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贞元九年(793),柳宗元登进士第,贞元十四年(798),中博学宏词科,此后仕途颇为顺利。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顺宗永贞元年(805)开始,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变革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宦官、大官僚联合势力的强烈反击,以惨败告终。柳宗元和参加永贞革新的其他官员同时遭到贬谪的处分。柳宗元先是被贬永州(今属湘南)司马,十年后,再贬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和柳宗元一起被贬的还有刘禹锡,刘禹锡被贬播州(今贵州遵义市西),地理条件比柳州更艰苦。柳宗元想到刘禹锡要随身奉养老母,便主动请求朝廷,和刘禹锡更换贬所。后来刘禹锡虽然去了连州(今广东连县),但柳宗元舍己为人的品格,受到了人们的赞扬。王叔文集团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就是永贞革新。但是永贞革新遭到了以大柳宗元在柳州任上,为当地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终年47岁,有《柳河东集》。柳宗元古文创作数量颇丰,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柳宗元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有议论文、传记、寓言、游记四类,其中山水游记和寓言在文学史上评价最高,最受人欢迎。柳宗元被贬时期,心情极为悲愤、抑郁,他往往借山水景物抒发内心的积郁、悲情。他在永州作的《与李建书》中说:“仆闷即出游……柳宗元石像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虽然出游的快乐是短暂的,但毕竟能减轻他精神上的负累,而且他往往能把山水引为知己,与之同病相怜,从而渲泄内心的悲情。柳宗元最著名的山水游记,是在永州作的《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一组游记所写的山水之美,几乎都是作者亲身观察、体验后发现的,所以这些游记不但描写了山形水态,而且记叙了作者探寻发现美的过程.这些奇异美丽的山水景物为世所弃、为人冷落,不免使作者联想到自己怀抱利器而被弃绝在异域遐荒的命运,所以他对山水花鸟虫鱼绘形绘色的同时,也溶入了深深的感叹,人情物态契合无间。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中的精品,而《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则是精品中的精品。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家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始得西山宴游记》原址《钴母潭记》原址《袁家渴记》原址《小石城山记》原址《石涧记》原址《钴母潭至西小丘记》原址《石渠记》原址《小石潭记》原址基础过关阅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写法:垠睥睨数偃傥更伎逾yínpìnìcùyǎntǎnggēngjìyǘ重点词句少:稍寻:寻找垠:边、界睥睨:城墙上的女墙数:密集不过:不超过售:得到赏识伎:技艺,指美景傥:倘,或者环:盘旋攀登或:有人是:这西、北、东:名词做状语,向西、向北、向东投以小石:介词短语后置,“以小石投”翻译课文第一段中带有“而”字的句子,注意“而”字前后之间的关系。1、逾黄茅岭而下译:越过黄茅岭向下。2、其一少北而东译: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3、土断而川分译: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4、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译:山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5、益奇而坚译: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胜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译文:•哦!我怀疑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整体感知课文:阅读课文前边的鉴赏提示,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并思考探究下列问题1、全文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据此理清课文结构。第一段写景。分两层来写。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有积石横当其垠”。然后描写小石城山的奇貌。第二段议论。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作者在这里是借题发挥,在影射自己。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叫屈,大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平,也为自己被贬斥荒远已长达八的苦闷忧愁而鸣不平。作者正是这样借物自比以抒泄失意痛苦的心情,。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其气之灵表现在三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感,沉痛而无奈。3、“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拓展练习阅读下文找出表明作者心境的语句。比较分析两文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与相应的景物关系。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和四年也。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乎表现作者心境的语句有:一、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二、望西山,始指异之。三、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四、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两文情感的不同之处:1、前文含蓄、形象,借小石城山来表明心迹;后文直白和含蓄结合。2、前文单一;后文有层次变化。1.文章主旨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2.文章特色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涣,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日:“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谴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狄夷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少愧矣。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归葬万年先人墓侧。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名宗元。七世祖柳庆,北魏时官至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柳奭,在唐朝曾出任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一同得罪了武后,死于高宗朝。父柳镇,为就便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任命,请求到江南去做县令。后来又因为不能迎合权贵,失去了殿中侍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个权贵死了,才重新被用为侍御史。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子厚小时候就精锐敏捷,通达事理。当他父亲还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轻,已经独立成人,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以后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授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端方坚毅,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风发,经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名声因此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一党,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罢了。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
本文标题:小石城山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1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