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王夫之也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的高下决定一篇文章成败。【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一、关于审题题目形式为新材料作文,材料分别为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和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两句话都是紧扣“忙”与“闲”两个要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按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忙”最重要的义项是事情多,没空闲;“闲”最重要的义项是无事,与“忙”相对。“忙”和“闲”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两种状态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忙里”不是可以“偷闲”吗?实际上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话都表达了这种对立中的统一。第一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只有充分有序的忙碌后,才会有闲暇;第二层意思是在忙碌自己喜欢的事时,即便忙碌也让人有轻松畅快的闲暇之感。第二句“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心,即第一句的第二层意思,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放松;第二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第三个角度,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考生写作时,既可以围绕一句话来立意,也可以从两句话的同异性入手,但应该扣住“忙”与“闲”的关系行文。如果文中既有“忙”也有“闲”,但缺少“忙”与“闲”合理的关系思考,不能超过四类中。二、写作理想记叙文:(1)、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切感。(2)、文章的主题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故事真实,富有生活气息。议论文:(1)、深入分析,对重要概念进行准确界定,论证有合理的逻辑性;或者能敏锐地就材料的某一要害处进行理论或者反驳,且有相当的思想和写作智慧。(2)、能够就某一角度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能对判断中的重要概念进行“分解”和“剖析”,能在论证中进行“比较”,并能在此基础上得出有一定意义的结论。(3)、能形成基本正确的观点,或在议论或在论据选择和分析上,或在逻辑联系上有某一方面的特色。三、关于评分1.判分原则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2.判分等级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物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四、欣赏好题目7班学生的?1、章诗莲、倪行《偷得浮生半日闲》2、丁文薏《建一座精神小屋》洪竹苑《牵着精神去散步》、曹雨露《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吕幸赟《开启精神之旅》3、陈天绮《留一片思想的空地》、徐天佽《为心灵减负》、4、张一涛《亦静亦动,乐哉!》邹敏燕《张弛有度,不亦乐乎》四、欣赏好题目5班学生的?华聪、钱锦、沈茜:《偷得浮生半日闲》;夏菁:《忙于事而闲于心》;吴凡《莫因尘事负闲情》;刘亚兰《别让“忙”变成“茫”》;文龙《你的灵魂在场吗?》;周嘉敏《诗意的栖居》邵冬昀:《且将忙碌换为浅吟轻唱》;蒋梦圆:《看海棠花未眠》四、点评好作文于忙碌处觅充实星海实验中学高三(4)班陈天然福楼拜曾说:“我每天坚持写作,每天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素以勤奋著书著称的福楼拜,自然每日忙碌,何来“每天按时看日出”的闲暇?时下人们生活的疲劳与困惑与此问是缘起同一的:“因为终日忙碌,失去了生命的闲暇。”他们这么报怨着。殊不知,当我们开始抱怨起“忙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闲暇”的可能。私以为,“忙碌”与“闲暇”并非有对立的概念之分,而只是个人的心态之别。正如海斯利特和西塞罗所言,“忙碌”与“闲暇”是相伴而来的。也许,这个“忙碌”所指的,是充实。生命的充实,正来源于人的心态。所谓的“忙碌”,在有些人看来,是生命的折磨与压榨,这样,其人当然会有暴戾之气,即使偶遇“日出”想必也是感慨一句:“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吧?而绝不会真正如福楼拜把日出视作风景与感动。于是,生命便只剩下流汗与“忙碌”的苦难。我想,昆德拉“此处”与“彼处”的概念是极契合“忙碌”与“空闲”的,这里蕴藏的深意也是生命的出路。因为“生活在别处”与人们对“空闲”的追求是一致的,太多焦虑不安的人往往是把“彼处”作为对“此处”的否定。然而,昆德拉的本意并非如此,没有“此处”的存在,是无法寻到彼处的,一味把“忙碌”当成痛苦,“空闲”也便成为天方夜谭。两者本是生命的两种风景、两种状态、两种美,割舍了任何一种,都会是缺失甚至是缺憾。惟有正视,平静地对待所谓的“忙碌”,将它演绎为“充实”与“满足”,才有可能在生命中找到“闲暇”,并感悟它,享受它,感谢它!我们的心需要慢下来,不再被生活的琐琐屑屑牵着走,不再焦躁着赶路,不再抱怨生活。慢下来,也许无法改变所有,但至少,我们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不再紧张与困惑。我想,海斯利特的话也许应该改为:“越是能感受忙碌给人们带来的充实,就越会有闲暇。”如此这样,从今天开始,好好去品味属于自己的“忙碌”,品味这充实的点点滴滴,偷得闲暇处,也不会因为空闲的短暂而患得患失,而是真正地感受岁月,感受风景,感受爱。生命本是忙碌,我却用它来寻找充实和感动。【简评】当别人正在苦思“忙”与“闲”的关系时,作者却一下子抓住了生活中“忙”与“闲”背后人们的“心态”、“心理”,直击当下忙碌而困惑的大众的内心深处,站的高度不可谓不高,有如高僧俯视众生,没有深奥哲理,只是在平实地分析说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用福楼拜生活中的“矛盾”引出现实人们生活的矛盾,继而用昆德拉的“此处”与“彼处”详细分析了当下人们生活的矛盾心态:对当下的忙碌充满着报怨,而对未来却永远充满的希望。其实质是不够满足、不够充实,也就看不到“闲暇”的风景,岁月的静好。从而得出自己鲜明的思想主题:越是能感受忙碌给人们带来的充实,就越会有闲暇,品味生活的常态,在忙碌中寻找充实和感动,也就会有了闲暇的愉悦。文章切口很小,却站得很高,环环相扣,分析得深入而透彻。如能在引用昆德拉的“别处”再自然些,内容上再详细些,生活中人们的心态再具体些,语言上再多些变化,幽默些,可能会更加出彩。要求可能太苛刻了,中学生能有这种高度已经很是难得。中国文人的忙与闲高三(5)岳亮几百年前,从有人为了故乡的莼菜挂印而去时起,中国人便开始懂得了“闲”的意义和价值。治国平天下雄心固大,却为山野老叟所嗤嗤。与其为皇帝鞠躬尽瘁,名利场里战战兢兢,看人颜色,倒不如索性弃了这顶乌纱,一心一意打理自家心田,坐观山岚云气。杜鹃之鸣从山野传来,悠悠回荡千年:“不如归去……”指不定是哪个参透了的先贤变化了来的亦未可知。回归乡野,骑只野鹤,做个闲人,成了无数中国文人的最终归宿。博物馆里看文征明的画,从来就是一副清闲气。日暮苍山,松间流水,墨汁层层浸染,铺开一遍又一遍。《雨景山水》中半山腰的云雾,蒸蒸腾腾。可别以为留白最不费功夫,那可不是光留着一片,不动就行;它要与蒙蒙雨雾中松林的墨色浑浑糅合,淡得极致的细笔,似白非白,似灰非灰,足以见画家功力。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得费一番大工夫。这样一幅山水写意,定是这老头子午后悠然醒来,待小童沏上茶,摆好墨,从从容容画一个下午,不知西方之既昏,陶陶然伸个欠。画不完,留着明天接着画,不亦乐乎哉?闲下来,方有这番情致。闲着闲着,不觉也竟忙了起来。文征明出道的年纪,也是花甲之年,闲得很。闲者,固然以耕心田之用。然而,倘若以为中国文人只是闲以自适,仍是不对的。即使置身云山,还是跳不开探听庙堂之事的本能。身处宦海,心忧身劳,人事倾轧,耳蔽目塞;放逐青崖间,又困于距离不够。不过,中国人是向来善于调和的。书院便是这么一个调和的产物。一群书生,聚而论道。鹅湖之会成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大盛事,而明季的东林书院,更是架大势足,结成一派,发志士之悲,而敢与阉竖争,即便隐逸如文征明公,依旧少不了和各路权贵藕断丝连。这群书生,说他们闲,不闲,可说他们忙,亦不甚忙。不在朝廷,却又不愿默于村野。其实,忙与闲,在这些文人士大夫这里,恰恰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忙时不忘人间烟火,存野心一颗;闲时又铮铮呼号,心怀天下忧。变的不过是距离,不变的则是对自我与天地统一的执着追求。担当自我,亦担当苍生天下。至于忙或不忙,闲或不闲。随性自适。即可。忙与闲高三(5)王嘉璐海斯利特曾说:“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忙碌与闲暇,无疑是一对极端对立的矛盾。若要将一根木棍的两极重合,使忙碌变为闲暇,这在任何人看来都充满了天方夜谭的意味。诚然,在经济飞速发展、时代步伐日益加快的今日,小山似的堆叠的工作任务正一点点压弯了人们的脊梁。与“亚历山大”谐音的网络新词“压力山大”一经出现,就引起了都市白领们的强烈共鸣。与此同时,空闲之时强大的难以挣脱的空虚感又将现代人置于阴影之中。如今,人们在忙碌与闲暇的急速转换之中失去了心灵的平衡。反观前人,孔子有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一种在忙碌的现实之前,忘忧而心游万仞的境界,是一种在有如白驹过隙的时间之前,自在从容、闲适淡然的生命体验,是一种在忙碌的外在表现之前,拥有闲暇时亦有的“乐”的心态。事实上,忙与闲可以表现为小山一样堆叠的工作与阳光红茶之间的外在对立,然而忙与闲更是内心对生命状态的主观感受。因此,海斯利特的话语或许正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真理,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之下,我们依然可以感到内心世界的闲适从容。这与一句英语谚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你喜爱你的工作,那么你工作时就如同鸭子在水中游泳一样欢快。”一旦热爱自己的工作,将原本令人厌烦的工作转换为自己所热爱的兴趣,那么忙碌之时装载的是满满的充实与喜悦,在看似忙碌的外表之下,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趣。如何在世事的重压之下依然有着如苏轼所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意趣,如何将忙与闲间的矛盾相互转化,使我们越忙碌时越有闲暇呢?其转换条件即为一种热爱、兴趣,或曰投身其中的激情。美国一位中学校长曾说:“若孩子热爱他们的学习,那么即使学习也会和度假一样。”这对于“压力山大”的一族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启示。如何在忙碌之中仍然保持着闲暇时悠然从容的心境,而在空闲之时亦不感到空虚和索然无味?热爱与从容或许是一种生存的必需品,是点燃生命意义的火把。若是这样,法学家西塞罗所说“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不也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吗?素处以默,妙机其微苏大附中高三(9)班高子媛西塞罗说:“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这句看似矛盾的话不禁让我眼前一亮,开始思索。人世间滚滚红尘、万物万象,纷繁杂乱,纵使你腰缠万贯,也未必真有“空闲”的时候;即使有,也可能在宝贵的的闲暇时光里不能停下身心的惯性运动。这样想来,尘世纷繁,亦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首先,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事可做之时。一个人若是内心皎洁如新月之光辉,明澈如山间之清泉,即使身边事务繁多,也不能影响到他内心的“空闲”一丝一毫,此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之人不能隐于功名利禄的漩涡中心,乃是其内心不够“空闲”,不能做到“坐忘”,定力不够也。故其须以身外环境之清静来达到内心的清静。那么,人“空闲”了,为何又要忙呢?忙什么?忙着以文化之华实填补心中脑中之“空闲”,以知识之精华灌溉眼中手中的空虚。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眼睛总是在不断寻找落点,若一段时间内找不到落点,人就会因为焦虑和迷茫而失明。这也是“雪盲症”的原因。人的心与眼睛一样,也在不断地寻找落点,心,总得看到点什么、以什么为目标才行。而文化和知识,即是人心最好的“落点”。此时须以文化和思想灌溉心灵,促进人格和性灵的成长。灌溉心田,怎能不忙?但增加人格力量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却更为重要。闲暇之时,人们可以与自己相处。生活的节奏太快,我们必须常常
本文标题:忙与闲作文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4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