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什么是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的诸因素的理论。什么是疾病?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或机体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错综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邪气作用于机体的损害与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得以保持,则不发病。病邪不能及时清楚,机体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则发病。(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部份:阳气:抵抗阴邪的入侵,并能制约阴邪,阻止阴寒病证的传变和祛除阴邪。阴气:抵抗阳邪的入侵,并能抑制阳邪,阻止阳热病证的发展和祛除阳邪。(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2.正气的防御作用(1)抵御外邪的入侵:a.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邪难以入侵,故不发病。b.邪气已经进入,但正气盛,能及时抑制或消除邪气的致病力,亦不发病。(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2.正气的防御作用(2)驱邪外出:a.邪气入侵后,若正气强盛,可在抗争中躯邪外出。b.虽有发病,但邪气难以深入,病情较浅,预后良好。(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2.正气的防御作用(3)修复调节能力正气有自行调节、修复、补充的作用,可使疾病向愈。(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协调推动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的机能,使之正常发挥,畅达而无郁滞。(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1)正虚感邪而发病:a.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外邪乘虚而入。b.适应和调节功能低下,也易对外界的情志刺激产生较为强烈的反应而发为情志病。(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2)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对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推动和调节能力下降。可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导致痰、淤、结石等病理产物的产生而发病。(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3)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正气强:邪正相搏剧烈,表现为实证;正气虚:不能敌邪,邪气深入内脏,多发为重证和危证;脏腑功能减退:多表现为虚证和虚实夹杂。(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外因:六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等。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淤血,结石。(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2.邪气的侵害作用(1)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邪气侵入发病,可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功能障碍,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2.邪气的侵害作用(2)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邪气作用于人体,可对机体的皮肉筋骨、脏腑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或致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亏耗。(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2.邪气的侵害作用(3)改变体质类型:如阴邪致病,损伤阳气,久之可使机体由原体质转变为阳虚体质。(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没有邪气的侵袭,机体一般不会发病。(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如外感六淫邪气致病,发病急,病程较短。七情内伤,发病多缓慢,病程较长。(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3)影响病情和病位感邪轻,临床症状表现较轻;感邪重,临床症状表现较重。受邪表浅,多形成表证;受邪深,多形成里证。(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3)影响病情和病位风邪轻扬,易袭阳位,多在肺卫;湿邪易阻遏气机,多伤及脾。疠气发病急骤,传变快,病位停留于肌表非常短暂,易传入里。(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在邪气的毒力和致病力特别强,而正气虽盛也难以抗御的情况下,邪气对疾病的发生起著决定性的作用。(一)环境与发病1.气候因素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2.地域因素不同地域,其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生活习俗有所不同,均可影响人群的胜利特点和疾病的发生,易致地域性的多发和常见病。(一)环境与发病3.生活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中的废气、废液、废渣、噪声均可称为直接的致病因素。4.社会因素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境遇变迁和人际关系关系等,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二)体质与发病1.决定发病的倾向2.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3.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三)精神状态与发病精神状态能影响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1)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如胸痹心痛,中风。(2)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如悲哀、忧愁或思虑过度等,可引起胃痛、癥积发病类型,是发病的开始阶段,邪正相搏过程中双方力量不同和斗争结果差异的反映。由于人群的正气强弱不等,个体的体质状态不同,邪气的种类、侵入途径、所中部位,毒力的轻重也有差异,因而邪正相搏的结果不同。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之意。多见于:新感外邪较盛,情志剧变,毒物所伤,外伤,感受疠气。又称缓发,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多见于:内伤邪气致病,如思虑过度、房室不节、嗜酒成癖等引起机体逐渐进行性改变,而逐渐出现临床症状。感受湿邪,其性黏滞重浊,发病多缓慢。正气不足,若感邪较轻,正气抗邪缓慢。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多见于:感受温热邪气所形成的“伏气温病”外伤所致的皮肤破损,发为破伤风,狂犬病。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如肝阳上亢所致的中风,小儿食积而致的疳积等。首见于《伤寒论》合病: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并病: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指疾病初愈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一)复发的基本特点1.临床表现类似初病,但不完全是原有病理的再现,比起的病理损害更广泛、更复杂、病情更重。2.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容易留下后遗症。3.大多有诱因。(二)复发的主要类型1.疾病少愈即复发多见于较重的外感性疾病的恢复期。在诱因作用下,可致余邪复燃,正气更虚,引起复发。(二)复发的主要类型2.休止与复发交替初次患病时,虽经治疗,症状和体征均已消除,但有宿根留于体内,在诱因的作用下导致复发。如休息痢、癫痫、结石所致疾病。(二)复发的主要类型3.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急性发作时症状较重,慢性缓解时症状较轻。如哮喘、胸痹心痛。(三)复发的诱因1.重感致复指因感受外邪导致疾病复发。多见于:热病刚恢复时。2.食复指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者。多见于:胃痛、痔疮、淋病。(三)复发的诱因3.劳复指形神过劳,或早犯房事而致复病者。多见于:外感病,慢性水肿,哮喘,疝气,中风等。(三)复发的诱因4.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失当,而致复发。应遵循扶正勿助邪,祛邪勿伤正的原则。(三)复发的诱因5.情志致复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复发者。多见于:梅核气,癫狂等。
本文标题:第七章 发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7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