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开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明法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着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巳见性。何以故?试看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于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性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可见这两句经,非常重要!“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于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用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悲慈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此。既知应无所住即是实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却不要去觅此实相,觅此法身佛,觅即不是。何以故?实相无相,不可觅故;放下便是,动念皆非,一起觅心,便成妄想。当知此实相境界,非诸佛独有,我等亦本自具足。所以者何?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故。只要我们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则如如不动,万物同体,即是实相之无住真心。如一念微动,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实相。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大家修持不能相应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自加捆缚,岂能自见本性?我们修的是心地法门,须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认清。要明白这两句经的体用,必先立其体,然后才能起其用。体云何立?将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是。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妄心息,则无住真心自然现前。但是大家明知放下不易,故又要从降伏其心下手。殊不知一切无住,便是降伏;若另求降伏,便是头上安头。果能一切无住,即得实相本体。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用。佛与众生之分,只在觉与不觉,慈悲与不慈悲。觉则即相离相,一切不住,故名曰佛;不觉,则见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众生。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即名曰佛;不慈悲,则贪嗔、痴慢、烦恼丛生,即名众生。然觉与不觉,乃体上之分;慈悲与不慈悲,乃用上之别。体用不二,皆是一心。若能转恶心为善心,即是佛心。故六祖云:“一念平直,众生是佛。”佛有三身,当知吾人亦有三身,所谓法身、报身、化身。其实三身即是一身,无所住是法身,生其心是报身与化身。所以者何?一切不住时,空寂灵知之真心遍满虚空,即是法身。生其心时,善心生,得善报;恶心生,得恶报,此时之心,即是报身。又念念思量,种种变化,思邪化地狱,思善化天堂,此时之心,即是化身。大家明白此理,就要时时在无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虚空,而不存虚空之量;度尽一切,而不著一切之相。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即是无所住,随缘即是生其心。谈《金刚经》的“无所住心”据说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听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豁然开悟。应无所住或无所住心四字,的确为般若法门的精髓、纲要。《金刚经》中类似这样的法语还很多。诸如:“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心有住,即为非住。”“非法,非非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实无虚”等等,可以说都是无所住心的同义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行者又怎样才能修达这样的境界?佛陀在经中作了详细的说明,反复地咐嘱,若不仔细阅读,很容易忽略过去;甚至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滑到邪路上去,不得正果。这里仅就个人修学的体会,说明如下,供同修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第一、应生无所住心应生无所住心,亦即“离一切诸相”的心态。首先是“我相”。我们静坐修持时,要空掉自我之身心。于己不居,即“无我相”。其次,要空掉“我”这一概念的上属外延——“人相”。因为我是“人”中的一分子,“我”虽空了,(甚至死掉了)不等于没有“人”了。所以,行人进一步要空掉“人相”。再次,宇宙间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有情、无情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出来的,总称为“众生”。“人”只是诸众生中之一,严格地说,人还只是有情众生之一。众生的外延比“人”更大。所以空掉人相还不够,还要空掉“众生相”。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最后,空掉我、人、众生之后,有形的色相可以说都没有了,但行人脑子里还有一个成“佛”的观念,追求永恒的解脱。这也应丢掉,即“无寿者”相。执著于佛、道,就成不了佛,证不了道;忘掉了佛、离开了道,方是真佛、真道。做到了“无四相”,才叫“无所住心”。经上讲的“离一切诸相”指这四种相。人们常说“不著六尘,不住四相”。其实四相中包括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第二,修大乘正宗发菩提心《金刚经》十分强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求善男子善女人,“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己,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金刚经》所开示的无住法门,有个大前提,即发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心愿。灭度一切众生已,然后再空掉我人众生寿者诸相。立不立这一菩提大愿这是佛法与魔法的分水岭。是我们修行的方向与目的,是修行的正宗和根本。我国古代老子也讲“无为”,庄子也讲“坐忘”。但他们都没有佛陀讲的发菩提大愿的前提,所以他们的成就按佛家的说法最多止于四罗汉果。有些民间附佛外道,也懂得修空无,知道“不断地去执著心”,可他们真正的出发点是为了个人的眼前小利,或替家人消灾解厄;甚是为了贪图人间之享乐。所以,他们有的可以得点小小福报,贪欲甚者会成为魔王眷属,堕入歧途。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愿?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众生得度者,称作“发菩提心”,即既应普度,又不执著。不执著普度众生之功德,不执著于众生,也不执著于自我。所度、能度二者皆忘。《毗婆娑论》云:“发菩提心法,乃是诸佛之父,诸佛之母,诸佛之眼。”常修此法,功德不可思议。《华严经》云:“忘是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可见,没有菩提愿。大悲心这一前提,去修“无所住心”,是很危险的。第三,除“断灭见”修无所住心,如果把“无往”理解为“断灭”,则又堕于“顽空”,沦为“枯定”。在中道上叫偏于“损益边”,因为,一般人的意识中,空的概念,是缘有而起的。比如包包里有书,把书拿出来,就空了。从而建立起一个“空”字的概念。当然这个空不是真实的空。它依有而立,是有所待的。真正的空,连空的概念也要除掉。《法华经》上讲,舍利弗从佛修学多年,以为一切法悉皆空寂。有一次,他对世尊汇报自己的认识,说“无念、无为、无作”,世尊批评道:“须知,空亦非空,得道不虚,则为已得”。舍利弗这才如梦初醒,才知道守住一个“空”字过日子,如同执著于有一样,仍然是在黑暗之中。《金刚经》的无所住心,是既破色,又破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实无虚”。认为一切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了的“断灭见”,仍然属于“边见”,不是“般若实相”。执著于“断灭见”,空魔入腹,这种人认为活得没一点意思,十分悲观,容易走上自绝的道路,此即所谓“枯禅”——“枯禅”是没有乐趣的禅。第四,得成于忍修“无所住心”,离一切诸相,进入般若理体,“一真法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即使修炼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入静时都少不了意念的活动。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逐步地由粗到细,再由极细微以至于无。经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南怀瑾先生云:“作圣全功,只此一句。”一个人没有漫长时间甚至终生的静修功夫,是很难达到绝对清净境界的。苏轼《花影》诗云:“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教太阳收拾去,却被明月送将来。”天目礼禅师云:“不汝还兮复是谁?残红落满钓鱼矶。日斜风动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又佚名诗一首云:“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以上三组诗句,描述了诗人在静坐修无住心初期那种妄念纷纭,欲罢不能的情景。所以,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勤修苦炼的精神是不行的。故祖师们云:“信乃入道之门,忍为守道之终。”如何克服修无所住心中的颠倒妄想?《圆觉经》云:“离四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作他观名为邪观。”四念指作、止、任、灭四有相念。妄念未起不作。妄念已生,既不任其自流,也不强迫观念,硬性制止,亦不生“断灭见”。对待妄念的办法,本人认为:一、可以采取善意的自我劝慰,即“暗示法”。二、通过缘起法,析色入空。三、利用音像导引的诱导法。行者选用一法,反复数次,自可进入能所双忘的无意识态——即无所住心态。从金刚经说到般若空性的研究时间:西元一九七五年十月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对象:法师.居士(学生文空记)一.金刚经的主旨二.金刚经的空理三.从有上认识空四.生活上的般若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阴雨绵绵,但雨水阻挡不住各位求法的热情,我们数千人济济一堂,这都得感激佛陀的慈光加被,大家才肯欢喜来领受甘露法水。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从金刚经说到般若空性的研究”。昨天谈禅,禅本来是不可说的;今天讲空,空本来也是不可说的。不过为了实证般若,为了求取空性,无论是般若,是空性,也不得不方便而说。虽然说出来的非般若,非空性,但只要是相似的般若空性,也够我们非常受用了。一.金刚经的主旨佛法里这一部有名的圣典《金刚经》,可以说已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一般人只要提起《金刚经》就知道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刚经》。现在佛教信徒大都用读诵《金刚经》来祈求消灾、增福、延寿,甚至有人亡故后想超度他,也诵《金刚经》作为度亡之用。唐朝僧徒得度,需经过政府考试,考试的主科就有《金刚经》,当初五祖弘忍大师将禅宗法统传给六祖时,诵的也就是《金刚经》。社会上一般人都很喜欢《金刚经》,因为《金刚经》在学术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高僧大德或是一般社会大众,都以受持研究《金刚经》为学佛必备的功课。《金刚经》所以普及的原因,因为具有深奥的哲理,并且有流畅的文字,更可用来作为实践的法门。《金刚经》全文一共有五千多字,梁昭明太子将它分成三十二分。我们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当然无法详述,不过这部经的主旨,我们可以先说明一下,现在我用十六个字来概括本经的主旨,这十六个字是:“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证而修。”(一)无相布施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过去中国广播公司曾经播出一出广播剧,内容是说有一对夫妻从雪中捡了一只流浪的小狗,见它无家可归就带回去饲养。因为是雪中捡来的,所以就取名“雪来”。久而久之,狗与主人之间有了感情,每天一到主人下班的时刻,雪来就会准时到车站去接主人回家,所以大家就又叫这只狗为“标准钟”。有一天夜里,家里来了小偷,雪来十分机警,一口咬住了小偷,等到主人讯问详情以后,乃知小偷是因为母亲生病无钱买药,无法可想才出此下策。因为此一举动出发点是孝,所以主人就原谅了他。不但原谅他,又顺便拿些东西送给他带回去。事情过去很久,主人根本忘记了这件事。但是世事无常,有一天主人上班的工厂火药爆炸,主人不幸因公殉职。这么突然一死,家里没人赚钱养家,生活
本文标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开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4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