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利他主义利他主义即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不期望报答”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后续许多研究发现:利他行为的动机,有些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3、自愿的4、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二、利他行为的分类(一)按实施情景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二)按责任归属职责性利他行为非职责性利他行为(三)按实施动机求回报性利他行为不求回报性利他行为两种利他主义的行为取向:自我利他主义取向: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体现自我价值而采取的助人行为纯利他主义取向:为了他人幸福1977年纽约地铁站:一个名叫埃弗里特·桑德森的男子跳下路轨,救起一名叫米歇尔·德耶色斯的4岁女孩。“如果我没有设法去救她,只是像其他人一样站在那儿,那我一辈子都会良心不安。”三、利他行为的理论(一)先天论社会生物学威尔逊:利他行为由遗传的先天决定,是一切群体动物生存的机能。(二)动机论斯淘布:每个人都有利他动机,只是强弱不同。(三)决策论拉坦内和达利:在紧急事态发生时当事人要介入,有一个从认知到行动的过程。助人的行为模型:对紧急事态的注意——对事态的判断——个人责任程度的决定——介入的方式——介入的实施四、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一)认知(二)移情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移情导致的利他行为的优点:1、更容易产生实际的帮助行为2、抑制攻击行为3、增加合作4、改善对弱势群体的态度移情导致的利他行为的缺点:1、偶尔产生伤害性的后果有时候会因此献身;有时可能产生无意识的伤害和羞辱2、容易产生情感的枯竭感3、引起偏爱、不公正,并对更广泛的公共利益冷漠(三)情绪愉快、内疚、不愉快(四)社会规范很多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是因为社会规范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明显推动利他行为产生的社会规范有:互惠规范、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对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施以帮助。社会责任规范: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要考虑以后的交换。马丁·尼莫拉: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耶稣:“如果你只爱那些爱你的人,那么你有什么权力去要求任何信任呢?……我告诉你,爱你的敌人吧。”(五)社会教育因素(六)社会文化因素(七)性别五、利他行为的过程第一,可能的助人者感觉到有人需要帮助;第二,可能的助人者决定要不要给予帮助;第三,若助人者决定给与帮助,需要决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并实施行为。要不要给帮助?这个决定需要经历两个判断:责任归属判断:判断造成被助者需要帮助的内外在原因损失酬赏分析:对损失和内心酬赏做出评价。其它影响因素:1、助人者的个人因素助人者的心理特点;助人者的生理特点(性别);助人者的能力特点;先前的利他经验;助人者的宗教信仰。2、当时的情境因素天气好坏;环境干扰;有没有其它重要的事情;有没有其它人的示范。3、被助者的特征长相、穿着、行为举止;求助者受伤害的严重性等;与助人者的相似性。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的所影响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六、利他行为的七个阶段1、自我中心的利他行为利他是为了奖励或逃避惩罚2、互补性的利他主义帮助别人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帮助3、首属群体的利他行为愿意为自己人做出极大牺牲,但对“外人”则不愿意。4、规范性的利他行为顺从社会规范而实施的利他行为5、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6、自然的利他行为依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实施的利他行为。7、圣人式的利他行为七、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坐视不理,袖手旁观。美国:一青年男子乘地铁回家时,被歹徒用刀捅伤了腹部,在歹徒下车后,其他11名乘客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年轻人因流血过多而致死。2000年6月,在纽约中央公园,一群酗酒的年轻人对60名单独出行的妇女进行了性侵犯,旁边数万名游客、包括警察对此无动于衷。戴安娜王妃的车祸1、午夜独自回家,路遇高个男性坐在地上呻吟。2、闹市中看见一群人持凶器追打一个人。3、遇到数十人围观的车祸现场。4、经常打架的邻居夫妇晚上又打了起来。5、参加研究生考试途中遇老人摔伤,而开考只剩2分钟。6、拿酒瓶的醉汉跌倒在污水中。7、长途车遭抢劫,30位乘客无一人出面制止。产生的原因:(一)常规的个人、情景和社会因素的影响1、助人者的个人因素。2、当时的情境因素。3、被助者的特征。4、社会文化因素。(二)旁观者效应危机现场中人数愈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愈少,此现象为旁观者效应。1、旁观者的数量多会影响个人的注意力。2、旁观者的数量会影响到个人对事件的解释。3、旁观者的数量会影响到目击者对责任的确定。4、旁观者中部分人不良行为的示范作用。5、害怕在群体中丢脸。闹哄哄的街市,老人摔断腿,无人理会;车祸现场,数十人围观,无一人报警;一穿着体面的人,靠在小汽车的车窗外用衣架往外面够东西,旁边不断有人经过;《疯狂的石头》里面,借搬家名义入室盗窃的镜头。八、如何增加利他行为,减少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的出现?(一)减少模糊性,提高对方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二)让对方产生负疚感感到内疚的人会以行动来减轻内疚感。研究发现,以下行为会提高利他的机率:1、彼此交谈,互相介绍姓名、年龄;2、之前有过目光的接触和友好的微笑;3、以后有可能再度碰面;4、明确的个人请求;5、想办法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意识的方法:贴上姓名标签、让对方感觉到被观察和评价(摄影机、领导在场)等。有实验表明,让被试之前看过自己的相片、录像、或照过镜子,都会大大提高其实施利他行为的机率。技巧:1、留面子技术。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相对小得多的要求。2、请求极微小的帮助,以至于让对方不能拒绝,除非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吝啬鬼。心理学家:恰尔迪尼“哪怕是一美分也是帮助啊”(三)将利他主义社会化1、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社会风气2、树立利他主义榜样实验表明:提供好的榜样,比提供对坏榜样的惩罚,宣传效果更好。3、让更多的人了解冷漠行为的原因人们一旦了解为什么群体会抑制帮助,他们在群体情境下帮助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四)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被要求去捐款和自己主动捐款。哪种行为的快乐度要高一些?过高的奖赏会削弱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
本文标题:利他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0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