专业考生大致说一下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到下一部分再说具体的学习方法。1.1,第一轮第一轮主要看英语和专业课。英语是那种只要你保证了一定的水平,就是稍微放松一两个月也没有问题的学科。上半年把基础打好了,下半年就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来看其他科目。文史和政治都是要大量背诵的,早看了也会忘,所以不推荐这个阶段开始,没有必要。传播学专业课开始早一点比较好,中传现在出题越来越灵活,专业课阅读面广一些有好处。09年上半年学校安排实习,我实习了一个月就跑回学校,开始背单词。刚开始效率比较低,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杂事,进度缓慢,但一直在坚持。英语是背单词、做模拟题、进行单项训练(主要是阅读理解),专业课刚开始并没有专门针对中传的考研必读书目来看,而是先行扩展了一些书,随后开始按照书目看。重点看的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和《传播学史》。第一阶段最好把必读书目四本书都看完,详细的笔记一遍。但事实上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我自己就是拖到9月份才看完胡正荣和段鹏的。不过这也无所谓,不会有大的影响。这一阶段时间比效率重要,要保证一定量的时间投入,主要是坚持看书,最好通过这一阶段能静下心来,不会在自习室里坐卧不安,否则到了二三阶段会比较头疼自己的学习状态不安稳的问题。时间上没有硬性的要求,时间分配上英语和专业课各半。另外,特别要强调的是,这一阶段要拿出一些时间来阅读新闻评论,并尝试着写政论文。最好坚持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一篇,坚持一段时间,对写政论文会很有帮助。政论文占50分,比例不小,而且下半年不会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具体方法随后再说。1.2第二轮第二轮是最重要的阶段,全面铺开各科的学习,总的要求是“全面”、“细致”。一定不能有遗漏的知识点,在专业课和文史上尤其要重视这一点。文史就那么些东西,出了快二十年了,结果是重点依然重点,不那么重要的地方越出越偏,要拿高分,就要全面撒网。专业课也有点这样的趋势,我考试时第一个名词解释就是“杜威”,有个同学复习时没注意,就很惨。要把所有可能涉及大纲的都背下来,有备无患。我的时间安排大致是:专业课35%,文史25%,政治25%,英语15%,这并不是很科学,最起码英语的比例该更高一些,政治可以适当降低。每天基本上是白天背东西、晚上看书、做题。因为白天背诵效率更高一些,感觉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背诵中度过的。脑子很累,但没办法,只有坚持。每天的时间安排是8:00—12:00,2:00—5:00,6:00—10:30,但这也只是理想状态下,很多时候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且复习中间我会出来散步休息,这对提高效率很有帮助。保证效率比保证时间更重要。在这个阶段,我安排自己每个星期五晚上放假,去玩游戏。(呵呵,毕竟是男生)所有课都逃,所以基本上除了一个晚上之外我都在自习室。这也不太科学,实际上大家可以安排两到三个半天休息,我那样就搞得自己很压抑,有两到三个半天的休息时间可以让精神始终比较振奋。1.3第三轮第三轮是冲刺。这个阶段我明显加大了休息的力度,每天都七点半左右起床,中午十二点休息,快速吃饭后睡午觉,要睡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所以下午最早也得两点半进自习室。晚上十点半结束,回宿舍不到十一点就睡了。一天下来得睡差不多十个小时。但这样的结果是每天我的效率超高,感觉比第二阶段有50%的提升,就是一看书就很兴奋,一离开书就困的样子。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冲刺时的精神状态,需要在比较大的精神压力和专注的态度条件下才能实现,强烈推荐大家到时候能保证这样的状态。这段时间文史占用的时间增加,专业课和保持不变,政治有所下降。开始进行各种考前准备,比如练习英语作文、做模拟题。必须要提的是,做模拟题很重要,尤其是对文史和专业课而言更是如此。我花了170块钱从中华传媒网买了文史、专业课各三套试卷(当时肉疼的不行,但没办法啊),在最后练习的时候发挥了作用。因为一直在背诵、长时间不做题,乍一做题感觉很生疏,两三个小时下来,很累。练习几次就好了。1.4心理调整关于考研的心理调整。心理状态对考研很重要,调整心理的终极目标是“平稳”,保证一个不犹豫、不放弃、不怀疑的心态对考研有莫大的帮助。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做法是无视考研之外的一切事情。考研期间我的作业和考试都是由我女朋友完成的,点名的课由一个兄弟替我去上(他们都保研了),这保证了我可以专心看书,不必分心其他事情。虽然有的同学不一定能做到这样,但还是要想方设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杂事都排除在外,一心一意应对考研。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一边考公务员一边考研,也不是肯定失败,但失败的几率会大幅度增加。而且,在考研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自信心不丢失。怀疑自己会给自己增添很多毫无必要的心理障碍,每个人在考研过程中都会犯很多错误,出很多纰漏,考研本来就不像高考那样要求你尽善尽美,知识掌握的无可挑剔。我有好几个同学考前或考后哭了鼻子,觉得毫无希望,但最后还是考上了。只要够扎实、够努力,够专注,我相信考中传是比较简单的。2专业课(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专业课虽然和文史总分一样,但显然这门课是最重要的。这门课的标准配备是四本必读书,一份比较好的、全面的传播学笔记,《传播学精编》(我不是做广告,但这本书确实不错,虽然死贵),《新闻传播学考前五十题》(想说的话同上一本),历年真题(很重要,近几年的比较难找,打破脑袋也要找到),几套比较像样的模拟题,一些论文(传播学精编每一章后面都有参考论文,挑其中一些下载、打印出来)。参考配备是一些扩展书籍:《传播学简史》(马特拉的,帮助接触批判学派)、《大众传播模式论》(模式很重要,看完这本书,模式你就没问题了)、《传播学引论》(看着玩的,不能当主要参考书)、《传播学教程》(这本不错)、《人类传播理论》(小约翰的,变态,不好看)、《传播学是什么》(入门的时候快速看一下)我的建议是针对中传的特点进行准备,市面上有卖的针对所有学校新闻传播学考研的书,很厚一本,我不建议买,觉得针对性不强。上面提到的书在中华传媒网上有卖的,或者淘旧书,因为传播学精编和五十题都不会改版,年年一样。参考配备的那些书第一阶段看,如果第一阶段没时间的话完全可以放弃,或者只看其中一两本。模式论那本比较好,李彬的引论可以学习学累了当小说读,其他的不看也罢。下面详细说一下这门课的复习过程。2.1第一轮第一轮要完成基础性工作,就是看完四本书并详细笔记之。自己的笔记在第二轮不一定看,主要是为了帮助自己的理解。虽然背诵是根,但如果你对课本讲的东西理解不深刻,背诵起来难度会加大。四本书中,最重要的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因为是美国式的思维方式,结构比较散,第一次如果看不出什么东西的话就再看一遍,这本书写的是相当好的。大家要注意里面可能会被忽视的内容,如新闻的社会建构,我看的七八本教材中就这本书讲的最好,但当时复习两遍都没注意,直到第三轮才发现。KATHY有专门针对这本书的笔记,做的比较到位,大家搜一下,不用花钱,应该能下载的到。看完每一章最好能思考一下课后的问题,这对养成传播学思维方式很有助益。《传播学史》也很重要。有同学说看这本书看不出什么东西,实际上对我们考研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就好比秕谷里面的金子,不好找,但找到了很有用。其实,笔记这本书就是把里面所有你觉得是理论性的东西全都抄下来,很厚的一本书,抄完不过十几页稿纸,因为这样的内容不多。整理下来之后背就可以了。前面我提到今年考得杜威,你看了这本书,把不同地方提到的杜威在学术上的贡献放在一起就是满分了。而且,今年考得杜威,谁知道明年会不会考西梅尔、弗洛伊德甚至罗伯特维纳呢?这都是平时不太重视、大纲里比较偏僻的,但考到了谁都没话说。所以,看这本书一定要全面,本来整理出来就没多少东西,要全背下来。重要人物更是要烂熟于心,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一个名词解释你按简答来写,肯定一分不会丢。(记得当时我暑假里看这本书,夜里睡觉都梦见拉扎斯菲尔德了,晕)《传播学总论》这本对整个传播学学科覆盖的挺全面,至少对考中传有比较大的价值。简答、名词解释,你以这本书上的内容为主答题肯定不会错,谁让这是中传副校长写的呢。详细笔记这本书比较麻烦,最好能下载到笔记。或者比较晚看着本书,到九月份看,一边看这本一边看笔记或《传播学精编》,然后把书上有、笔记上没有的增添到笔记上,这样省事些。这本书内容有些繁琐,但比段鹏那本还好些,尽量都背诵下来吧,比如关于受众的五种理论,这样的也不要忽略。不笔记,直接拿着课本背也可以,这本书什么该背什么不用背一眼即知,不需要太多提炼,可以做为重点背诵的一本。《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比较烦,内容庞杂且与其他几本书不一致,同一个理论他论述的角度和其他书就有区别(和总论区别较小,因为总论里有些部分本来就是段写的),讲的特别细,有些东西不可能考,比如传播学研究的角度,好像有七八个之多,背诵这些花了很多精力。我建议不要以这本书为主,看一遍,把笔记没有、课本有的增添到笔记上即可。第一轮能把这四本看完就很不容易了,看不完的话可以延后,但开始背笔记的时间不要拖,最好9月份开始背笔记,一边背笔记一边看书也可。多看几本书可以加深对传播学的理解,对后面的复习有好处。(此处笔记为针对大纲的、完整、系统的笔记,不是某一本书的笔记。)2.2第二轮第二轮,关键词“背”!以笔记为主,背诵笔记。我建议这一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背诵完整的、系统的笔记(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买),辅之以第一阶段的课本笔记,一边背一边将两者不同的地方融合在一起。比如笔记《传播学史》的内容肯定比一般的资料要全面,这就需要大家在这个阶段背完、攻克。另外,《大众传播模式论》里面关于模式的内容、《基础、框架与外延》中一些其他地方没有提到的知识,都是如此。而《起源方法与应用》和《传播学总论》,我建议大家从头到尾背一遍。最好是笔记背一单元,这一单元对应的起源和总论上的那个单元也要背完,这样的话基础会比较扎实,答题的时候脑子里有足够的东西。(比如笔记你背到了受众理论,那同时把总论和起源上关于受众的那一章也背一遍)因为背诵了肯定会忘记一部分,背五份知识可能会忘一份,只剩四份,但你背十份知识,忘了一份还有九份。根据我的经验,不是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是肯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推荐大家还是要多背,多看,多多益善。只背诵一份笔记的话会比较危险。将笔记从头到尾背诵个两三遍,第一阶段结束,开始第二阶段,转而背诵《传播学精编》。不同的笔记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关于批判学派,内容差异不小,多背诵几本可以从不同角度答题。名次解释用哪个都差不多,这主要是为了应对简答题。我记得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我看的笔记和《传播学精编》上差异之大,让我几乎认不出是同一派理论。《传播学精编》这本书做的很好,知识点全面且准确。如果不好买笔记的话,第二轮开始直接背这个也可以,就是稍微单薄了点,按照我这个方法来的话知识点掌握的更充分,但时间会比较紧,日程安排很满。时间不是太充足的同学可以直接背精编,背好了,专业课也可以考得不错。我的建议是白天背诵,因为白天效率高,晚上可以看英语和政治,或者做题。背诵方法按个人习惯来,基本要求是专注。经常回顾背诵的内容效果更好,比如每次背诵,三分之一的时间回顾昨天背的,三分之二背诵今天的,然后每隔五天留出一天的时间将前五天的内容总的回顾一遍,这种波浪式前进的方法可以加深印象。完整背完一本笔记而不回顾的话很容易背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让人很难受,而且对自信心的打击很大。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文史的复习。另外,在背诵期间,我建议留一些时间看论文。中传最近几年出题
本文标题:13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考研经验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3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