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轮毂轴承单元征求意见稿
ICS21.100.20J11备案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JBJB/T10238—××××代替JB/T10238—2001滚动轴承汽车轮毂轴承单元Rollingbearings-Automotivehubbearingunits(征求意见稿)××××-××-××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JB/T10238—××××I前言本标准是对JB/T10238-2001《汽车轮毂轴承单元》的修订。本标准与JB/T10238-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第2代和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结构,并相应增加了其符号、代号方法、结构型式图和基本尺寸(见第3章、第5章、图3~图10、附录A);——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增加了分类(见第4章);——修改了部分代号的表示方法(2001年版的4.2,本版的5.2);——增加了第2代和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代号示例(见5.4);——对基本尺寸表进行了整合,增加了第2代和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基本尺寸表,并将此内容放入附录A中(2001年版的第5章、附录A,本版的附录A);——修改了材料和热处理要求(2001年版的6.1,本版的8.1);——修改了套圈公差,增加了第2代和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成品公差(2001年版的6.2.1,本版的8.2.1、8.2.2);——增加了轮毂轴承单元内孔花键和螺栓孔的精度要求(见8.2.3);——增加了轮毂轴承单元配合的轴和孔的公差要求(见8.2.6);——增加了第1代轮毂轴承单元轴向游隙值(见8.4);——限制了残磁的适用范围(2001年版的6.5,本版的8.5);——增加了振动的要求(见8.6);——压缩了填脂量(2001年版的6.7.1,本版的8.7.1);——增加了拧紧力矩、螺栓、传感器的要求(见8.8、8.9、8.10);——增加了带凸缘套圈硬度的检测方法(见9.3);——增加了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类轮毂轴承单元轴向游隙的检验方法(见9.4);——修改了轮毂轴承单元漏脂、温升性能试验的转速(2001年版的7.8,本版的9.7);——增加了用户验收的内容(见10.3);——修改了出厂检验的项目(2001年版的8.1,本版的10.2);——修改了附录A(2001年版和本版的附录A)。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8)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韶关东南轴承有限公司、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兆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襄樊新火炬汽车部件装备有限公司、人本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长江轴承有限公司、常州光洋轴承有限公司、浙江省新昌新轴实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素青、黎桂华、张雷、周旭、孔爱祥、吴少伟、郭长建、赵兴新、张松、庞启兴、康乃正。JB/T10238—××××1滚动轴承汽车轮毂轴承单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M1类机动车用第1、2、3代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类轮毂轴承单元和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类轮毂轴承单元(简称轮毂轴承单元)的代号方法、外形尺寸及技术条件。本标准适用于M1类机动车用轮毂轴承单元的生产、检验和用户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272-1993滚动轴承代号方法GB/T307.2-2005滚动轴承测量和检验的原则及方法(ISO1132-2:2001,Rollingbearings-Tolerances-Part2:Measuringandgaugingprinciplesandmethods,MOD)GB/T307.3-2005滚动轴承通用技术规则GB/T308-2002滚动轴承钢球GB/T699-1999优质碳素结构钢GB/T1231-2006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2829-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GB/T4199-2003滚动轴承公差定义(ISO1132-1:2000,Rollingbearings-Tolerances-Part1:Termsanddefinitions,MOD)GB/T4340.1-2002金属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5617-2005钢的感应淬火或火焰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GB/T5671-1995汽车通用锂基润滑脂GB/T6930-2002滚动轴承词汇(ISO5593:1997,IDT)GB/T7811-2007滚动轴承参数符号(ISO15241:2001,IDT)GB/T8597-2003滚动轴承包装GB/T18254-2002高碳铬轴承钢GB/T××××-××××滚动轴承振动测量方法JB/T1255-2001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JB/T2974-2004滚动轴承代号方法的补充规定JB/T3574-1997滚动轴承产品标志JB/T6641-2007滚动轴承残磁及其评定方法JB/T7048-2002滚动轴承工程塑料保持架技术条件JB/T7051-2006滚动轴承零件表面粗糙度测量和评定方法JB/T7361-2007滚动轴承零件硬度试验方法JB/T10238—××××2JB/T8236-1996滚动轴承双列和四列圆锥滚子轴承游隙及调整方法JB/T8571-2008滚动轴承密封深沟球轴承防尘、漏脂、温升性能试验规程JB/T8881-2001滚动轴承零件渗碳热处理技术条件JB/T10235-2001滚动轴承圆锥滚子技术条件QC/T783-2007汽车、摩托车用车速传感器QC/T502-2007汽车感应淬火零件金相检验3术语、定义和符号3.1术语、定义GB/T6930-2002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1第1代轮毂轴承单元first-generationhubbearingunits将原两套分立的角接触球轴承或圆锥滚子轴承集成为一套外圈整体式、内圈背对背组合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或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可预先设定初始游隙值,并且自带密封圈。3.1.2第2代轮毂轴承单元second-generationhubbearingunits第1代轮毂轴承单元基础上,使外圈带凸缘,通过螺栓直接连接到悬架上(内圈旋转型),或安装到刹车盘和钢圈上(外圈旋转型)。3.1.3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third-generationhubbearingunits在第2代轮毂轴承单元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内圈带凸缘用于连接刹车盘和钢圈,还可集成ABS传感器。3.1.4淬硬层深度case-hardeneddepth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值为550HV1处的垂直距离。3.2符号(见图1~图10)GB/T4199-2003、GB/T7811-2007给出的以及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标准。注:除另有说明外,图中所示符号及表中所列示值均表示公称尺寸。D、D1:凸缘安装引导直径dmp1-dmp2:单一平面平均内径相互差F:凸缘外径G:带有凸缘的内圈螺孔中心圆直径G1:带有凸缘的外圈螺孔中心圆直径I:基准端面到安装平面间的距离;两凸缘安装基准面间的距离Kia1、Kia2:成套轴承单个内圈的径向跳动Kia1-Kia2:内圈径向跳动相互差N:螺孔直径Ps1:螺栓位置度Ps2:螺纹孔(光孔)位置度Sm1:螺纹孔(光孔)对安装基准面的垂直度Sm2:螺栓对安装基准面的垂直度Sn1、Sn2:凸缘安装基准面的平面度JB/T10238—××××3Sea:制动器端安装基准面的径向跳动Kea:制动器端安装引导直径对转向节端安装引导直径的径向跳动ΔDs、ΔD1s:凸缘安装引导直径偏差ΔIs:两凸缘安装基准面间的距离偏差4分类4.1汽车轮毂轴承单元按其发展历程,分为:a)第1代轮毂轴承单元;b)第2代轮毂轴承单元;c)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d)……4.2轮毂轴承单元按其轴承结构型式,分为:a)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类轮毂轴承单元;b)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类轮毂轴承单元。4.3轮毂轴承单元按其工作性能,分为:a)内圈旋转用轮毂轴承单元;b)外圈旋转用轮毂轴承单元。4.4轮毂轴承单元按其工作场合,分为:a)驱动轮用轮毂轴承单元;b)非驱动轮用轮毂轴承单元。4.5轮毂轴承单元按其内圈夹紧机构的形式,分为:a)螺母紧固式轮毂轴承单元;b)轴铆合式轮毂轴承单元。4.6轮毂轴承单元按其是否带有传感器,分为:a)带有传感器的轮毂轴承单元;b)未带传感器的轮毂轴承单元。5代号方法轮毂轴承单元代号由类型代号、表示轴承单元配合安装特征的尺寸和后置代号组成。其排列顺序按表1。表1排列顺序类型代号表示轴承单元配合安装特征的尺寸后置代号5.1类型代号类型代号用大写拉丁字母和数字表示,其代号及含义见表2。表2类型代号类型代号含义DAC第1代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轮毂轴承单元DU第1代双列圆锥滚子轴承轮毂轴承单元DACF第2代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类轮毂轴承单元DUF第2代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类轮毂轴承单元DAC2F第3代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类轮毂轴承单元DU2F第3代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类轮毂轴承单元JB/T10238—××××45.2尺寸代号5.2.1第1代轮毂轴承单元第1代轮毂轴承单元的尺寸代号用八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两位数字表示轮毂轴承单元内径d的毫米数,中间四位数字表示100倍外径D的数值,后两位数字表示宽度B或C的毫米数,当B≠C时,B和C的毫米数均标注,但中间用斜线将其分开,如B/C。5.2.2第2代轮毂轴承单元第2代轮毂轴承单元的尺寸代号用八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两位数字表示轮毂轴承单元内径d的毫米数,中间三位数字表示带有凸缘的外圈螺孔中心圆直径G1的毫米数,后三位数字表示10倍基准端面到安装平面间的距离I的数值。5.2.3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的尺寸代号用八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三位数字表示轮毂轴承单元带有凸缘的内圈螺孔中心圆直径G的毫米数,中间三位数字表示带有凸缘的外圈螺孔中心圆直径G1的毫米数,后两位数字表示两凸缘安装基准面间的距离I的毫米数。5.3后置代号后置代号是轮毂轴承单元在结构、尺寸、公差和技术要求等有改变时,在其基本代号后添加的补充代号,后置代号的排列顺序及含义按GB/T272-1993、JB/T2974-2004的规定。5.4示例第1代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类轮毂轴承单元轮毂轴承单元内径100倍轮毂轴承单元外径轮毂轴承单元宽度DAC34640037第2代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类轮毂轴承单元轮毂轴承单元内径带凸缘的外圈螺孔中心圆直径10倍基准端面到安装平面间的距离DACF35137490第3代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类轮毂轴承单元带凸缘的内圈螺孔中心圆直径带凸缘的外圈螺孔中心圆直径两凸缘安装基准面间的距离DAC2F10009354JB/T10238—××××56基本结构型式6.1第1代轮毂轴承单元的基本结构型式见图1~图2。图1DAC型图2DU型6.2第2代轮毂轴承单元的基本结构型式见图3~图5。JB/T10238—××××6图3DACF型外圈旋转图4DACF型内圈旋转JB/T10238—××××7图5DUF型6.3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的基本结构型式见图6~图10。图6DAC2F型驱动轮用JB/T10238—××××8图7DAC2F型非驱动轮用图8DU2F型非驱动轮用JB/T10238—××××9图9DAC2F型轴铆合图10DAC2F型带传感器7基本尺寸部分轮毂轴承单元的基本尺寸按附录A的规定。JB/T10238—××××108技术要求8.1材料及热处理8.1.1套圈和滚动体应采用符合GB/T18254-2002规定的高碳铬轴承钢制造,硬度及其他热处理质量应符合JB/T1255-2001的规定。8.1.2带凸缘的套圈可采用
本文标题:轮毂轴承单元征求意见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40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