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企鹅指南研究(一)企鹅指南的精神何在企鹅指南研究(一)陈郁凯藉助「企鹅唱片指南」选片的力量,再加上录音上的再筛选,期望所找出的CD唱片,能让出身音乐科班和嗜听历史录音的人,能体会好录音的妙味;对音效吹毛求疪的人,能拋开音响器材的束缚,徜徉在音乐的内涵之中,并且提供音响系统调整得过好的乐迷购买CD时的保证。录音技术与音乐本身前一阵子为了「唱片评论员须不须具备读谱能力」在本刊掀起轩然大波,绵历数月至今仍荡漾不已,其实只要您能区分一位唱片评论员和电视节目五灯奖的评审老师之间的不同,其中的疑虑自然不攻自破。然而另外一个普遍存在于国内乐迷之间的问题,才是笔者认为有待我们努力去找到一个认知上的平衡点,那就是唱片的录音好坏到底重不重要?对于出身于音乐科班和嗜听历史录音的人而言,音响只是录音的再生工具,录音的好坏只是音效上的问题,与音乐内涵的欣赏无关;而对于音响声音锱铢必较的人却认为,若没有好录音的正确音色,怎能表现出音乐的真谛?两者之间最大的争议在于录音中是否有所谓「正确的音色」?事实上这两种看法都是正确的,而且只要两派人士能取得共识,就是唱片欣赏最令人愉悦之时。若只是一味的追求音响上的效果,固然不是聆听音乐的正途,但完全否定高杆的音响调整,也未免太忽略了唱片中声音效果带给听觉上的妙味。笔者认为唱片是唱片,现场是现场,虽不可混为一谈,但获得音乐内涵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不理想的录音,就像设计不良的音乐厅,一样降低了聆听时的趣味,严重者更会影响音乐内涵的传递;所以一张唱片若能同时带给我们音乐内涵和音响效果的双重享受,那岂不是太完美了吗?英国的「企鹅唱片指南」虽未明确地说明这点,但从其选片的方向来看也是如此,只不过对于音响系统调整得太好的人而言,「企鹅唱片指南」区分音效的标准,并不能提供完全的保证。所以这个单元的宗旨就是藉助「企鹅唱片指南」选片的力量,再加上录音上的再筛选,期望所找出的CD唱片,能让出身音乐科班和嗜听历史录音的人,能体会好录音的妙味;对音效吹毛求疪的人,能拋开音响器材的束缚,徜徉在音乐的内涵之中,并且提供音响系统调整得过好的乐迷购买CD时的保证。不过这个单元毕竟不是发烧片单元,所以音效的要求以不影响音乐的美感为原则,而且在「企鹅唱片指南」的推荐中已成为大家一致公认的名盘的CD也不再介绍,把重点摆在受到国内乐迷们冷落的曲目或版本。选片范围并不局限于「三星带花」,只要是「企鹅唱片指南」所推荐的就是网罗的目标。但由于受到时间、财力以及购片机会与运气的影响,笔者势必力有不逮,所以非常欢迎各位读者来信告知笔者所遗漏的CD,来拓展这个单元的广度和深度。漂亮的小提琴录音第一次笔者要介绍给大家的是两张有关小提琴的录音。调过音响的朋友都知道钢琴的声音特别难调,若能让音响系统发出漂亮的琴音是一项令人羡慕的成就,但却伴随着发生了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此时您将发现好的小提琴录音有如凤毛麟角般的稀少,尤其是小提琴只较少的协奏曲和室内乐。其中最严重的不外乎琴声太密实和高把位会刺人耳目两种,使得琴音听起来一点也不像名琴发出的声音。依笔者的经验此时,真得很难说服自己退而求其次地去接受它,有些人为了避免这方面的困扰和金钱的浪费,干脆不听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等曲目的录音,由此可见好的小提琴录音有多难得。在「企鹅唱片指南」的「三星带花」中,笔者发现了两张录音状况理想的小提琴协奏曲,所以便迫不及待地赶快介绍给大家。胡乃元的浪漫经典首先是这张名为「胡乃元的浪漫琴艺」的专辑,曲目为高德马克《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布鲁赫《a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由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小提手胡乃元和舒瓦兹带领西雅图交乐团的合作组合。胡乃元从五岁开始学琴,十一岁时赴美向寻求名师指导,1985年在比利时伊莉莎白大赛夺冠后便声名大噪扬名国际。这次录下的这两阕小提琴协奏曲是胡乃元最钟爱且最拿手的曲目,其中又以布鲁赫作品的诠释最为经典。他的已故老师,也是小提琴大师金戈尔(Gingold)听到这次的录音时赞美道:「你对布鲁赫《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诠释好得令我难以言喻……,它是如此地美妙,而且具有令人兴奋的特殊气质。」从这张专辑的诠释来看,胡乃元的运弓细致且饶富情韵,即使在炫技乐段也显得玲珑有致。在连续圆滑奏上高明的运音变化把音乐处理得浪漫的恰到好处,愈显胡乃元演奏身手之文雅高尚。Delos优秀的录音也是让这张专辑绽放光彩的一大功臣,琴音娇嫩得令人觉得胡乃元手上那把超过二百五十年历史的意大利瓜那里琴真是实至名归。笔者对「企鹅唱片指南」所推荐的东方人(尤其是台湾同胞)的录音作品一向特别感兴趣,因为笔者认为在西方的社会中东方人要出头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当他的成就和西方文化有关时,能够大放异彩并受到尊敬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国内有许多人并不这么想。在国内的唱片市场几乎所有的小提琴家都活在已经作古的大师的阴影中,似乎除了海菲兹、奥伊斯特拉夫等人外其它人都不应该出来拉小提琴。笔者当然肯定这些老大师在古典音乐史上的地位,但他们所造就的毕竟是身手、造型上的个人传奇。他们在某些曲目的表现确实树立了难以超越的里程碑,但若因此而认为新一代的小提家完全不如他们,那肯是狭隘的艺术欣赏角度,而且也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常常在文章中看到许多人批评「企鹅唱片指南」很爱国,但是国内对本土艺人的不支持难道就是客观?我们看看邻近的日本,不论他们多么迷信大师,但对名扬国际的日本艺人如内田光子等人一样爱护有加,难道日本人也爱国爱昏了头?这真是值得国人好好地深思一番。无调情音乐的新选择第二张是最新的「三星带花」版本,曲目为罗塔瓦拉(EinojuhaniRautavaara)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名为《幸福之岛(IsleofBliss)》、《天使的降临(AngelsandVisitations)》两首管弦乐曲。这张专辑不论是作曲家、曲目、小提手、指挥、乐团,甚至连CD厂牌,都令台湾乐迷感到陌生,这也是「企鹅唱片指南」能让我们拓展音乐视野的一大功能。罗塔瓦拉生于1928年,为芬兰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他非常擅长勋伯格所发展出来的无调性十二音音乐,而这项作曲概念也是现代音乐里重要的一环。现代音乐还有另一项重大的特色就是「点状配器法」。所谓「点状配器法」简单地讲就是将线条式的旋律线分解成极小的分子,并把这些分子分别配给各种乐器,所以旋律虽然以线条式前进,但由于色彩不断地变换,使得听者无法察觉出其旋律的原来形状,这种「点状配器法」也是由无调性十二音音乐发展出的「系列(Seriell)技术」中的配器法。当代的古典音乐大都是点状式和线条式的配器并存而用,呈现出多种风貌的音乐色彩,而罗塔瓦拉的作品也是如此。在这张专辑中笔者最喜欢的是《天使的降临》,这是一首由作曲家小时的梦境所构思而成的纯粹音乐,其鬼魅般的乐念和不亚于肖斯塔克维奇交响曲的巨大音响效果,让笔者听完后久久不能忘怀。在小提琴协奏曲里担任主角的为ElmarOliveira,在他得过的无数荣誉中,最令人骄傲的就是1978年第一位非苏俄籍的柴可夫斯大赛的冠军得主,以及1983获颁受到世人尊敬的AveryFisher奖。在这次的专辑中的表现可谓在尊重原作下,树立经典的典范。一连串音色变化细腻的高把位拉奏和强大说服力的乐念转折,都让人承认他受到许多大奖的青睐绝非偶然。笔者现在最想知道的是Oliveira在古典曲目诠释上是否也一样的精彩呢?企鹅指南研究(二)对伯恩斯坦的不同认知如果您能体会这种「文雅中所出现的不平凡着想」的审美观,那您对其它的「三星带花」唱片的接受度也会提高不少。几乎所有的古典乐迷或多或少都会注意到国外有关古典音乐唱片的奖项、榜单或评论等,但不论关心的程度多少,对英国的唱片奖项、榜单或评论所产生的不认同的理由都相同,千篇一律的「本位主义」论调一致枪口对外,在这方面国人可真是不余遗力且异常团结。本位主义作祟其实只要仔细推敲起来在这类文章或言论中笔者尚未发现理由够充份的,所有的批评皆来自于对英国唱片评论的不了解,而且若您愈了解英国的唱片评论,您将会觉得真正的「本位主义」者反而是这些「本位主义」的大力鼓吹者。虽说音乐没有无国界,但古典音乐原本就是西方的文化,身为东方人的我们,对外来文化产生疑惑是非常正常的,没有必要为了巩固自己看法的权威性而去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打击具国际权威的唱片评论,如企鹅唱片指南、英国留声机杂志等,是国内许多爱乐人士常做的事,但笔者常常在想,即使全台湾二千一百万同胞全部都否定这些英国唱片评论,难道就能憾摇它们的在国际上的地位吗?自从有唱片工业以来,英国逐渐成为全球音乐活动的重心,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历史悠久的音乐评论书籍或评论员的资历,都是我们所望尘莫及,而且最重要的、也是笔者一再强调的就是,古典音乐是西方文化,唯有研究西方的音乐评论,我们才能找到古典音乐的根,进而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审美学。笔者之所以会选择「企鹅唱片指南」来做为研究的对象,当初纯粹是想要身体力行来证明东方人也能对「三星带花」有相当程度的认同,如今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企鹅唱片指南」的评论风格和编排方式,非常适合做为音乐欣赏教科书。藉由「企鹅唱片指南」所选出的版本您可以了解诠释的意义与范围,体会出他们对音乐的审美学,从学习中培养正确的诠释观念,再斟酌他们的音乐审美学,必能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评论。「企鹅」的诠释观与审美学在「企鹅唱片指南」中能够当做解说他们的诠释观和审美学的范例,可说俯拾皆是,笔者这次就先以国人所熟悉的指挥家伯恩斯坦的诠释风格来做说明。在「企鹅唱片指南」中伯恩斯坦的作品包含「带花」的推荐屈指可数,而且除了《西城故事》和《憨弟德》之外,指南和国内伯恩斯坦迷之间的认知简直是没有交集,不明究里的人就以「本位主义」批评之,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和对诠释认知上的差异有关,国内的伯恩斯坦迷认为伯恩斯坦的演奏手法丰富了音乐内涵,但「企鹅唱片指南」却认伯恩斯坦有许多作品太过加油添醋,失去了作曲家的原意,事实上受到浪漫派指挥家的影响,国内有许多乐迷已经对作曲家产生误解而不自知,笔者在一次和朋友的音乐讨论中,就发生了典型的例子。有一次笔者的友人向笔者表示他对西贝柳斯《第四号交响曲》的看法,当他说到「西贝柳斯《第四号交响曲》听起来有点像马勒《第二号交响曲》时。」笔者马上心头一愣,因为西贝柳斯和马勒虽然是同时代的作曲家,但两人不论是在乐念上、或是在配器手法上,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怎么会听起来有点像呢?一问之下,原来那位友人非常喜爱伯恩斯坦在DG录下的马勒《第二号交响曲》。伯恩斯坦在录制马勒的交响曲时,虽自诩马勒的灵魂附身,但笔者听他在马勒《第二号交响曲》里的表现感觉上像是嗑药之后产生的幻境,而且就是这种幻境,让笔者那位友人把这阕交响曲和西贝柳斯《第四号交响曲》产生联想。错误解读乐念马勒在作曲时最重视「清楚」,他认为厚重的管弦语法只会模糊他音乐中想表达的乐念,然而西贝柳斯却醉心于厚重管弦语法的研究。伯恩斯坦在马勒《第二号交响曲》中将音乐的速度放慢后,把许多音符拉出原本没有的拱形线条,拱形的旋律线原本就具有宗教、神秘等特色,再加上伯恩斯坦在旋律线上又附加上了许多个人的情感,深沉的音乐进行产生出听觉上厚重的配器错觉,马勒的乐念和配器直线直接连续的特色,也被许多的拱形线条所产生的神秘幻境取而代,无怪乎笔者的友人会因而产生误解,而这也是为什么深受国内许多人士喜爱的伯恩斯坦马勒《第二号交响曲》在「企鹅唱片指南中」未「带花」的一大原因。并不是每一个人听了伯恩斯坦的马勒《第二号交响曲》都会对马勒产生误解,但这个版本已经让一些听友错误地解读马勒想要传递的乐念,是一件不能否认的事实。然而熟知伯恩斯坦的乐迷都知道在马勒《第二号交响曲》里的表现,在他所有的作品已算有所节制,其它比这次更夸张的都有,难道那些录音都会让听者不自觉地误解作品曲家?不论伯恩斯坦迷有多么地愤怒笔者还是要说:「是的!」。笔者并不是不喜欢伯恩斯坦,相反的还认为他是最具有非考证派的超越前人诠释的指挥,只可惜在大多数的场合,伯恩斯坦都表现的太过火了。到目前为止,笔者发现伯恩斯坦拿捏最恰到好处的录音,只有《西城故事》、《憨弟德》、《柯普兰的芭蕾组曲(Sony)》、莫扎特《
本文标题:企鹅指南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4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