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新课件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柳州市民族高中罗丽梅教学目标•1.掌握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联想形象:诗歌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3.读懂暗示:挖掘隐藏在形象背后的丰富的、含蓄的、深刻的含义,揭示诗歌主题。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推测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什么是“以意逆志”?以意逆志一、方法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就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不以辞害志(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即了解一个人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主张“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蓑笠翁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点降唇李清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湿。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1]蹴(cù):踏。[2]慵整:懒整。[3]见有人来:一作见客人来。[4]袜刬(chǎn):穿袜行走诗歌描写了什么形象?寄托了什么情感?全词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词的上阕通过神态动作描绘了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还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累态可掬的娇美形象,下阕“走”、“倚”、“回”、“嗅”四个动作,刻画出一个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表现了词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联想诗歌形象,准确理解形象所暗示的情感,我们还必须知人论世!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明确: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探究:知人论世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思考: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2.导致使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境遇不同,诗情有别《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对其的绵绵思念。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时代不同,精神迥异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寒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歌描写了什么形象?寄托了什么情感?郑思肖•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寒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作业•《湘夫人》描写了什么形象?寄托了什么情感?•屈原的诗歌里,为什么那么多香花香草?•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诗中截取湘君与湘人爱情生活中的一个期约难遇的片段,着重抒写湘君的一系列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湘君对湘夫人的真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由于写的是神的爱情,意境朦胧难解,须潜心体悟。全诗大致可分四段•第一段:总提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第二段: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第三段:铺叙湘君在水中装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第四段,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的行为和心境。此诗为我们塑造的湘君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人认为这里的湘君就是屈原自己,你同意吗?为什么?•一个为追求理想和爱情,痴情、执著,虽然在失望多于希望时透露出不可抑制的哀怨、焦虑,但始终不退缩的湘君形象。•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而《湘夫人》中湘君形象正是屈原自身的写照。
本文标题: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新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2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