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郭沫若09旅游管理专蔡尚儒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距离桂林市中心60千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的美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徒河、兴安运河,它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与陕西省郑国渠、四川省都江堰一道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距今已2217年,现仍然发挥着功用。“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50万精兵分五路沿岭南山脉的五个山口向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南征,历史上称“秦戍五岭”。在“秦戍五岭”的战争中,西线秦军的进攻早上到了严重的挫折,他们在现在广西、广东一带久功三年无所树立,所谓“三年不解甲驰弩”。秦始皇对战争失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主要的问题是岭南地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战场上需要的军响和粮食不能及时运到前线。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开通有一条便捷的运输路线,解决大规模从中原运粮的问题,于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史禄在公元前214年凿渠成功。他成功地利用人工渠道接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解决了军饷、粮草的供给。当年秦军就统一了岭南。从此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以巩固和加强。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历4年艰辛,这条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刻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主要景点有:四贤祠、秦文化广场、状元桥、南陡阁、铧嘴、大小天平、南北渠、飞来石、三将军墓、水街等。•这座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是四贤祠。因供奉历史上对修建灵渠和维修灵渠有过重大贡献的秦代监御史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唐代桂州刺史李渤和鱼孟。•这座精巧的石桥叫状元桥,也叫青云桥,建于清代。•走过状元桥有一块碑,这是郭沫若先生19628日游3年3月览灵渠是写下的一首词•【满江红·灵渠】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辟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天气晴朗,往兴安观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史禄所凿灵渠,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郭沫若灵渠分大、小天平、铧嘴、南北渠、泄水天平、陡门五个部分。大、小天平成人字形,是建于湘江上的拦河滚水坝。大天平长344米,小天平长130米。坝高2~2.4米,宽17~23米。汛期洪水可从坝面流入湘江故道,平时可使渠水保持1.5米左右深度。因其能平衡水,故称天平。铧嘴筑在分水中、大小天平之前,形如犁铧,使湘水“三七分派”,即七分水经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入南渠流进漓江。铧嘴还可起缓冲水势、保护大坝的作用。南北渠是沟通湘漓二水通道,全长36.4公里,平均宽10余米,平均深1.5米左右。泄水天平建于渠道上,南渠二处,北渠一处,可补大小天平之不足,在渠道内二次泄洪,以保渠堤和兴安县城安全。南北渠各建多处陡门(亦称闸门),通过启闭,调节渠内水位,保证船只正常通航。1963年3月,郭沫若视察灵渠,曾称赞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史禄所凿灵渠,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这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闸,叫“陡门”。自秦朝开通灵渠以后,它就成为中原与岭南的交通的枢纽一直沿用2000多年,到1936年湘桂铁路通车,航线才慢慢冷清下来。由于枯水季节灵渠的水位低,不能保证正常的航线。威解决枯水季节通航,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用竹木堵水的方法。船闸设置在有些坡度的河段,形似大门,得名陡门。陡门起到关闸蓄水,起提高水位的作用,是现代船闸的鼻祖。灵渠上陡门最多的宋代多达36处,因此灵渠有“陡河”的别称。这座图就是南渠上的第一座陡门。铧堤为灵渠的枢纽工程,是在湘江内修建的一座滚水低坝,有大小天平石堤与其相连,形成“人”字形。北面为大天平,长约360米、宽约10米。南面为小天平,长约120米宽约4.5米。石堤顶部用青石平砌,石与石之间开斧形槽口,用铁码子扣紧。石堤外部呈斜坡形(即滚水部分),用长片石鳞次嵌砌,通称“鱼鳞石”。大小天平分别与南北渠岸相连,起着蓄水排洪的作用。铧堤前锐后钝,四周用大型条石砌成,长52.6米,下部最宽处为22.8米,形似犁铧,劈水分流,将湘水引进灵渠,称水高下,恰如其分,起着平衡水量和向南北进水口导航的作用,三分入南渠进漓江,七分入北渠导归湘江,以利舟楫航运、水利灌溉。铧嘴为灵渠的枢纽工程,是在湘江内修建的一座滚水低坝,有大小天平石堤与其相连,形成“人”字形,截断湘江,有三个作用—堵水、分水、泄水。北面为大天平,长约360米、宽约10米。南面为小天平,长约120米宽约4.5米。石堤顶部用青石平砌,石与石之间开斧形槽口,用铁码子扣紧。石堤外部呈斜坡形(即滚水部分),用长片石鳞次嵌砌,通称“鱼鳞石”。大小天平分别与南北渠岸相连,起着蓄水排洪的作用。铧嘴前锐后钝,四周用大型条石砌成,长52.6米,下部最宽处为22.8米,形似犁铧,劈水分流,将湘水引进灵渠,称水高下,恰如其分,起着平衡水量和向南北进水口导航的作用,三分入南渠进漓江,七分入北渠导归湘江,以利舟楫航运、水利灌溉。•泄水天平是灵渠的排洪道,他的原理是在南北渠道沿途留下一些缺口,在大小天平来不及充分排洪的时候起到增加排洪量的作用。它保证两个渠道的水位限制在1.7米以下,也因此保证了堤岸的巩固。泄水天平一共三处,北渠一处,南渠两处。•当你从湘漓分派往灵渠下游走,大约不到200米就能看到一个约有7尺高9尺大的石头。它的顶上长了一棵桂花树,四周边都有文字记载;它就座落在漓江与湘江的堤岸上。它的左边是漓江,右边就是湘江。在这里两江水位的落差约8米高。传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北修长城,南凿灵渠。由于有一个猪婆精在这里作怪,灵渠堤岸,三砌三溃,前功尽弃。恸怒秦始皇,误杀了三将军。那三将军的鲜血染红了湘水,流入洞庭湖,再汇入了东海。东海龙王得知后,禀报了玉皇大帝,震撼了天神。玉帝差出了一对金凤凰到四川峨眉山,在空中引飞带路,把峨眉山上的一轮巨大飞石引飞到灵渠堤岸累遭水患的地方;从此,灵渠长堤,一气呵成,湘水引入漓江,南通北达,成全了一方平安!据说那对金凤凰,肩负着玉帝的使命,在空中引飞。由于那巨石之沉重(既:“飞来石”在峨眉山上叫“砥柱石”)在高空引飞的凤凰绝然是不能降速飞行的。如果降速飞行,随时都会有失落的危险。但为了准确地把巨石压在堤岸上猪婆精的头上,在过了全州湘山后就必须降低飞行高度,这样,就给金凤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说是迟,那是快,当金凤凰把巨石准确降到了灵渠堤岸上时,它俩就被高速飞行的惯性力狠狠地扎进了前面海拔800米高的牛婆岭肚腹中。当时,那对金凤凰钻进去后,门前还留下两个大洞口;后来据说是山神爷为了避免野猫子伤害它们,所以把两个洞口给堵了,而岁月悠悠,后来,人们为了祭奠金凤凰就把牛婆岭改为“钻天凤”了。三将军墓•秦文化广场•兴安水街是指古灵渠流经兴安县城长约一公里的街市,是国家AAAA景区,历史上俗称水街。水街景区是指灵渠穿过兴安县城中心一段两岸的街区,长约1公里。整个水街景区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大部分组成。具体景点有秦文流觞景区、娘娘桥、万里桥、马嘶桥、古戏台、金钟街、湖广会馆、水街亭台廊榭、百米雕塑长廊、三将军墓、古石雕群、民俗风情区等。•“秦文流觞”是兴安古北门的所在地,也是水街的入口,从“秦文流觞”进入水街,秦时古风的历史感油然而生。据史料记载,秦朝统一中原以后,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征服南方百越各部。其中在越城岭的秦军因遭越人顽强抵抗,加上山岭险阴,水路不通,军粮运输供给不上,陷入困境。公元前二百一十七年,史禄命在今兴安县境内湘江支流双女井溪和漓江支流始安水相距最近处筑坝拦水,开凿了沟通湘、漓两水,连接长江、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清代著名诗人苏宗经曾这样形容兴安水街,“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篷窗买酒便”。清流潺潺,垂柳幽幽,兴安水街以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可让来自四方的游客在此感受另类的休闲方式。视频欣赏
本文标题:灵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3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