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冬夜读书示子聿.ppt
陆游教子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gōngfugōngyù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读书学习。陆游陆游“遗”:遗留,剩下;“无遗力”:竭尽全力陆游“始”:才;“成”:成就少壮:青少年时代。陆游书本知识。有限,肤浅。绝:最,极。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亲自。躬行:亲自实践。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牛角挂书悬梁刺股故事囊萤映雪的故事•晋代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在夏夜他见室外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萤火虫吊在书本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同朝的孙康因为家贫,雪夜里借着窗外映来的雪光进行读书。凿壁借光的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牛角挂书的故事•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悬梁刺股的故事•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勤奋刻苦学习的成语•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分秒必争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凿壁借光•韦编三绝勤学苦练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苦心孤诣悬梁刺骨•孜孜不倦不遗余力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名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你会区分“工夫”和“功夫”的不同用法吗?“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让我们来做一做选词填空:a.他三天()就学会游泳。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c.明天有()再来玩吧!d.中国(),名扬海外。工夫功夫工夫功夫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肯下功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这首诗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有、的精神,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本文标题:冬夜读书示子聿.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8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