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如何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1
如何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目前的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总体上说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一、联系课文语句,或引用,或仿写,扮靓写作语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课文时把遇到的好词、寓意深刻的成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如:在初一课本中,“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摘自《理想》(流沙河);“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摘自《我的信念》(玛丽·居里)。借鉴实例:人的一生都有追求向往的奋斗目标,这就是理想。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相反,没有理想,你就像一只在海上迷失方向的船,找不到停泊的港口,不知如何是好。理想是要靠汗水去浇灌的,是要靠拼搏去实现的,也许到了生命的终了还未实现,但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写理想的片段)二、联系与课文材料相类似的生活事例。比如,能由《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才能成功”联想到“孩子学走路”“雏鹰学飞”等。把这些故事进行扩写,来体现主题。借鉴实例:蹒跚学飞的雏鹰,颤颤抖抖地耸着双肩,接着小心翼翼地试着扇动翅膀,双脚离巢了,又落了下来,再一次离巢,又一次落下,它总是不敢远离巢穴。鹰妈妈觉得是时候让她的孩子独立了,巢里面只能养出鸡来,只有天空才是雄鹰的家。她猛力把鹰巢打翻,小鹰突然从巢里掉出来,向悬崖下面坠落。它们止不住内心的恐惧,一边坠落一边拼命挣扎,拼命地扑腾翅膀。渐渐地,它们竟然止住了下降的趋势,歪歪斜斜地飞了起来,而且越飞越高。它们终于成了真正的雄鹰!(写爱的片段)三、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人生信念。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只学习文字,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能增加写作素材。如:学了《春》一文后,要知道“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方式捍卫‘民族尊严’”的故事,体现了朱自清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学了《风筝》后,要知道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在腥风血雨的年代,以笔为枪,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借鉴实例: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信念。风雨如晦的年代,“信念”两个字激励了多少年轻人的拼搏?“救国”两个字点燃了多少年轻人的人生灯塔?一个少年,沸腾的热血里奔涌着激情,不屈的骨子里支撑着尊严。他从中国只身赴日,只为学医以挽救国人的生命。然而,当他的尊严受辱,他猛然惊醒:一个人可以没有强健的体魄,可以丢掉他宝贵的生命,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高贵的思想!弃医从文的转折并不代表他放弃了救国的道路,相反,当“鲁迅”的名字响彻中国,那个信念才得以成真,而他也使自己的人生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永恒的坐标。(写“转折”的话题片段)四、联系课文的写作技法。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巧用修辞,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借鉴实例:温柔的春风暖暖地吹起来,轻叩迎春花的闺门。迎春花只害羞地露了一下头,娇滴滴的含笑未答。然而,只一天工夫,迎春花就性子大变。她叫醒小姐妹,披着金黄的外衣齐刷刷地立于路边,小巧玲珑,随风轻摆,向你致意,播报着春的讯息。春是个急性子,赶得我们也不得不脱下厚厚的冬装,换上五颜六色的春服,轻快地行走于春天的校园。行走的学生如花一般活力四射,散发着春的朝气,张扬着青春的魅力。春光下的少年,意气风发,带来了新一年里新的希望。春,乘风而来。春风沐浴下的我们要丰满双翼,怀抱春天的希望,迎着春风在广阔的天地里翱翔。(写春的片段)以上介绍了几种积累与运用课本素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教材“分类资料库”。例:①新词美词荟萃,精彩句段摘录,精彩句段赏读;②文中的文学形象,人物性格特点、人生际遇;③作者的生平事迹、精神世界、相关作品;④课本材料和与之相类似材料,共同反映的主题。考试时,我们首先根据作文题目的中心调出“分类资料库”中可以运用的材料;其次,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文体来组合这些材料;再次,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引出自己日常生活中与之相类似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这样便能很快完成一篇佳作。(四)大显身手,进一步实践课文素材的运用技巧师:看来,同学们对如何挖掘课本中的写作素材已了然于胸了。实践也再次证明我们的课本确实是一座写作素材的宝库。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实践课文素材的运用技巧,看看同学们能否依理转向,一材多用。请同学们任选两个话题,运用课文《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素材,各写一段话。时间为十分钟。备选话题:“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坚持不等于固守退与进方向转折话题:“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鲁迅先生在年轻的时候,是立志从医的,但后来,他弃医从文了。这正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具体体现——从医,只能治疗人们生理上的疾病,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疾病”,医学就无能为力了。于是,他从文了。这种“望着那山高”,正是一种以民族为己任的伟大抉择。生2:话题:坚持不等于固守坚持是必要的,我们要用坚持的信念顽强拼搏。但是,坚持就一定是固守吗?明知道这条路不行,却非要去硬闯,到头来不是筋疲力尽就是一败涂地。如果鲁迅先生坚持拯救中国而固守医学,那么中国文坛就会失去一位用笔战斗挽救国人灵魂的伟人,而只是增加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医生。生3:话题:退与进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这时是继续努力还是放弃,这是一个问题。也许有人认为放弃是懦弱的表现,其实不然。有时我们可以以退为进,就像鲁迅先生当年发现学医无法拯救国人时,果断弃医从文,拿起文学武器与封建思想作斗争,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为后人所尊崇。所以当我们在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瓶颈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知难而退,选择新的目标,并重新努力,才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生4:话题:转折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信念。风雨如晦的年代,“信念”两个字激励了多少年轻人的拼搏;“救国”两个字点燃了多少年轻人的人生灯塔。一个少年,沸腾的热血里奔涌着激情,不屈的骨子里支撑着尊严。他从中国只身赴日,只为学医以挽救国人的生命。然而,当他的尊严受辱,他猛然惊醒:一个人可以没有强健的体魄,可以丢掉他宝贵的生命,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高贵的思想!弃医从文的转折并不代表他放弃了救国的道路,相反,当“鲁迅”的名字响彻中国,那个信念才得以成真,而那曾经年少的男孩,也使自己的人生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永恒的坐标。一、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谁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课本,语文课本,它是一座富矿;它是一口深井;它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二、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和运用学生写作的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目前,新课标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中外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方面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说白了,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和运用写作素材,写出成功之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与“借鉴”两大法宝。而这两大法宝的占有与利用又必须立足文本,以教材为出发点。(一)积累。积累是最好的写作突破办法。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任何事物要产生飞跃的关键。俗语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自己“腹中空空”,自然写不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总是以“巧妇难为无米之饮”为借口是站不住脚的,而是“笨妇难为有米之饮”,是为自己的肤浅的一种无奈的狡辩。你对文本中的课文不加深入地理解,无法从文本中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也就谈不上写作材料的积累。丰厚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积累呢?首先,积累语言材料。一篇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选择。“温故而知新”,把学过的课本找出来,以往你没有想过的问题可能在你重新阅读的过程中重新“激活”出来。教材中有大量的语言表达的优美模式(如雅词,美句,精段等)从课外补充写作源泉,尽量做到每天读一篇经典的、精美的时文,积累思想、情感和词语,积累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努力使自己从贫乏走向丰富,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譬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描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而我们知道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描写景物的记叙文,由于四季景色不同,作者着眼点不同,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而在写法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需要一一细辨、体会。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等方面的提升,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自然景物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语言素材。同时,我们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理解。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致,如写完了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在后来的《家乡的春雨》、《校园的早晨》、《走入校园的秋天》等文题写作中,就容易从课文中获取灵感元素,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轻松解决了“没有东西可写”的难题。当然如在初三作文备考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制作表格来引导学生作好语文课本中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整理工作。课本中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性格特点人生际遇诸葛亮陈胜屈原课本中的名人名家名人名家精神世界重要经历相关作品陶渊明李白范仲淹课本中的作品主题作品环保主题《敬畏自然》《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大雁归来》《旅鼠之谜》《喂——出来》磨难主题《孤独之旅》《热爱生命》《荒岛余生》《伟大的悲剧》追求主题《日》《月》《海燕》《行道树》《人生寓言》《我的信念》《第一次真好》成长主题《孤独之旅》《心声》《再塑生命》《丑小鸭》生命主题《谈生命》《人生》《地下森林断想》《热爱生命》《那树》《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其次,积累写作技法。从课文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人说“讲课便是一种借助课文的一种演示。久而久之便能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写作要领”。此话有一定道理,即要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譬如,学生作文中一般都是为叙述而叙述,却忘记了创作中叙述方式的目的——服务于文章主旨。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讲授中,我们就要强调作者林海音的写作手法甚是高明。因为文章采用的是插叙的方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在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要抓住文章选材的特色,充分联系学生选材不精、不典型
本文标题:如何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3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