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的社会化本讲主要内容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第四节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由三个案例想到……婚姻与性自慰女生的秘密公交车上的情侣艺术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三、人的社会化的条件四、人的社会化的内容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一)1、人的社会化的概念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2、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从狭义上讲,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这种理解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学研究中比较盛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从广义上讲,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这种理解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社会学家普遍接受。这样,社会化就成了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3、人的社会化的特征1、社会强制性。2、主观能动性3、终身持续性。4、相互性。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人的社会化的意义何在?——我国明朝时,燕王朱棣为了夺取帝位,发动了史称“靖难之役”的政变,明惠帝被打败后从地道逃出,改换僧装,流浪各地。燕王夺取帝位后,为了防止明惠帝的儿子朱文圭长大后与乃父联络,“兴风作浪”,把他严密地软禁起来,使其与外界完全隔绝。当时朱文圭只有2岁,待几十年后放出来时,他已经长大了,但却不是一个正常的人,而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1799年,在法国南部亚维伦的山中,三个猎人发现了一个约11岁的裸体儿童,他们将他强行带回,交附近乡村一寡妇看管,数日后他逃至山上,半年后又被强行送入医院。他行走如禽兽,喜欢生吃菜果和小动物,不辨冷热,不了解语言。经过心理学家测试,他的智力还不如1岁的儿童。——1920年,印度牧师在加尔各答附近的狼洞中发现两个女孩,大的约8岁,名叫玛拉,小的约1岁半,不久,小女孩死于疾病。玛拉的行为和狼一样,喜食生肉,不辨冷热,日间睡觉,夜里起来乱走,眼睛发亮,声如狼嗥,不愿穿衣,没有羞耻感。到了13岁才终于学会挺身走路,学会穿衣,有羞耻感。到15岁时,才识45个字。——1940年,美国发现了一个“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这也是一个女孩,名叫安娜,被发现时已6岁。由于她是个私生女,她的外祖父坚持把她藏在顶楼上的一个房间里,不许她见人。她只能得到最起码的身体上的照顾和关心,而丝毫没有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人们发现她时,她不会讲话,不会走路,不会保持个人清洁,也不会自己吃东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20世纪70-80年代,我国江苏省南京铁路局工人马超由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他担心自己的3个孩子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1989年人们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最小的儿子已有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试分别只有5岁、3岁和1岁。上述7个个体之所以没能成长为正常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化过程。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社会化都是极端重要的。个体只有通过能动地接受、适应社会中的既有“文化”,也就是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会互动”,从而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1)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首先,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社会化。其次,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成为社会人。再次,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人也必须社会化。(2)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②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③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三、社会化的生物与社会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语言能力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形体语言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学习能力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个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四、人的社会化的内容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人的社会化主要指人从出生到青年阶段的社会化,在这一阶段社会化有如下一些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内容生活或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角色扮演的学习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内容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在早期社会化阶段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是劳动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生活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家庭占主要位置,然后是邻里和伙伴群体。劳动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等正式组织中学习到的。道德规范的学习道德社会化的学习也就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用规范和道德规范知道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等重要功能。社会分工的发展将会破坏以强烈集体意识为特征的道德规范,使社会出现“失范”状态,严重者更会导致“社会解组”。一个老人倒下,引发连锁反应:扶,还是不扶?有巡街的保安上前询问情况;有热心的路人帮忙拨打救助电话;有附近商铺的店员递出羽绒服给老人保暖,但是谁也没有把老人扶起来。扶,还是不扶?13万网友参与调查:62.54%选择“绝对不会,怕惹麻烦”;33.45%认为“应该先理性判断,再作决定”;4.01%觉得“肯定该扶,“这是起码的公德”。热心人只敢帮这位老人翻个身角色扮演的学习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实际就相当于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能够将戏顺利演下去,也就取决于每个人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所以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学习如何扮演角色。五、人的社会化的类型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再社会化社会化类型政治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级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逆向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分为认知的政治社会化、情感的政治社会化和评价的政治社会化认知的社会化就是将现行政治体系的结构、功能、运作方式、政治产品的产生和实施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在全社会广为传播,将现行政治体系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广泛公布,将政府的政策和法令、所遇到的困难和所取得的政绩进行广泛的宣传,以获得人们的了解、同情和支持。情感的社会化是通过各种政治社会化的媒介,采取教育、宣传、灌输等方式,努力影响民众对政治对象的心理活动,传播支持、赞同现行政治体系的积极情绪。除了大力宣传现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政府政策的合理性和政绩外,就是塑造理想的政治道德人格,树立体现政府良好形象的政治道德形象,以争取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支持、效忠和服从。评价的社会化就是向人们传播现行政治体系所奉行的政治理念,以及对现行政治体系的结构、运作方式、政治能力、政策实施的肯定性评价,引导人们形成接受这样的评价或者形成与之相一致的自我评价。每个政治体系都十分重视大众对自己的评价,有的政治体系甚至采取高压手段迫使人们接受它所要求的积极评价,压制、打击否定性的消极的评价。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二、社会化过程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代沟问题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1、社会化的机制人的社会化的机制是指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在机理,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包括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模式,社会化对象的内在心理特征等。关于社会化机制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教化论学习论互动论2、社会化的机构(1)家庭(2)同龄群体(3)学校(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社会化的主体/机构社会化的主体大众传媒工作单位学校同龄群体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力的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家庭家庭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主要有: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定的学习机构;其次,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群体机构。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信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影响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电视被社会学家称为儿童的“主要社会化力量”。尼尔·波兹曼的著作(一)基本社会化—Ⅰ基本社会化是指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社会性,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的任务是生理性成熟和社会性成熟。可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年期等阶段基本社会化特殊形式——预期社会化:一个人为适应特定的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二、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基本社会化在青少年阶段容易遇到的问题:(1)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社会的迅速变迁(5)代沟(一)基本社会化—Ⅱ二、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1、继续社会化的概念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2、继续社会化的原因第一,在人的发展阶段中需要扮演新的角色,从而需要学习与这些角色相适应的技能、知识和规范。第二,在扮演同一社会角色时需要不断学习。3、特殊形式—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新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突出表现为拓宽知识基础、变更职业技能、改变角色能力。如成人教育。二、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二)继续社会化1、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再社会化就是在某些重要方面对人的重新社会化。2、再社会化有如下两种原因和情况:第一,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某些人不再遵从原来社会化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认同和采取了反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被动再社会化(如犯罪分子的改造,另外一些特别机关和特别途径强迫教化,比如:少管所、工读学校、劳动教养)第二,原来的社会化的成果基本上已不适用。——主动再社会化(如在西文成长起来的人的进入东方国家)二、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三)再社会化(四)双向社会化双向社会化包括了社会化的两种不同方向:正向社会化——指上
本文标题:社会学通论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9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