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新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新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新疆现有锡伯族3万6千余人。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而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大部分聚居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巩留县。锡伯族的史诗《离乡曲》详细记载了锡伯族军民从东北西迁伊犁的壮举,描述了锡伯族后代在西北屯垦戍边的情景。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他们最初游牧在大兴安岭东麓,至十六国时(304年~439年)。慕容等部南迁至黄河流域并建立了政权,后融于汉族。少数鲜卑人仍然居住在嫩江、绰尔河、松花江一带,保持了原来的生产方式。这部分鲜卑人就是今日锡伯族的先民。也有说锡伯族来源于匈奴,或室韦,或女真。清代以前,他们繁衍生息在以伯都讷(今吉林扶余县)为中心的东至吉林,西至呼伦贝尔,北起嫩江、南抵辽河流域的广阔地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捕获物基本上平均分配,人人有份。在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接壤处,有一个全国惟一的锡伯族自治县--查布察尔锡伯自治县。县内聚居着2万名锡伯族人,是我国锡伯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县。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人使用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人使用汉语。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大多数锡伯族人通用汉文。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人有的还兼通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锡伯部落人出动围猎,留下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老年人和儿童。围猎人一直不归,喜利姑娘战胜各种困难,消灭旱魔,保护了老年人和18个孩子,并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都组成了家族,保护了锡伯部落人繁衍兴旺。玉帝认她为女儿并封为“喜利妈妈”,后来演变成“喜利妈妈”,成为锡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宗。传说反映了远古的锡伯人,战胜困难、打垮恶魔、生息繁衍中女人的地位和作用。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抹黑节、杜因拜扎坤节(西迁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有的节日与汉、满族大略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过去锡伯族人民有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互抹黑的习俗,久而久之,这一天就成为锡伯族传统的“抹黑节”。这天天还没亮,一群群顽皮的孩子和青年就走出家门,拿着沾满泥水和灶灰的抹布、毡头,走街串巷,逢人就往脸上抹一点儿黑,一直到天亮才肯收场。被抹了黑的人非但不生气,还视此为大吉大利。原来,锡伯族人民认为如果在这一天被抹了黑,天火便不会烧身,庄稼就不得黑穗病。现在过抹黑节,其迷信色彩早已退去,只剩下娱乐的性质了。这是锡伯族传统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是当年被迫西迁新疆屯边的锡伯族人与留居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话别的日子。二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人都要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节日这天,家家都要把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好丰盛的食品,穿上节日盛装,相聚在一起,弹起“东布尔”(锡伯族的一种乐器),吹起“墨克调”(锡伯族的一种曲调),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贝勒恩”,来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此外,还要进行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过西迁节时,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锡伯族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锡伯族禁止同姓通婚。旧时,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男方找一位有威信、能说会道或与女方家庭关系密切的人做媒提亲,婚礼要进行数日。主要是在女家举行出嫁仪式,称作“阿吉协仁”(小宴日);在男家进行成婚大典,即“安巴协仁”,男方要大宴宾客,多举行贝伦舞会,庆祝婚礼。第9天新娘回门。进入80年代,锡伯族同汉族通婚者逐渐增多。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锡伯族服饰受满族人影响较大,男穿左右开衩长袍、短袍;妇女穿长旗袍,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等饰品。锡伯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采。有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歌、宴歌、神活、寓言及念说。在人民群众中有影响深刻的叙事长诗《率乡曲》、《喀什喀尔之歌》、《三国之歌》,以及文字优美的散文性书信体裁的《辉番卡来信》等。民歌强烈地反映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愤恨和反抗,歌倾了劳动人民纯真的爱情和建设自己幸福生活的理想。锡伯族的射箭和摔跤历史悠久,锡伯族素有“骁勇善射”的美名。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古代的锡伯族是个善骑射的部落,驰骋茫野,拈弓射猎,十八世纪60年代起,西迁的锡伯官兵就用弓箭为清政府戍边作战。随着时代的前进,弓箭作为狩猎工具和作战武器而逐渐失去其意义时,射箭就增添了民间体育活动的色彩。刺绣、贴花、剪纸是锡伯族妇女的优良传统,尤其绣花更是锡伯族妇女擅长的女红。荷包是锡伯族吸烟的男子必备的物品之一,按传统,一对恋人中,女方要缝制精致的荷包送给情人。荷包通常要绣上花卉、蝴蝶、飞禽等美丽的图案。此外,锡伯族妇女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在门帘、枕头套、枕头顶、衣服边角、鞋面上等处绣上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做工精细,展现她们的聪慧和多才多艺。锡伯族原为游牧民族,弓箭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他们古代所从事的渔猎活动,还是后来编入清朝“八旗”而开始的军旅生涯,都需要好的箭法。如今,锡伯族人仍承传着射箭的习俗,男女老少都喜欢这项运动。小伙子向姑娘求爱,也要有高超的射箭技术才能博得姑娘的欢心。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传统群众性体育活动,每逢中秋节、春节、“四一八”西迁节时,他们都要举行射箭表演和比赛。锡伯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是锡伯族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打法是,每人手中拿一方形厚木块叫做“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按顺序排成老大、老二、老三的代号。没打之前,先赌出立瓦组和打瓦组,输者立瓦,赢者打瓦。立瓦组按顺序将自己的瓦立在一条线上,打瓦者也要按顺序打,如果老大打了老二的瓦,就算“烧死”。“烧死”者,允许别人来救,救活后可以继续打,救不活的,就要变成立瓦者,而原来的立瓦者就变成了打瓦者。打瓦的方法共有20多种。它起源于锡伯族的狩猎时代,它可以锻炼臂力、眼力。锡伯族在玩嘎拉哈时,一般分成两三个组,每组的人数不限,而所用的嘎拉哈的数量一般都在100个以上,多时可达几百。比赛时,把几百个嘎拉哈都撒在地上,抓嘎拉哈时,不是向上扔布口袋,而是扔和元宵差不多大的铁球。上阵者,要将铁球高高地抛起,并迅速地将嘎拉哈抓起,然后再把落下来的铁球抓住。而在抓嘎拉哈时,不能碰到其它的嘎拉哈,抓在手里的嘎拉哈也不能掉下来,否则就前功尽弃了。如果没有接住铁球,也不得分。哪个组抓的嘎拉哈最多,最先达到约定的数量,那么,胜利就属于他们了。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分戏剧音乐和说唱音乐两部分。戏剧音乐(锡伯族称秧嘎尔牧丹)又分为平调和越调两种。平调的历史悠久,是锡伯族在东北时期就演唱的音乐,而越调是锡伯族西迁,和汉族开始有了往来以后才形成的,其中有汉族音乐的成份。锡伯族说唱音乐曲式结构简单,大部分曲子以单乐段构成,因此记忆十分方便,又便于广泛流传,常见的是上下两句的单乐段。节拍以2/4、3/4、4/4等单拍子为主。但是,调式种类十分繁多,这是锡伯族民歌的一大特点。锡伯族的说唱音乐丰富多彩,最著名的有:田野歌曲调、蝴蝶歌曲调、海兰格格曲调、金纽扣曲调、娶媳歌曲调、哭嫁歌曲调、婚礼歌曲调、雅琪娜曲调、打猎歌曲调、迁徙歌曲调、摇篮曲曲调等。贝伦是上述自娱性民间舞的统称,它包含十多种舞蹈.目前察布查尔地区发现的就有十五种,整体舞蹈和每种单舞之间的关系是在舞蹈形体和大分节动作上基本相似或接近,乐曲旋律都具有明快、节奏快捷的特点并需要专门乐器--墩布尔琴桌伴奏,因此其他乐器替代效果不佳。贝伦中的每种舞蹈都是独立的.都各有称谓名称.各自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亨请5节和表演程式.如种类名称就有:锡伯贝伦、单阿克苏儿、双阿克苏儿、多禾伦阿克苏儿、行礼舞、拍手舞、召媳妇辛、仿形舞、耶尔克尔德克舞、烧茶舞醉舞、走马舞等等顾其名思其义。每种舞蹈都有各自要表达的意义、每个单舞可表演三至五分钟左右。除特定动作外;表演者可根据自己的灵感即兴创新的动作。舞蹈动作分若干个大分节动作,每一个大分节动作又伞若千个小分节动作来完成,:手臂、头部,腰部;腿部和脸部表情乃至全身都有许多特定动作.互相对成、富有弹性,刚柔相济,如单手或双手拍肩、揉胸、搓背、拍地、叉腰上身前仰后俯、手腚垂直翻掌、腰部水蛇式摆动、胯部扭捏、单肩或双肩较大幅度地前后抖动,腿部或又或跨或跳跃。腰部或由或立。脚步进退、旋转,或一步一颠,两步一颠,三步一颠等都变化无穷,或快或慢,或间歇性停顿,或连续,或轻或重,都自然而优美。以上动作都贯穿于贝伦十多种单舞之中。但每一个单舞也有其特定的动作、不能混杂。萨满舞蹈的表演,根据乎执不同的祭器和按舞蹈的功能,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表现性很强的舞蹈;第二种是英雄与神灵舞蹈、表现一种民族精神和祖先英雄神的英姿神态;第三种是动物摹拟舞蹈.即萨满在“神附体”之后、模拟动物的形态、动作的舞蹈,而以上三种舞蹈中最为动人的是第二种舞蹈,即英雄神灵舞蹈,此段舞在“快五点”节奏中表现得热烈火爆。生动感人,在边舞、边喊。令人震撼的气氛中结束。蝴蝶舞是属于贝伦舞范畴而又有其独立性的一种舞蹈。以自娱性和随意性为主特征的舞蹈。但它与贝伦舞的不同之处是由单人表演逐渐发展成为多人表演。需要特定的道具,可以用来舞台表演的舞蹈,故事情节和表演程式更加完整,并伴有歌舞、除吸收贝伦舞的某些主要动作外,还具备自己的“弹踢踏”特技动作,因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舞蹈是为女性所见长的舞蹈。故又称软性贝伦。它通过对蝴蝶自由自在飞翔,舞者捕捉臆意中的蝴蝶这一整个过程的形象展现,表达了锡伯族妇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向往和执着追求。舞姿优美,刚柔相济,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蝴蝶舞歌和舞都有专门的曲谱和曲乐。节奏明快活泼、一个拍节结束时略带停顿(半拍)。然后再开始第二拍节。随着舞情的发展,音乐旋律逐渐由弱变强,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最后在欢快的旋律中结束。
本文标题:新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6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