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汶川地震:(截至2009年4月25日10时)遇难:69225人受伤:374640人失踪:17939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当安德鲁飓风抵达人口密集的佛罗里达东海岸时------印度洋海啸发作------台湾地震------汶川地震------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生命损失、财物损失,还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心理影响。时间在流失,9、11,5、12-----人们永远无法忘却------这是一个时代的焦虑症: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工作第一、生活第二的人,是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正享受500多年的历史积累,而我们的原始累积才刚刚开始。别人300年的焦虑压缩在我们这30年内承受,每个人都像是打了市场经济的鸡血,欲望最大化,压力也最大化。当GDP飞涨之时,中国成了“睡不着”的国家。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白领综合症导致抑郁症和自杀。……“三十而亚”,七零后三成得胃癌、肝病、白血病等致命疾病。男到中年的梦魇无法回避的是,男性依然在担当社会主导者的角色,特别是处于25——45岁这一黄金年龄段的中青年男性,更是整个社会所依靠的中坚力量。中年是一个临界点,事业蒸蒸日上,身体每况愈下,多种角色的扮演,来自家庭、事业、社会的多重压力,正在使中年男性的身体遭受严重的透支。调查显示,66%的城市中年男性失眠、多梦、不易入睡,经常腰酸背痛者为62%,一干活就累的占58%;记忆力明显减退者为57%,脾气暴躁,焦急者为48%。讨论与分享1、在你的人生历程中你经历过哪些压力(应激)事件?2、这些事件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你当时是怎样应对这些压力的?生活、学习、工作无处不存在压力,压力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应激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应激问题成为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学科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一、应激的概念英文:stress有人译为:压力、紧张刺激、紧张反应等。从学术史的角度考查,应激概念首先由坎农(WalterCannon)于1925年使用。应激研究的三种取向:生理学研究取向:强调生理反应社会学研究取向:强调外在的要求和压力源心理学研究取向:强调个体如何评价外在要求20世纪60年代,赫姆斯(T.Holmes)提出应激是刺激性事件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汉斯.薛里(HansSelye)认为,应激就是身体为满足需要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定性反应。凯普兰(Caplan):应激是内、外界的需求和机体的应对能力之间的差异.拉扎罗斯(Lazarus):应激是刺激—反应之间的作用。国内学者:应激是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的适应过程。应激概念至少有三层含义:1、应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内外刺激;2、应激是指个体感知到、体验到的主观的反应;3、应激是指个体主观应对能力与客观应对情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二、应激源应激源:是指能引发应激反应的刺激或环境需求。只有能引起人们紧张感的客观刺激或外力才被认为应激源。你认为当今大学生常见的应激源有哪些?应激源主要来自三方面:•(1)外部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有寒冷、酷热、潮湿、强光、雷电、气压等,可以引起冻伤、中暑等反应。属于人为的因素有大气、水、食物及射线、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等,严重时可引起疾病甚至残废。(2)个体的内环境:内、外环境的区分是人为的。内环境的许多问题常来自于外环境,如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等。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如内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既可以是应激源,也可以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3)心理社会环境:•大量事实说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征,具有应激性。尤其亲人的离丧常常是更加令人注意的应激源,因为在悲伤过程中往往产生明显躯体症状。有研究表明,新近丧偶者在其居丧之年死亡率比同年龄其他人高得多。(一)按应激属性分类•1、躯体性应激源•躯体性应激源是指经由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学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刺激物,如过高过低的温度、强烈的噪声、强烈的刺激、不良食物、微生物等。•这一类应激源是引起生理应激和应激的生理反应的主要刺激物。•••随着炎炎夏日的来临,SARS似乎已远离我们了,可“猪”流感又来了,•听到咳嗽就恐惧,知道发烧就恐怖的令人惴惴不安的日子!!•推荐阅读:生命就在呼吸之间•2、心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时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推荐阅读:大学生刚毕业为何要自杀?3、社会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主要造成个人生活样式(或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或适应的情境和事件。••它包括:①居住地及居住地的环境条件;②工作的类别及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⑧饮食情况;④个人习惯(包括吸烟、饮酒和用药);③体力活动的程度;⑧娱乐活动的种类,⑦聚会联系(包括家属、亲朋和同事)等。•推荐案例:失落的大学之梦——大学新生不适应问题的心理援助历程4、文化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最为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如由一种语言环境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或由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迁入另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就将面临着一种生疏的生活方式、习惯与风俗,从而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以适应所的情况。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冲突与挫折不祥预感生活压力应激源职业改变生活变迁居住地改变语言、文字文化迁移习俗信仰(二)按应激的现象分类(1)工作问题。很多现代化的工作环境或工作的本身就是应激源。*长期从事高温、低温、噪音、矿井下等工作;*高科技、现代化需要高度注意力集中和消耗脑力的工作;*从事长期远离人群(远洋、高山、沙漠)的、高度消耗体力的、威胁生命安全的、经常改变生活节律无章可寻的以及单调的流水线等工作;*超出本人实际能力限度的工作;*调动转岗或离岗。•(2)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包括觅配偶、失恋、夫妻不合、分居、外遇和离婚;亲人亡故、患病、外伤、手术和分娩;子女管教困难、老人需要照顾、住户拥挤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3)人际关系问题。•指个人与领导、同事、邻里、朋友之间的意见分歧和矛盾冲突。•(4)经济问题。•指个人在经济上的困难或变故,包括负债、失窃、亏损和失业等。•(5)个人健康问题。•指疾病或健康变故给个人造成的心理威胁,如疾病诊断、健康恶化、心身不适等。•(6)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问题。•指个人在事业和学业上的失败或挫折,以及涉及案件、被审查、被处罚等。•(7)喜庆事件。•指结婚、再婚、立功受奖、晋升晋级等,也需要个体作出相应的心理调整。(三)按应激对个体的影响分•(1)正性生活事件。指个体感到有非常高兴的事件发生,具有明显积极的体念,如晋升、提级、立功受奖等。•(2)负性生活事件。指个体感觉到有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具有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事件。这些事件都具有明显的厌恶性质或带给人痛苦、悲哀心境,如亲人死亡、患急重病等。•大量的研究证明,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相关性明显高于正性生活事件。心理社会应激源的种类•1.生活事件(lifeevents)指那些非连续的、有清晰起止点的、可观测的明显的生活改变,对于这些方面的突然变动人们很难有效地应对处理,是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主要有:学习问题、恋爱婚姻问题、健康问题、家庭问题、工作与经济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法律与政治问题。心理社会应激源的种类•2.日常烦扰(hassle)长时间持续的、无休止的打扰、挫折和应对的要求。可以分为生活小困扰和长期生活事件带来的烦扰。•主要方面:家庭经济方面;工作方面;身心健康方面;时间分配方面;生活环境方面;生活保障方面以及人际方面•3.心理因素:指个人内在心理因素所形成的压抑的重要来源。如个人心理冲突、动机或行为挫折、个人期望值过高、完美主义等。应激源转化为应激某一事件是否引起应激,应激程度以及个体对付应激的方式,不仅受刺激因素本身性质和强度的影响,更取决于个体当时的心理状态、过去经历、遗传素质、后天学习等因素。个体因素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件的应激反应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的应激反应不同;同一个体对不同事件的反应亦存在差异。•造成这些个体应激差异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生理学特征:取决于遗传素质,有学者认为遗传素质决定了个体特异的“生物学程序”,由此形成应激反应的倾向。如应激作用下,有些人倾向出现胃肠反应,有人倾向出现心血管系统反应。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也影响着应激过程2、心理学特征:个体于后天经验中所形成的个性(性格)、个性倾向(动机、态度、观念、兴趣等)和应付方式在应激的产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个性及个性倾向控制着个体对应激源的评价,因此,从根本上决定着应激是否产生及其对应激源的反应程度。较明确的认知因素•事件的预料:(机体作好适应准备,较高的阈限水平)•事件的控制:(是影响应激的最重要的认知因素)•社会上支持:(对个体对应激源的耐受能力产生影响)应激源转化为应激•应激源转化为应激的动态过程:•应激源——应激感受——负面情绪反应应激感受通过认知评估实现。个体认为应激源对他自己确实有所威胁,且这个威胁不在自己控制能力之中时,此应激源即构成应激。应激源与应对源较量的结果。这个形态是心理效应与生理效应的联合作用,是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不能满足个体需要,因而个体与现实生活不能很好的协调导致的生理或心理失去平衡的一种紧张状态。压力源转化为压力的条件和因素•个体压力反应的产生,除了压力源外,还需要两个条件:(1)个体感觉到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受到威胁;(2)个体无力对压力源进行常规应对。这两个条件决定了压力源是否会对一个人构成压力,以及他感觉到的压力大小。压力源转化为压力的条件和因素压力源转化为压力与下面因素有关:(1)与个体如何认知这个压力源以及他对自己应对压力能力的评估有关(2)与评估方式、过程及结果有关(3)与个体对压力源的易感性有关(4)与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应对能力、对应对资源的调动等因素有关(5)心理冲突的程度,也是压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三、应激的生理、心理行为反应一)应激的生理反应1、应激的生理反应涉及到个体生理上的六个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2、“应激反应的脑--体通路”(thebrain—bodypathwaysofthestressrection):大脑与身体通过三条重要的通路或联络系统实现沟通。三条通路有:(1)躯体神经系统:借此大脑控制着骨骼肌的紧张水平和活动。(2)植物神经系统:借此控制和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3)内分泌系统:通过腺体分泌激素调节身体特定器官的生理活动。结论:在应激条件下,机体的生理反应是机体对应激源的适应调整活动。在应激条件下,机体的生理反应既是机体对应激源的适应调整活动,又是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疾病的机制。塞利用“全身适应综合症”来概括应激的生理反应。核心: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坎农以“或战或逃反应”来概括急性应激条件下的生理反应。核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激活。应激的生理变化模式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即由许多有害因素产生的一种综合征。分为警觉、抵抗和衰竭三个阶段。警觉阶段: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大脑、骨骼肌和心脏。产生的生理现象有:1、心跳和心肌;2、血管;3、出汗减少;4、呼吸;5、降低消化能力。常见症状:发热、头痛、没有食欲、疲劳等。抵抗阶段:确认外来威胁并激活相应的排斥反应机制。各类腺体的分泌增加,通过相应器官和系统来抵御应激源。常见症状:胃溃疡、高血压。衰竭阶段:肾上腺和皮质激素的分泌又一次升高,由于没有能量抗拒下去,机体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警觉反应的生理现象再度出现,甚至会生命垂危或死亡。二)应激心理行为变化从性质上看可以分为:积极的(适度的情绪唤起、注意力的集中、动机的调整及思维活动
本文标题:应激与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4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