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自主创新教育的案例研究
自主创新教育的案例研究敖木巴斯尔2008·1·13目录•一、自主创新教育•二、自主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三、自主创新教育的案例研究一、自主创新教育•(一)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自主—自主是人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主人,能够自由选择自身价值取向的内在权利和生存状态。•创新—创新是人充分显现自己生命活动的本质力量,不断超越现实的一种活动能力和生存境界。•自主创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核心所在,是人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主人,充分显现本质力量的权利和能力,是人自由选择、不断超越的源泉和动力。(二)自主创新教育的定义•自主创新教育是在按照社会进步、教育改革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并以爱心引领的教育环境中,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人,通过自主生活成人、自主创新成才的生命活动即新生活历程,逐步生成自身自由个性、自主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显现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三)对自主创新教育的理解(1)自主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充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使学生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走进生命活动,尊重个人,显现人的本质力量,使学生得到和谐发展是新生活教育即自主创新教育的本质所在。(2)自主创新教育的主人是受教育者个体。走进新生活,张扬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人,通过“自主发展成人”和“自主创新成才”的生命活动及新生活过程,养成自身自由个性、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实现他们人生的超越是新生活教育即自主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3)自主创新教育的教育者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者,而是学生新生活的精心设计者、创设和实施者;他们的职责不是管好教好,而是爱心引领;他们的方法不是灌输和授予,而是启迪学生的心灵和智慧。按照社会进步、教育改革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精心设计并创设学生的新生活,以爱心引领和启迪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命活动的历程是新生活教育即自主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四)自主创新教育的方向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君主式教育--人的依赖关系--君权制社会--“奴性”----“工具”。民主式教育---物的依赖性”--民主制社会--“人性”----“附庸”。自主式教育---“自由个性”---现代社会--“个性”----“主人”。教育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一样,不断向个人走来:一方面走进生命活动,关注个人,显现人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走向新生活,尊重自主,张扬个性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五)自主创新教育的模式•1、“成才”模式——自主生活教育•第一个模式:班级管理自治化,是开展“自立”教育,实行“自主管理”的模式。•第二个模式:思想教育自动化,是养成“自觉”行动,做到“自主修养”的模式。•第三个模式:知能教育探究化,是树立“自信”意识,实现“自主求知”的模式。•第四个模式:理想教育实践化,是发扬“自强”精神,探索“自主活动”的模式。2、“成才”模式——自主创新学习•第一个模式:“自主—选择—创新”学习,•主要采用选择型活动教学方式;•第二个模式:“自主—合作—创新”学习,•主要采用交往型活动教学方式;•第三个模式:“自主—探索—创新”学习,•主要采用探究型活动教学方式;•第四个模式:“自主—实践—创新”学习,•主要采用体验型活动教学方式。•自主创新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进行自我调节、探究发现、不断超越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3、基本方法----活动教育•自主创新教育本身的方法就是实践的方法,亦称活动教育方法。•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教育是生活,马克思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从认识论角度说教育的方法也是实践的。•自主创新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活动教育。•自主创新教育把人的自主、创新和活动三者紧密融合起来充分体现新生活教育的价值追求。(六)自主创新教育中的师生•自主创新教育中的学生: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主人,自主生活成人,自主创新成才,自主生成个性、人格、品质和能力。•自主创新教育中的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新生活,提供自主活动和和谐发展的环境、机会、条件和时空;以爱心引领,以智慧启迪,使学生显现本质力量,实现人生超越,得到和谐发展。平等对话,反思探究,成为研究型教师。(七)自主创新教育的和谐体系•和谐:《现代汉语》和谐条目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毕达哥拉斯说:“整个天是一个和谐”。《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刘光也认为,和谐是指在由人参与的事物中无势均力敌的对抗性矛盾的良好的对立统一状态。也有人认为:和谐是社会矛盾的缓和状态。有孤立的和谐、静态的和谐、动态的和谐•动态的和谐是系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达到的和谐,是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达到的和谐。结构、功能、过程•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自主创新教育的和谐体系是其自身内外环境、模式、框架等各要素之间的严密的逻辑联系,以及它的内容、过程、方法等运行方式的动态的和谐系统。自主创新教育和谐体系的构建•(1)做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和谐,构建自主创新教育的和谐体系。•(2)做到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和谐,探索自主创新教育的新方法,克服知行不一、形式主义的倾向。•(3)做到资源、结构、功能的和谐,创设资助创新教育的和谐环境,保障自主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4)做到内容、过程、方法的和谐,建立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教育的运行体系。•(5)坚持和理论为指导,开展和谐化、系统化的研究活动,创建和而不同的自主创新教育的操作体系。•和谐理论------和谐资源------和谐体系---------和谐素质-------和谐发展(八)自主创新教育操作要领•学生行为走进生活—自主活动—生成能力—实现超越•教师行为创设情境—引领自主—启迪智慧—反思探究•教的环节设计创设—爱心引领—智慧启迪—探究反思引领——选择创设——体验对话——交往启迪——探究爱心智慧•教师角色设计者——引领着——研究者需要规律为依据设计创设新生活引领启迪促生成探究反思明新理二、自主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基本出发点:六个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新课程重新规范教师行为。有些错误的理解:只看作内容的变革;只限定在课堂教学;只要求活跃与参与。结果:学生生命价值没有体现;生活世界没受到关注;生存状态与方式没有改善和改变,出现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的情况。(二)超越课程的课程改革•应跳出课程看课程。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调整、师生关系的变革、学校文化的重建,都属于新课程实施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这些不都是课程自身所能包纳、承载的,需要课程之外的力量来介入、扶持。就此而言,只有走出课程领域,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只有超越课程才能回归新课程。•师生关系的调整。以前当成园丁,随意改变小树的形状,左右学生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新课程看学生为活生生的个体,尊重生命价值,重体验,重过程,重探究。以前当教师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苦行僧”,现在师生在教育教学中“双赢”而不是单向付出。•宏观的层面看课改。以前教师的工作方式是自我循环的过程。而现在需要树立动态生成观、互动对话观、反思探究观,要有应急准备、随机调整、反思探究,职业生存方式得到调整,重建新型的学校文化。(三)新课程需要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有关研究认为,传统教师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这一角色正在发生转变:(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其角色特点是:(1)积极地旁观;(2)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角色转变:实践者变为研究者,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管理者变为引导着,独白者变为对话者,执行者变为创造者。(四)课改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不同,是为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将不断的反思作为研究方式,也作为自己的职业生存方式。研究不再是职业的补充,而成为当今教师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这是林崇德教授的主张。他还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教师这个职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职业,也是创造性很强的职业。教师只有在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适应、促进教育工作,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十分明显,其重要标志有: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这种机械的教学活动,是靠课程内容的精确性作保证的。与此相反,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其表现有:(1)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2)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3)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4)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5)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只是一个执行者。现代教师不是给定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的盲目执行者,而是教学的决策者、研究者和监控者。(五)教师的研究方式•什么是研究•“研究就是一个确认未知,并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等步骤,使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梅雷迪斯·D·高尔等(2002)•(1)通过分析,排除那些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无关的事实;(2)通过搜集和比较种种事实,突出强调重要的事实;(3)通过变换多种实验方法,精心编排资料。——杜威•教师的研究•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的探究并不断加以改进的过程。是高度个人化的脑力劳动,却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是建立在交往理性基础上的。其方式有:•(1)建构----客观世界;(2)反思----主观世界;(3)对话----社会世界。(六)辩证思辨方法•自主创新教育研究主要应用辩证思辨的方法,要做到:规定要科学,论证合逻辑,解释有说服力。•教育的研究特别是教育理论研究是离不开思辨的,没有相当的思辨能力,不可能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应用思辨方法:(1)对对象的抽象规定和信念的确定;(2)对“规定”和“信念”的阐释和论证;(3)解释;(4)遵循辩证思辨的三大环节。•一是“学”、“问”。理论研究要从“学”、“问”开始。•二是“思”、“辨”。是理论研究的中心环节。要做到高、深、新。•三是“行”、“验”。理论研究成果还待实践的检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三、自主创新教育的案例研究•(一)什么是案例•案例是一个包含了一个或多个真实疑难问题之复杂情境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1、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现为一个事件。但是能够作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要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和启示。2、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案例。•作为案例的故事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不能是编制者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二是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
本文标题:自主创新教育的案例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5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