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走近曹操他是士大夫眼中的奸臣,杀皇族、废三公、篡汉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三国一霸,取关中、占汉中受封魏王;他是无义之人,杀死救命恩人,霸占他人妻女;他是乱世仁主,毕生精力,尽为解苍生涂炭;他是文学家,三曹风华,开创建安风骨;他是伯乐,三次招贤,尽纳天下贤才;……他是谁?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导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汉书·许劭传》“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三国志》“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吁嗟帝胄势孤穷,全仗分兵劫寨功。争奈牙旗折有兆,老天何故纵奸雄?”——《三国演义》“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天下者莫如曹操。……是古今以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毛宗岗“君不见汉家失统三灵变,魏武争雄六龙战。荡海吞江制中国,回天运斗应南面。”——张鼎(唐)《邺城引》“魏武平生不好香,枫胶蕙炷洁宫房。可知遗令非前事,却有余薰在绣囊。”——陆龟蒙(唐)《邺宫词》奸雄还是英雄?走近真实的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曹操(公元155~公元220),汉族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曹腾曾被封为费亭侯,养祖父死后家境开始衰败,后来靠着剿灭黄巾起义军的时机,逐渐坐大,最终成为三国一霸。小评:曹操的政治背景很不错,属于官三代狠毒、无义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以献刀为名,刺杀董卓。事败被董卓通缉,幸为陈宫所救。寄宿于其义伯父吕伯奢家,吕氏外出打酒,曹操在吕家误杀吕氏八口。曹操、陈宫策马出逃,路遇吕伯奢,“曹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曰:“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之奸为报杀父之仇,竟“悉起大军,扫荡徐州,”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果然“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徐州太守陶谦见此惨景,仰天恸哭,甘愿“自缚往曹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三国演义第十回》某次战争相持月余,曹军粮食将尽,仓官王郈请示曹操怎么办。曹操指示:“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操密召王郈入曰:“吾欲借汝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郈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三国演义第十七回》猜忌、阴险:“操恐人暗谋奋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搜盖。操跃起拔刻斩之,复上床睡;半响而起,佯惊曰:‘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献帝发觉曹操野心,与伏皇后、伏完商议。设计衣带诏,不料事发,董承及同谋者伏诛。伏完在宦官穆顺建议下向献帝发送密信以联合孙刘讨贼。“操喝左右,遍搜身上,并无夹带,放行。忽然风吹落其帽。操又唤回,取帽视之,遍观无物,还帽令戴。穆顺双手倒戴其帽。操心疑,令左右搜其头发中,搜出伏完书来。操看时,书中言欲结连孙、刘为外应……操骂曰:‘吾以诚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耶!吾不杀汝,汝必杀我!’喝左右乱棒打死。随即入宫,将伏后所生二子,皆鸩杀之。当晚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朝野之人,无不惊骇。”——《三国演义第十七回》雄才大略梅园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之雄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欲尽诛宦官,夺取政治权,曹操谏曰:“宦官之势,起于冲,质之时,朝廷滋漫极广,安能尽诛?倘事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详察之。”……曹操逃回兖州之后,立即采取了颇富战略眼光的重大决策:召贤纳士,招兵买马,壮大实力,建立根据地;矫诏讨卓,发出檄文高举义旗,并得到各路诸侯响应。从此曹操以叱咤风云的人物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足智多谋曹操为避免“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局面,采取了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孤立敌人,先弱后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其首先攻击吕布。原因有:①吕布离他最近,“乃心腹之患”,不除吕布就不能移军他向;②再者吕布“乃三姓家奴”,素无信誉,比较孤立,有勇无谋,比较好打。征讨吕布,讲求策略,连施“二虎争食”和“驱虎吞狼”之计,挑起吕布、袁术、刘备三方之间的矛盾,让其互相厮杀;后拉拢刘备,共伐吕布。识英雄重英雄刘备兵败,投奔袁绍,兄弟分离。关公被曹兵困于土山之上,走投无路。曹操派张辽劝降关公,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兄言三便,我有三约。若曹丞相能从,我即卸甲;如不允,宁受三罪而死。第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第二,两位嫂嫂请给俸禄养赡;第三,但知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曹操居然全部应允,后赠以黄金、美女和宝马。关公封官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虽不舍却未强加阻挡,还亲自送行。——《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重视人才官渡之战前,袁绍帐下的陈琳曾写讨贼檄文。“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弄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官渡之战后,陈琳被俘。手下劝曹操把陈琳杀了,曹操“爱其才而不咎”,仍予以信任,让他起草重要的文书。——《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曹操既有狡猾奸诈的一面,又有英雄盖世的一面,“奸”和“雄”矛盾统一、密不可分。因为在不同时期,曹操或奸或雄都是有其各异的表现的。不能把他的个性划分的很清楚。《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作为“奸雄”来着力刻画的。正史中的曹操“曹操虽欲扶衰奖微,安能续绝运,起已灭乎!”——《后汉书·卷七十五》“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后汉书·卷七十五》“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简评:卫国忠臣“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曹公曹孟德者,诚如是”——《三国志·毛玠传》“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guǐ)逃窜,郡界肃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简评:曹操不仅善于指挥军队,对城市的治理也是很有一套。“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於其亲者,岂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简评:曹操不仅是个治世之才,还是一个孝顺之人。范晔在撰写《后汉书》时,采纳了许多《曹瞒传》的内容。而《曹瞒传》作者系东吴人,本身就含有敌对宣传的成分,作为史料自然不足采信。但作为贬曹的代表作之一,《后汉书》对曹操也有不少正面评价。《三国志》中,陈寿对曹操内容的撰写较为公正客观,基本可信。综合《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录,我们认为:曹操应该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文学家的曹操《三国演义》的“贬曹”,其实只限于政治道统方面,至于曹操本人的文治武功、修养气度、诗文风采,并非一概斥责。“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正是《三国演义》对这位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所作的双重评判。《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对曹操的文治武功、气度风采称许有加。文姬归汉蔡琰,亦称蔡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才貌出众。她曾流落胡中十二年,乱世中由曹操以重金赎回。文姬归汉后,为华夏文化留下了《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光辉作品。同时曹操关心蔡邕文稿的流失,在文姬的帮助下,抄补蔡邕文稿。在保存古代文化方面,文姬和曹操功不可没。建安文学曹操的“文人式的领袖人格”,决定了他重文事、倡文学、尊文人、尚文治,他将天下文人收为己用,集于邺中,以文略济武功,因文才而录用官吏,致使曹魏政权中文臣如云,尤其是风雅文学一时争奇斗艳,“作家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称“彬彬之盛”,构成了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阶段。曹操本人的诗文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一翼。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曹、蔡琰、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三个方面。文学修养“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大气磅礴,正是诗人开阔胸襟,宏远抱负的象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民不聊生,伏尸遍野。“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薤露行》山河破碎,无家可归。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使他与历史上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贬多于褒。后世在肯定其文治武功的同时,贬斥其“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一代“奸雄”。尤其在民间,更将其作为“奸诈”、“虚伪”的代名词。千秋功罪,留待后人评说。对于曹操,需要我们以更加公正辩证的眼光去认识曹操,还曹操以真实面目。再见
本文标题:走近真实的曹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2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