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教学重难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儒学在汉代取得统治地位的原因;2、汉代新儒学的内容;3、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客观评价第2课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为什么把黄老之学作为政治思想?汉初,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sì),而将相或乘牛车。观时代风云变换一、汉初黄老之学1、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②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③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适应了恢复生产和休养生息的需要“老”:老子的学说黄老之学内容:治身(养生)、治国“黄”:黄帝的学说核心:“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积极无为”一、汉初黄老之学1、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②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③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适应了恢复生产和休养生息的需要2、表现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3、影响使汉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想一想:16岁登基,21岁亲政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源汉武帝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探:独尊儒术之源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②政治: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威胁中央政权、社会潜伏危机③思想: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新儒学迎合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儒学理论的再创造.——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丰富,否则将失去生命力。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理论来源——董仲舒新儒学(1)内容(2)特点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材料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神化皇权和抑制暴政“三纲五常”规范人伦道德,维护统治汉代儒学之新(内容)汉代儒学之新(特点)“春秋大一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新思想来源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理论来源——董仲舒新儒学(1)内容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化皇权、抑制暴政)③三纲五常(规范人伦道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特点兼采法、道、阴阳五行家思想;外儒内法;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来独尊儒术?汉代儒学之新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汉武帝尊儒措施①思想: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政,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③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中央兴办太学;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4、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悟思想文明之路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我们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反思、盘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影响(评价)(1)积极: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②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③建太学和地方儒学教育系统,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2)消极: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1、有人说,汉代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请问继承的表现是什么?发展的表现是什么?董仲舒儒学先秦儒学区别内容特点与当政者关系地位联系外儒内法、兼采各家;君本民本,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现实具体化,侧重道德修养规范神学化、政治制度化,侧重政治制度层面批判暴政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诸子百家之一、民间学说官方化,成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练习题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其“发展”表现为()①具有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D、②③④C2、汉代新儒学有没有可以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哪些又是在借鉴中需要摒弃的?积极消极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使君主权威绝对神圣化,加强君主专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罢黜百家”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自由发展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汉初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武帝时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不甘无为淘汰黄老适应并促进利集权、专制总结1、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2、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怎样?原因是什么?到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怎样评价焚书坑儒?到了西汉初年,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1、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无为而无不为”B.“积极无为”C.毫无作为D.“待时而动”C基础检测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B3、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对此,他向汉武帝提出: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制主张C4、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要是: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C5、董仲舒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渡膨胀目的的内容是: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说D、“制天命而用之”A6、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1.《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D巩固提高《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凭借儒家经典可以做到三公这样的高位,可以封侯,这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成为民间学习的主要对象,儒学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巩固训练C根据四个选项的关键信息,A“为政以德”B“以德兼人者王”都是强调以德治国,D“为天下,非为君也”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012·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典型例题】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典型例题】【典型例题】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认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本文标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77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