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测验的常模第三节测验的信度第四节测验的效度第五节项目分析第六节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第七节心理测验的使用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第二单元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第三单元心理测验的分类第四单元纠正错误的测验观第五单元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第六单元心理测验的发展史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一、什么是测量二、测量要素三、测量量表一、什么是测量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该定义包括三个元素:1、事物:指的是我们要测量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2、数字: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3、法则:代表的是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二、测量要素两个要素:参照点、单位。(一)参照点绝对参照点相对参照点(二)单位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确定的意义,■有相同的价值三、测量量表量表是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斯蒂文斯(S.Stevens)划分的四种水平:(一)命名量表——最低水平(二)顺序量表——次低水平(三)等距量表——较高水平(四)等比量表——最高水平第二单元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一、心理测验的定义二、心理测验的基本要素:*三、心理测验性质一、心理测验的定义所谓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测验即引起某种行为的工具二、心理测验的基本要素:1、测量的对象是人的行为2、选取的是行为样本3、测量要标准化4、测量要有常模三、心理测验的性质(一)间接性(二)相对性(三)客观性第三单元心理测验的分类一、按测验功能分类: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二、按测验的材料分类:文字测验操作测验三、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客观测验投射测验四、按测验的方式分类个别测验团体测验五、按测验的要求分类最高行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第四单元纠正错误的测验观一、错误的测验观(一)测验万能论(二)测验无用论二、正确的测验观(一)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例如,升学指导测验)(二)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第五单元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一、智力测验二、人格测验三、心理评定量表(心理与行为评估和应急与相关问题评估。)一、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联合型瑞文测试(CRT)二、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测验(EPQ)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16PF)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三、心理评定量表心理与行为评估:90项症状清单(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应急与相关问题评估: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第六单元心理测验的发展史一、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与发展二、20世纪心理测验的主要发展:三、现代心理测验在我国的发展一、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与发展三个重要人物:高尔登(F.Galton)卡特尔(J.M.Cattell)比内(A.Binet)二、20世纪心理测验的主要发展:1、操作测验的发展2、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3、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4、人格测验的发展三、现代心理测验在我国的发展源于1914年前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两次修订比内-西蒙量表。1979年后,协作修订国外智力和人格测验工具。近年来致力于编制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测验工具。第二节测验的常模第一单元常模团体第二单元常模的类型第三单元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第一单元常模团体一、常模团体的性质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它用一个标准的、规范的分数表示出来,以提供比较的基础。对测验编制者而言,常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总体的认识,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这种工作包括:确定一般总体、确定目标总体、确定样本。对测验的使用者来说,要考虑的问题是,现有的常模团体哪一个最合适。标准化测验中,通常提供许多原始分数与各种常模团体的比较转换表,被试者的分数必须与合适的常模比较。抽取样本的步骤1确定一般总体2确定目标总体3确定目标样本二、常模团体的条件(一)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可以用来区分和限定群体的变量是很多的,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地理地域、社会经济地位等。■依据不同的变量确定群体,便可得到不同的常模。(二)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当所要测量的群体很小时,将所有的人逐个测量,其平均分便是该群体的最可靠的常模。■在群体较大时,因为时间和人力物力的限制,只能测量一部分人作为总体的代表,这就提出了取样是否适当的问题(三)样本的大小要适当■总体数目小,只有几十个人,则需要100%的样本。如果总体数目大,相应的样本也大,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个。■全国性常模,一般应有2000~3000人为宜。(四)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三、取样的方法(一)简单随机抽样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每个人或抽样单位都有相同的机会作为常模中的一部分。(二)系统抽样有时在总体数目为N的情况下,若要选择K分之一的被试作为样本,则可以在抽样范围内选择每个第K个人来构成样本。(三)分组抽样有时总体数目较大,无法进行编号,而且群体又有多样性,这时可以先将群体进行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取样。(四)分层抽样它是先将目标总体按某种变量(如年龄)分成若干层次,再从各层次中随机抽取若干被试,最后把各层的被试组合常模样本。包括分层比例抽样和分层非比例抽样。四、常模分数与常模(一)常模分数■常模分数就是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所以,常模分数又叫导出分数。■导出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它实际上是一个有意义的测验量表,它与原始分数等值,可以进行比较。(二)常模■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就是通常所说的常模(norm),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常模有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之分第二单元常模的类型一、发展常模二、百分位常模三、标准分常模一、发展常模(一)发展顺序量表(二)智力年龄(三)年级当量一、发展常模(一)发展顺序量表它告诉人们多大的儿童具备什么能力或行为就表明其发育正常,相应能力或行为早于某年龄出现,说明发育超前,否则即为发育滞后。最早的一个范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其中按月份显示出儿童在运动水平、适应性、语言、社会性四个方面的大致发展水平。皮亚杰——守恒概念的研究。5岁——质量守恒6岁——重量守恒7岁——容量守恒(二)智力年龄方法一:基础年龄与在较高年龄水平的题目上获得的附加月份之和。方法二:将标准化样本中每个年龄组的平均原始分数作为年龄常模。通过将原始分数与年龄常模对比,便可求得每个人的智龄。(三)年级当量■年级当量实际上就是年级量表,测验结果说明属哪一年级的水平。■年级量表的单位通常为10个月间隔,在一学年中假设两个月的假期在所测量目标上的发展是不重要的,因此以10个月为一个年级。二、百分位常模■百分等级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百分点百分点也称百分位数,与百分等级的计算方法正好相反。百分等级是计算低于某测验分数的人数百分比,而百分点则是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百分位数是将量表分成100份,而四分位数是将量表分成四等份,相当于百分等级的25%、50%和75%对应的三个百分分成的四段。十分位数也可以依此类推出,1%~10%为第一段,91%~100%为第十段。三、标准分数常模标准分数常模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因为它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差,所以叫标准分数常模。平均数是反应集中趋势当中的一个指标。X=∑X/n,∑表示求和X表示平均数什么是标准差?标准差是反映离中趋势当中的一个指标。*SD=∑(X-X)2/nSD表示标准差标准差的用途:*1、直接反应数据离散程度的大小,数据分布分散,曲线低而宽,标准差S值大.数据分布集中,曲线陡而窄,标准差S值小数据分布高度集中,是一条直线,标准差S值等于零.2、标准差直接可以用作一个测量单位来反映某一个原始数据与平均值之间的距离为了去掉小数和负数,通常把z分数转换成Z量表分数,这一转换形式为:Z=A+BzA、B为常数什么叫标准分数:标准分数就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反映一个数与平均数的距离。标准分数都是由常模样本原始分数的分布推导出来的,所以叫做导出分数,又叫做量表分,我们说原始分转成量表分就是转成了某种标准分。标准分数用Z表示,也称为Z分数。(四)常见的标准分数Z分数T分数: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离差智商(IQ)标准九分: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差标准十分:平均数为5.5,标准差为1.5;标准二十分: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标准分数与百分等级的关系四、智商的计算及其意义比率智商离差智商必须指出,从不同测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有当标准差相同或接近时才可以比较,标准差不同,其分数的意义便不同(见附表)。第三单元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一、转换表法一个转换表显示出一个特定的标准化样组的原始分数与其相对应的等值分数——百分位、标准分数、T分数或者其它任何分数。因此测验的使用者利用转换表可将原始分数转换为与其对应的导出分数,从而对测验的分数作出有意义的解释。二、剖面图法剖面图是将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从剖面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被试在各个分测验上的表现及其相对的位置。第三节测验的信度第一单元信度的概念第二单元信度评估的方法第三单元信度与测验分数的解释第四单元影响信度的因素100CAMAIQSDXXIQ)(15100第二单元信度评估的方法一、信度评估的方法(一)、重测信度(二)、复本信度(三)、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同质性信度(四)、评分者信二、相关系数是反映信度的指标(一)、重测信度(test-retestreliability)又称稳定性系数。它的计算方法是采用重测法,即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前后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最适宜的时距随测验的目的、性质和被试特点而异,一般是两周到四周较宜,间隔时间最长不超过六个月。(二)、复本信度(alternate-formreliability)又称等值性系数,它是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本)来测量同一群体,然后求得被试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在计算复本信度时,应该有半数的被试先作A本再作B本,另一半被试先作B本再作A本,由此可以抵消施测顺序的效应。(三)、内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consistencyreliability)分半信度(split-halfreliability)是在测验实施后将测验按奇、偶数分为等值的两半,并分别计算每位被试在两半测验上的得分,求出这两半分数的相关系数。常用的修正公式是斯皮尔曼—布朗公式同质性信度(homogeneityreliability)同质性主要代表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当各个测题的得分有较高的正相关时,不论题目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则测验为同质的。相反,即使所有题目看起来好象测量同一特质,但相关很低或为负相关时,则测验为异质的。计算同质性信度有两种方法:测验采用的记分方法是0,1记分的,用库德-理查逊公式。测验采用的记分方法是多重记分,用克伦巴赫系数。(四)、评分者信度(scorerreliability)随机抽取若干份测验卷,由两位评分者按评分标准分别给分,然后再根据每份测验卷的两个分数计算相关,即得评分者信度。一般要求在成对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平均一致性达0.90以上,才认为评分是客观的。当多个评分者评定多个对象,并以等级法记分时,可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作为评分者信度的估计。相关系数是反映信度的指标*表示两类或两类以上数据变量之间关系上的密切程度,是数据的关联程度。一是数据变化的方向二是数据变化的程度第一单元信度的概念一、信度的定义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
本文标题:心理测量学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1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