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个编辑的自我修养作者:《男人装》资深编辑王雁林第一章编辑的眼光常对自己说,儿子要是相当编辑就立刻挖坑埋了。但事实是,这个世界上总会有无数的热血猪头投入到这个行业当中。就像前言所说——一个人从扫盲班出来,什么都不会,他总是首先想到的工作就是当编辑。那好吧,我们想想,如果一个猪头他一定要当编辑,那么,作为编辑,他最基本的素质应该具备什么呢?和无数主编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他们总觉得,能改错别字病句就是基础素质。听完我常常觉得好笑,这TMD能算作素质来谈吗?一个连病句错别字都挑不出来的人,他应该再进扫盲班,而绝不是去求一份编辑的职位。那么,废这么多话,编辑最基础的素质是什么呢?——眼光。我想:当我这么说的时候,还是会有蛮多人赞同的。而且,几乎所有编辑行的人没有谁会承认,自己的眼光有问题。毕竟,眼光这东西只和每个人不同的教育背景以及个人修养有关,非常难量化。没错,南郭先生也是这么干的。这也就是我们编辑行好混的根源,没有门槛啊!那么,眼光这玩意儿真的就没法量化吗?在这里,我必须沉痛地告诉大家——没错,完全没法量化。但是,虽然它无法用数字去标识出来,但确有一个非常易于操作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用某个选稿原则开始干编辑的活儿时,即使他长了双鸡眼,也能找到合格的稿件。一定有人又要着急问那是什么了。莫急莫急,讲个故事先。当老王还是小王的时候,也像现在很多热血猪头一样投身到编辑这个行业当中,成为了江西南昌《信息日报》体育版的编辑。当时,小王每天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体育版每天用哪个新闻当头条。他每天晚班上到凌晨四五点才能回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几乎每次版面的头条都被老大给毙了。终于,小王忍不住找到当时的老大祝潘宁,问:“什么样的稿子能当头条呢?”祝潘宁反问:“你觉得呢?”小王侃侃而谈,罗哩罗嗦,满口喷粪的说了半天,主要意思就是头条必须多么多么优秀而卓越的稿子才行。祝老大笑了,他说:“其实找头条很简单。首先,找重大比赛;其次热门项目;再次就是大明星。那么什么是重大比赛?什么是热门项目?谁又是大明星呢?老大继续解释:“只要成绩出来算世界纪录的都是重大比赛;足球、NBA篮球、网球、F1……是热门比赛;热门项目的明星运动员就是大牌明星。”看,多简单!我想,就算猴子也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是,大家不要小看这条原则,正因为有了这个原则,我以后放在头条的稿子都有了一个充分的理由,为什么每天我看了100条稿子之后我选择它当头条——因为它符合这个这个这个……原则!这是什么?——眼光。但现实是,无数大佬在和小弟谈眼光问题时,往往在谈论一个意识形态和经验、修养的问题。比如,就有老大在和我谈他想要的稿件时,他说他要的社论是像鲁迅的风格那样的文章。靠!当时我很想掰下桌子腿直接敲死这个老大。为什么?很简单,他几乎给我了我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像鲁迅的风格”这个标准等于没标准,我觉得像,他觉得不像,这本来就是压根没法谈的问题。所以,眼光对于编辑,尤其是菜鸟编辑而言,首先应该是一个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原则。那么具备什么要求的条件能够算作原则呢?最后总结一下:1.必须是能够用客观标准衡量的条件;(这条尤其重要)2.条件之间不应该是矛盾的;3.条件之间必须具备递进互补性,也就是像前面我老大说的那样,首先具备什么,如果没有就往后找第二条件以此类推;4.所有条件永远不应该是必须所有都具备,而是只需要满足其中某个部分即可。如果一个菜鸟编辑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原则开始在自己的工作实践时,那么恭喜你,你这个猪头已经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开始了自己职业编辑生涯。当你熟练运用这些原则时,那么再恭喜你一次,你已经不再是一个菜鸟了,而是一个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你已经是一个正经八百的编辑了。虽然你还后很多工作,不过,没关系,看我下一篇连载呗,该会的你都会学会的。需要说明一下,事实即使老大要求鲁迅一样的文章是很无理。但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办到,只要用数字分析法分析一下他的文章就能够得到鲁迅文章的数字代码,然后就可以按照这个代码去要求写手依葫芦画瓢,出来的东西起码可以有七八分像了。如果这样还不行,那你就该告诉老大:“连鲁迅自己都会写出《一件小事》这样很不鲁迅的文章,即使鲁迅自己来也达不到你的要求,我不干了!”一定有人要问我的数字分析法是怎么回事。告诉你,打死我也不说!有人买单没?价钱合适我出书或者去上课都行!第二章我的资料在哪儿好了,我又回来了。今天我要和那些有点儿眼光的猪头们谈谈下一个问题了。我说的:眼光是一个编辑的基础素质,而资料的寻找和组织就是一个编辑的基础技能。无数大佬在找编辑的时候,常常会说,我要的是一个有创意、有资源、有想法……呃,几乎是什么都有的人。没错,有人说我讲话矛盾了,前面刚说当编辑没有门槛,这里为什么又说这个那个,门槛看上去很高的样子?那么我修正一下我的说法——编辑行是一个门槛极高的行业,因为所有老板都想找到能写、能编、能采、能销……最好能上九天采访,能下九洋卖刊的全能战士。但因为没有人能够做到,包括老王。所以高门槛就等于没门槛。看不懂这段话的人现在就可以在下面留言走人了。看懂的人继续。事实上,对一个菜鸟编辑而言,什么能力都没有是正常的。如果新入行的猪头都像老王一样,那我怎么混?但老王能够成为现在的老王,他入门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找资料。必须承认,我在写今天的这篇前也一直在想:找资料这种低等级编辑工作如何可以标准化操作?如何让一个猪一样什么都不会的菜鸟也能够迅速入门?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到特别适合说出来的科学理论。但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想法,管他呢,反正骗点击。首先,找资料并不是如所有人想象地那么简单。这对人的耐心和想象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耐心好理解,可有人一定会问,找资料和想象力有什么关系?先确定,所有老大都喜欢有想象力的小弟。但是,几乎没有老大能够告诉小弟,这想象力怎么来。那么我现在告诉各位老大,让小弟拥有想象里的基础训练就是——找资料。我曾经对我带的助理要求:任何一条资料你都必须用20个关键词搜索;必须阅读10倍于稿件篇幅的文字量;然后将你认为有用的东西整理成一份3倍于稿件篇幅的资料文本给我。分析一下这段话,有三个要素:20个关键词、10倍于稿件篇幅的阅读量以及3倍于稿件篇幅的资料文本。这几个要素其实对一个菜鸟而言,着重强化了他们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就是想象力。不要以为从一个关键词辐射出相关的另外19个关键词是容易的事情。不信的人可以自己试试看。事实上,任何一个菜鸟要完成这项任务都会有点吃力,但现实是,我的助理在做这个工作半年后对我说,“老大,我觉得找资料真管用!”他所谓的真管用有两方面的收益,首先是想象力,他自己认为自己现在对任何事物都有习惯性的开拓性思维;其次是他觉得自己现在知识面有相当大的扩展。看,第二个收益就是来自于每次10倍于稿件篇幅的阅读。而阅读量的加大又对他思维能力的增强有着不可否认的帮助。最后呢,说说那3倍于稿件的资料文本。事实是,在经过10倍阅读之后,这个过程已经是一个编辑过程。他需要运用他先前学习到的编辑眼光开始遴选资料并且开始删节信息。这与复杂的编辑过程相比,只有资料要求高低和资料逻辑编排两项不同。而这两个不同中,前一项是可以通过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来完善;后一项则需要在另外一个课题中来解决。必须要交代一点——菜鸟编辑做完资料后,该如何逐渐成长呢?下面一段话完全是个人经验,不服气的自己再去总结一套,偷懒的人可以直接拿去试试。第一是自信。只要按照我上面那个要求去做出来的资料,任何人都要相信自己做的资料就是最全面最有价值的资料。为什么: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你很可能永远在找资料,而很难完成稿件。原因很简单,在现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你总能找到新的信息,但事实是,你稿件所需要的资料是非常有限的,必须学会对自己说:这些资料足够用了。第二是总结。总结是需要有参照的,参照物就是完成的稿件。必须要拿资料和完成的稿件对比,看看自己到底找到了多少有效信息,然后漏掉了什么信息,遗漏信息自己是否在做资料过程中见过,最后是分析自己为什么会漏掉信息。为什么:还用问为什么吗?如果你不打算当一辈子猪头就照着这个路子干吧。第三是评估。这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工作。为什么:你必须知道自己在这次工作中到底干了什么,干得如何,然后才能确保你下次能够获得更好效果。好了,说得差不多了。最后,举个例子,因为我知道一定有很多猪头几乎看不懂上面的那些话。记得在《男人装》,一次和编辑陈修远一块儿做《总统专册》。先说最后我们发表的稿子不到3万字,图片不到100张。而就为了这么点东西,我们运用过:总统、美国总统、白宫、空军一号、骷髅会、布什、……百十几个关键词搜索资料;找到并COPY下来的资料总量有将近50万字,其间阅读过的资料量绝对超过百万字数;而图片寻找更加惊人,我们为了找到最后发表的100张图,我们俩每天各看图1500张,连续这么看了将近4天。整个资料搜集过程耗费将近10天,而最后写作时间不过3天多。说这些,我想大多数人就应该明白了,资料对于任何一个稿子而言都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厚实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好的稿子。而对于老大而言,通过小弟找资料就能够判断:这小子到底是不是个当编辑的料。资料都做不好的猪头,就只配当猪头,肯定当不了编辑!记住,这是老王的名人名言。第三章奶奶的,那话该怎么说来着其实,我这里还是不准备说如何写稿子。原因有几个,首先,在中国,一般写作稿费太低,没前途,所以我不主张编辑自己写;其次,作为编辑,写作能力并不是根本性的手艺,能写不过锦上添花,不会也无所谓,大街上会写作的人比会当编辑的人多多了;最后,即使一个编辑铁了心打算写点东西赚点儿吃喝嫖赌的零花钱,那这也是最后落实的一个技术动作,在这个动作之前,还有好多东西要准备呢。比如……比如……一个内容的信息应该怎么摆放读者才是最愿意看的呢?我发誓,这个题目几乎现在所有在职编辑没几个能回答。可以告诉各位看官,每一类的信息都有最适合的表达方式。过去我们称之为文体或者体裁,不过现在比较专业、比较时髦的说法叫——信息呈现方式。举个小例子,写意的信息适合用什么方式?——诗歌、散文嘛;人物性格的信息呢?——传记;观点信息呢?——论文体;功能信息呢?——笨!说明书啊!再问你,美女的信息用什么方式最好呈现?——说你是猪头还不相信?用照片啊!不然你看什么?例子只是众多呈现中的几种而已,最后那个美女的例子很说明问题,每一类信息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呈现方式是最适合它的表达,我申明,不是说信息和呈现是一一对应不能混淆,我说的是匹配度。相信我,即使我用800000000字描述一个美女,也没有上面那张片子管用。说到这里,可能有脑浆子比较足的猪头有点开窍了。对,没错,你的理解完全正确,我这次讲的就是——作为一个编辑,你必须知道每一种信息最适合用什么方式呈现。看到这一定有人骂了,“操!这他妈不是中学知识吗?”呃……我必须承认,我也这么认为。但事实是,中国人即使大学毕业,除了多认识几个字以外,几乎和一个文盲没什么区别,一切知识都还得从工作中学习。而且我的经验告诉我,即使这些都是中学语文知识,但也并非那么简单。我下面会列举几个常用呈现方式的特点以及优劣,不过我现在更想说的是一个呈现总则。什么意思?别以为老王也开始不说人话了,我会对自己创造的名词做解释的。呈现总则是什么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说说人类的阅读习惯。记住,我这里用的是人类,就说明,这种习惯是大多数人都具备的。但凡一个人,他阅读时最原始的要求是什么?看得懂!其次呢?——直接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呢?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信息。还有没有?有,但是,我觉得,但凡一个人在阅读,那么他最先需要的就是这三个东东。仔细看看这三个东东,仔细想想,他能反应到文章里的什么呢?好了,够仔细了,把已经对到一起的眼珠分开,看下面的文字。我觉得,这三个需要对文章提出了文字风格的要求;信息排列的要求以及信息量的要求。无聊文人们常说:偶们的这个时代是个速读时代……我严重赞成,但这并不是能够引导出:这是一个读图时代的论据。我相信,只要满足上面三个人类阅读需求的信息不管用任何方式呈现都会有人读。这时候,也就显现出一个编辑对呈现方式的熟悉程度的重
本文标题:一个编辑的自我修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9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