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词解释1、齐鲁文化: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2、东夷文化:夷”的名称,约产生于夏代,与“华”、“夏”并称,目的是为了进行华夷、夏夷之辨。在商代甲骨文中,“夷”字经常出现,泛指居住在统治中心指外周边的部族。到了《礼记》曲礼下,“夷”才开始有“东方之人”的意思。《王制》篇说:“东方曰夷”,东汉许慎《说文》中也说:“夷,东方之人也。”更加明确了这种说法。我们知道夏商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陕西、河南的黄河中游地区,“东夷”既然在这个统治中心之外的东边,那么东夷就只能是以今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了3、齐文化圈P124、鲁文化圈鲁文化圈的形成,体现在“周礼尽在鲁”以及儒、墨显学的出现。所谓“周礼尽在鲁”,是说鲁国是西周典籍和文物制度保留最多的国家,是公认的东方文化中心。对于周文化所蕴涵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等制度,齐人和鲁人都称其为“周礼”,或简称“礼”。战国时期,随着齐国对鲁地的占领,把齐文化带到鲁地;随着儒学在齐地的传播,把鲁文化带到齐地。在这种大环境下,齐文化、鲁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齐鲁地区,齐文化圈和鲁文化圈已基本浑然一体,逐渐形成了一个“齐鲁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里,齐文化、鲁文化既保存各自的特色,又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的主体。5、《太平经》:《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就穷、自食其力。又名《太平清领书》。6、仁: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7、兼爱:“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8、王道:“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霸道”相对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9、“五德终始说”:邹衍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齐国人。其思想核心是“五德终始说”。“五德”来源于“五行”,所谓“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邹衍认为,这五种物质每一种都和人的一种德性相配,而这五种德性之间又存在着相胜相克的关系,具体说就是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与五行相联系的五德每一德都没有绝对的优势,每一德都有盛有衰。自天地开辟以来的每一朝代都与其中的某一德相配。统治者只有具备与当时处在优生位置上的某一物质相对应的德性,才能具备统治的合法性,才能有稳固的基业。人类历史就是按照这种五德相胜的规律循环演变的。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可以说是一种应时而生的理论,提出的动机是要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敬天尚德,戒除淫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邹衍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一致之处。10、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由于子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11、柏举之战: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3、围魏救赵: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12、隆中对:《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卧龙岗或襄阳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13、唱酬量沙:详细解释:筹:筹码,计数的用具。将沙当作米计量,并高呼所量的数字(以透露给不知内情的人)。原指制造假象,以稳定军心,迷惑敌人。①指以假充真,或把无用之物,当作有用之物。②比喻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来稳定军心。亦作“唱沙作米”、“唱米作沙”。14四诊法: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称“诊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它自创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15、割圆术:所谓“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逼近圆周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16、元嘉历: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何承天向朝廷奏上自己创制的历法。这部新历法,因在元嘉年间制定,故称《元嘉历》。17、《农器图谱》:是王祯《农书》三部分之一,书中将农器划分为二十门,这二十门大致又可以归纳为田制、食物生产和衣物生产三部分,其中食物生产部分占十四门,衣物生产五门,田制一门。18、《历学会通》:分“正集”、“致用”、“考验”3部分,共50余卷,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天文历算知识,一是天文之外的各学科知识。19、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20、辛派词人: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21、后七子:1547年,李攀龙与同好谢榛发起建立诗社。次年,与王士祯相识相知。随后,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又先后入社。他们志趣相投,雅怀高蹈。或郊游畅怀,或宴饮高歌。诗兴勃发,往往属辞连对,互相唱和,一时间在京都名声大振。因其论诗宗旨,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颇多相似之处,故被人们称为后七子。22、南洪北孔:即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升和孔尚任。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他们因此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30、《兰亭序》P18431、《读碑窠石图》P19532、散点透视P20133、《苏轼留带图》P20934、黑陶文化P21835、摩崖石刻:广义指人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狭义专指文字石刻,就是选取恰当的山崖石壁铲平磨光在其上刻字,一边叙功、记事立言。36、齐国故城排水道口遗迹P227至22837、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人的文化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38、金声玉振坊P24439、武氏祠:又叫武士墓群石刻,位于嘉祥县城南15千米的武翟山村头,是东汉末年武士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构建筑。武氏祠汉代画像题材内容丰富、思想内涵深邃,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40、太清宫P273至27441、岁时习俗:指在特定的时日,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活动内容的民间风俗。特点因时而兴。42、生产习俗P30143、生活习俗:是包含最广的民间习俗,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等。它最先是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礼仪的繁复,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等差异的产生,各地区各民族的习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满足的不仅是生理的需要,同时也包含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文化的内涵。44、元宵节P28345、闹洞房P29246、传说:以著名事件、人物、地方风情和山水物产为中心形成口头叙事文学,在民间流传,反应不同民族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地方特色和传奇特点。47、神话P31648、四大民间传说P32649、八仙P33850、董永P33951、杨洛书P34852、潍坊国际风筝会P351至35353、泥娃娃P35654、仿古黑陶P362问答题1、齐鲁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何特点?P2至3平原地区,人口密集,临海优势。2、略述齐鲁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P3至8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3、略述齐国、鲁国在建国方略上有何不同?齐国立国之道公始封,周公问‘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始封,太公问‘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齐国举贤尚功,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人才。在这一人才政策的激励下,涌现出管仲、鲍叔牙、隰朋、宁戚、晏婴、司马穰苴等贤相能臣。他们虽不是公室贵族,却为齐国的发展和强大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齐国富国强兵的前提。赏罚严明的法制政策《六韬·文韬·文师》云:“文王问太公曰:‘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即用“信赏罚必”的政策,来“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鲁国立国之道1、变俗革礼的文化策鲁国位处奄商旧地,紧邻徐戎、淮夷。伯禽就鲁不久,就发生了徐戎、淮夷的反叛。伯禽兴兵征战,迫使徐戎、淮夷退到淮水一带。鲁地土著的抵抗,实际上是奄商旧部与周王朝的对抗,因此周公在鲁国没有采取“因其俗,简其礼”政策,而是“变其俗,革其礼”,即用周礼的模式来改造鲁地固有的传统习俗。2、重视农桑的经济政策鲁国地处泰山之阳,丘陵蜿蜒起伏,平原一望无垠,汶水、泗水横过境内。便于灌溉,且利于交通。鲁国发挥当地土肥水丰的自然条件,根据国人长期农耕的传统,制订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鲁国农业虽然发达,工商业却远远落后于齐国。在经济上,逐渐出现了齐富鲁贫的局面。3、“尊尊亲亲”的用人政策鲁国尊尊亲亲,就是尊贵抑贱,重亲轻疏,即以身份的贵贱、门第的高低以及和宗室的亲疏远近来制定用人标准。在宗法制下,这种政策虽然能起到维护宗室的作用,但这种任人唯亲的方针,限制了鲁国人才的成长和综合国力的发展,也就导致了鲁国人才匮乏及其综合国力远不及齐国的严重局面。4、明德慎罚的法制政策《尚书·召诰》中,周公强调,对“命”、“民”、“天”、“德”四者要尤为重视。而四者中,德为核心。殷人由于“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所以他告诫鲁人应当“克明德”。在明德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罔厉杀人。”要“慎罚”。人有小的过错,如非故意,可不予追究;即使有大错,如确有悔改表现,也可从轻发落。4、为什么说“周礼尽在鲁”?鲁国代表的是山东的和整个中国的礼仪和文化(儒家文化),同时鲁国的地
本文标题:地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5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