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煤矿安全规程(防治水)
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基本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措施。【解读】本条是关于防治水十六字原则和五项综合治理措施的规定。防治水十六字原则科学地概括了水害防治工作的基本程序。【解读】“预测预报”是水害防治的基础,是指在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水害预测预报理论和方法,对矿井水害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和评价;“有疑必探”是指根据水害预测预报评价结论,对可能构成水害威胁的区域,采用物探、化探和钻探等综合探测技术手段,查明或排除水害;“先探后掘”是指先综合探查,确定巷道掘进没有水害威胁后再掘进施工;“先治后采”是指根据查明的水害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排除水害隐患后,再安排采掘工程,如井下巷道穿越导水断层时必须预先注浆加固方可掘进施工,防止突水造成灾害。【解读】五项治理措施是水害治理的基本技术方法。“防”主要指合理留设各类防隔水煤(岩)柱和修建各类防水闸门或防水墙等,防隔水煤(岩)柱一旦确定后,不得随意开采破坏;“堵”主要指注浆封堵具有突水威胁的含水层或导水断层、裂隙和陷落柱等通道;“疏”主要指探放老空水和对承压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排”主要指完善矿井排水系统,排水管路、水泵、水仓和供电系统等必须配套;“截”主要指加强地表水(河流、水库、洪水等)的截流治理。煤矿企业应建立健全防治水各项制度,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储备必要的水害抢险救灾设备和物资。【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矿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和探放水设备、队伍以及机构等方面的规定。【解读】为加强煤矿防治水基础工作,要求所有煤矿企业、矿井必须配备专门负责防治水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受过正规院校地质、水文地质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的煤矿企业、矿井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其他煤矿企业、矿井可配备1-3人,以满足工作需要为标准。【解读】大部分水害事故都是由于探放水措施不落实造成的,所以,要求煤矿必须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业探放水队伍,不能用煤电钻代替专用探水钻机。如果探放水任务少的煤矿,探放水队伍可与探放瓦斯的队伍合在一起。探放水作业人员须经培训上岗。按照本规定的要求,确定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的煤矿企业(集团)、矿井要设立专门防治水机构(可与地测部门合署办公),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防治水机构负责人,以保证防治水工作得到充分重视,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煤矿应编制本单位防治水中长期规划(5~10年)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每3年核定一次。发生重大及以上突(透)水事故后,矿井应在恢复生产前重新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矿井应每月至少开展1次水害隐患排查,其他矿井应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矿防治水规划及实施要求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规定。防治水工作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较强的特点,煤矿企业、矿井要组织专家广泛收集矿区和矿井资料,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5-10年),分析水情和水害特点,提出目标和保障措施,分步组织实施;同时要及时总结规划实施效果,并不断修改完善规划。每年年初要有年度计划,落实资金和工程项目等,并及时进行总结验收,研究水害形成和防治水规律,提升防治水整体工作水平。防治水规划编制、实施可采取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专家合作的方式。【解读】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当贯穿建井、生产、乃至闭坑的整个过程。这是因为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过去认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后来采矿实践证明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出现了淹工作面、淹采区甚至淹井的重大水害事故。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认为很难解决的某个矿井防治水问题,也许未来不再是什么难题。概括来说,这就是为什么要对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进行修定的原因。本条规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当每3年进行重新确定。”要求矿井必须根据过去3年矿井掘进、开采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水文地质问题,对矿井防治水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在先前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确定,可能与原来类型基本一致,也可能比原来简单或复杂,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更加符合本矿的实际情况。矿井首次发生突水量达300m3/h以上或者造成死亡3人以上的突水事故时,应全面分析突水原因,在事故后1年内重新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范同类事故发生。规定1年内是指重新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这项工作进行的越快越好,但最慢必须在1年内完成。当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尚未查清时,应当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查工作。【解读】本条是关于矿区或矿井进行水文地质补充调查的规定。这里所指的补充水文地质调查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水文地质调查。【解读】水文地质调查一般是指运用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试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鉴定等手段,查明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掌握调查区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特征、水质和水量等变化规律,为制定地下水防治或利用的对策措施提供水文地质依据。本节所指的水文地质补充调查是狭义调查,对应于水文地质测绘中的地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地貌地质、地表水体、井泉、古井老窑、生产矿井、周边矿井、地面岩溶等。因而补充水文地质调查应参照水文地质测绘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规程开展工作,比例尺一般应大于1:1万。补充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是水文地质测绘成果的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水文地质调查不能代替水文地质测绘。【解读】当矿区(井)现有水文地质资料不能满足生产建设需要时,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上述调查内容中相应专题的调查,补充完善水文地质资料。矿区(井)未进行过水文地质调查或者水文地质工作程度偏低的,应就上述调查内容进行详细调查。矿井应对主要含水层进行长期水位动态观测,设置矿井和各出水点涌水量观测点,建立涌水量观测成果等防治水基础台账,并开展水位动态预测分析工作。【解读】本条是关于矿井涌水量和水质监测的规定。监测矿井涌水量和水质的观测站应分井、分水平设立,便于涌水量和水质的分析、对比和预测、预报。涌水量的观测,每月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对于出水较大的断裂破碎带、陷落柱,应单独设立观测站进行观测,每月观测1至3次。水质的监测每年不少于2次,丰、枯水期各1次。涌水量出现异常、井下发生突水或者受降水影响矿井的雨季时段,观测频率应当适当增加。【解读】对于井下新揭露的出水点,在涌水量尚未稳定或尚未掌握其变化规律前,一般应当每日观测1次。对溃入性涌水,在未查明突水原因前,应当每隔1~2h观测1次,以后可适当延长观测间隔时间,并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涌水量稳定后,可按井下正常观测时间观测。当采掘工作面上方影响范围内有地表水体、富水性强的含水层、穿过与富水性强的含水层相连通的构造断裂带或接近老空积水区时,应当每日观测涌水情况,掌握水量变化。含水层富水性的等级标准见附录二。对于新凿立井、斜井,垂深每延深10m,应当观测1次涌水量。掘进至新的含水层时,虽不到规定的距离,也应当在含水层的顶底板各测1次涌水量。当进行矿井涌水量观测时,应当注重观测的连续性和精度,采用容积法、堰测法、浮标法、流速仪法或者其他先进的测水方法。测量工具和仪表应当定期校验,以减少人为误差。矿井应编制下列防治水图件,至少每半年对图纸内容进行修订完善:(一)矿井充水性图。(二)矿井涌水量与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四)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五)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解读】本条是关于矿井防治水必备五种图件和修订的规定。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治水工作,防止误揭地质构造、误穿老空区导致事故发生,本规定要求矿井必须编制矿井充水性图、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和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有关图件的内容和要求参考本规定附录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的矿井还应根据受水害威胁的情况,编制专门图件,如带压开采评价图、注浆堵水平面及剖面图和水化学分析图等。【解读】防治水图件是做好防治水工作的基础,所编制的图件内容要真实可靠,并数字化。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及时对收集的资料和井下揭露的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反映标注在各种图件上,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水害形成的规律和防治水措施。矿井不得建立两套真假图件应付检查。绘制数字化图件主要是便于及时修改,矿井应当至少每半年对相关图件进行修正完善1次。案例2009年9月13日,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鑫泰煤业公司发生水害事故,死亡10人。该矿为乡镇煤矿,正在进行技改,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井田内有一正在使用的水井,储水量约450m3。为了防止透水,在井下施工时,进行了探放水,已发现有10m3/h的透水量,决定绕道施工,由于矿上测量人员对水井位置测量后,上图的水井位置偏离实际位置直线距离约70米。在施工11051绕巷时,也未再进行探放水,水井井筒内积水瞬间溃出,导致事故发生。经现场勘察,事故发生时,11051绕巷迎头右帮距水井井壁只有1米距离。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有煤层变湿、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来压、片帮、淋水加大、底板鼓起或裂隙渗水、钻孔喷水、煤壁溃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透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作业,撤出所有受水患威胁地点的人员,报告矿调度室,并发出警报。在原因未查清、隐患未排除之前,不得进行任何采掘活动。【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矿在有突水征兆时所采取措施的规定。大部分透水事故发生前均会显现出不同的透水征兆,如煤层变湿、松软,煤邦出现滴水、淋水,矿压增大,底板膨起、产生裂隙等,只要发现有透水征兆时,就要立即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大大减少人员伤亡。【解读】案例2006年5月18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新井煤矿发生1起透水事故,造成56人死亡。新井煤矿属张家场乡乡办集体煤矿,始建于1992年,该矿批准开采4#煤层,设计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但于2005年10月,该矿主井却违规通过暗斜井延深至8#、11#、14-1#和14-2#煤层,进行超层采掘活动。事故发生后,新井煤矿承包人及相关责任人不是积极组织抢险,而时蓄意逃避责任,瞒报事故被困人数,破坏调度出勤牌板,转移藏匿财务和销售台帐,删除计算机数据资料,抽逃和转移帐户资金,负责该矿安全、生产、技术的副矿长,该矿调度室主任、包工队队长等相关人员先后逃匿,后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煤矿每年雨季前必须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受雨季降水威胁的矿井,应制定雨季防治水措施,建立雨季巡视制度并组织抢险队伍,储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资。当暴雨威胁矿井安全时,必须立即停产撤出井下全部人员,只有在确认暴雨洪水隐患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解读】煤矿企业在雨季前应开展隐患排查。其排查重点包括:位于地表河流、湖泊、水库和山洪等附近矿井的防洪设施和防范措施是否到位;与矿井连通的采煤塌陷坑是否填平压实;井口标高低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的矿井是否采取防范措施;井田范围内及周边已关闭的废弃煤矿是否充实填死。【解读】矿井在雨季要按排专人对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同时要结合矿井实际,对影响矿井的隐患进行检查治理。特别是接到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要实施24h不间断巡视。收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给矿调度室,以便及时决策。特别是井下涌水量突然增加后,要查找原因;未查明原因之前,要撤出井下作业人员。矿井在暴雨洪水期间应制定预案,明确撤出井下作业人员的标准,如有的地区规定在24h降雨达到50mm时,井下必须撤人;另外,还要明确撤人的指挥部门、井下联络人员以及撤人的程序等细节。煤矿应查清井田及周边地面水系和有关水利工程的汇水、疏水、渗漏情况;了解当地水库、水电站大坝、江河大堤、河道、河道中障碍物等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解读】本条是关于矿井应查明矿区地面水文情况,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的规定。【解读】为了防止地表水体在雨季洪水季节期间倒灌矿井,煤矿企业要全面查清矿区及其附近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和渗漏情况,了解河流上游和下游水库的蓄水情况,对河道中障碍物影响矿井安全
本文标题:煤矿安全规程(防治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