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辛亥革命参考书目:《晚清七十年》唐德刚著《袁氏当国》唐德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辛亥革命史》章开沅、林增平著东方出版中心关于辛亥革命运动性质的观点:性质1、“反满”论2、非“真正的革命”说3、“全民革命”说4、“资产阶级革命”说李泽厚“告别革命”说“革命”可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主题。……中国人经历了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巨大革命。革命成了不可亵渎的神圣观念,反革命成了不可饶恕的最大罪恶。其中,一九四九年革命所造成的影响最为巨大。尽管这一革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号之下,……但更根本、更重要的却仍然是,……长期武装革命和军事斗争的战争环境,创造了由军队推广到社会(以苏区和解放区为样板)的一整套非常完备的组织体制、习惯法规和观念系统:政治上、组织上要求党的绝对集权和对党的全面服从(从公事到私情),最终集中和归宿于思想上绝对统一(延安整风运动)。正因为此,铺成了革命胜利后与传统王权相衔接的“圣王政治”。毛泽东自称“马克思”加“秦始皇”。“马克思”是阶级斗争,“秦始皇”是毛所理解的焚书坑儒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焚书坑儒”的真正含义在于统一思想、“舆论一律”、心灵专政。本章重要思考题:1、庚子后的晚晴政局具有哪些特点?国民心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如何认识晚清的最后一场变革清末新政?3、辛亥期间活跃政治舞台并发挥重要影响的有哪些政治力量?4、孙中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具有什么样的理想与人格?5、孙中山改造社会实现革命的方略是什么?他的主要追随者和支持者都是些什么人?6、日本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变局中起了什么样的特殊作用?7、立宪派与革命派在改造中国模式、前景、方法上有什么样的不同?8、为什么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9、袁世凯“窃”国的策略是什么?10、民初的中国政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11、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遗产是什么?它同时又给历史留下了什么没有解决的难题?《辛亥的缔造者》问题一:为什么说武昌起义具有政治革命的性质?问题二:湖北新军在反清过程中是怎样处理外交问题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三:立宪党人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问题四:政治变革与民众的关系如何?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3、新式知识分子队伍的发展及其改造社会理想立宪派与革命派4、庚子后的晚清政局庚子后的晚清政局1、晚清最后的变革——清末新政改革官制改革学制奖游学,兴学堂,废科举改革兵制预备立宪袁伟时: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我看清末新政“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中国大陆当前的改革开放,是清末新政的继续。那么多似曾相识的现象纷至沓来,所订法律的目录如出一辙,显示了历史任务无法逾越。“与国际接轨”为朝野上下所接受,表明历史毕竟在前进。袁伟时: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我看清末新政2、晚清慈禧后中央与地方(汉族地主与满族亲贵)矛盾的激化:地方汉族地主权力坐大,地方要求限制皇权、立宪开国会中央满族亲贵试图收回地方利权加强中央集权却又能人匮乏的事实1910年“国会请愿运动”与1911年5月“皇族内阁”1911年清政府的川汉、粤汉“铁路国有政策”1911年6月四川的保路运动二、辛亥革命期间社会各阶层及其力量分析1、立宪派:民族资产阶级:张謇先进知识分子:杨度开明旧官僚:袁世凯国外立宪派:康梁2、革命派:孙中山、海外华侨与留学生3、南方新军:海外留学生的大量渗透4、皇族:载沣、奕劻、隆裕三、孙中山早期的思想与活动孙中山生平兴中会的建立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三民主义1、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2、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反满”民权主义——“建立民国”(政治革命)三序法、五权宪法、直接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社会革命)评价:1、进步性: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具有进步性。2、局限性:大汉族主义色彩,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民主建国方案缺乏现实可行性(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的具体方案,缺乏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的基础)革命党人、南方新军、立宪党人、清皇室共同缔造辛亥。1911年中国大革命,在过去的评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看法,就是没有唤醒民众,没有进行一场彻底的社会动员……其实,从现代战争的立场看,一切大的政治变动与一般民众并没有直接关联,但政治变动却可以也必然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只是这些变动并不一定要唤醒民众的参与,并不一定要将整个社会整个民众都卷入其中。……政治变革被政治家限定在一定范围,不去骚扰民众绑架民众,应该说是一种社会进步,是值得肯定的一种政治选择。——马勇《辛亥的缔造者》2011第12期20116月6日《南都周刊》)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阵地:《民报》与《新民丛报》内容:要不要以种族革命推翻清政府?是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制?4、革命派的十六次武装起义:革命派的革命方略问题:悖论:武装革命手段与缺乏独立武装联合会党-联合新军-联合立宪派-联合军阀-联合苏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美史扶邻十六次武装起义:1911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4、27中国同盟会内部的分歧与分裂:四、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高涨1、武昌起义与全国各地的响应:1911、10、10共进会、文学社湖北新军革命党人、南方新军、立宪党人、清皇室共同缔造辛亥。——马勇《辛亥的缔造者》2011第12期20116月6日《南都周刊》)革命党人、南方新军、立宪党人、清皇室共同缔造辛亥。1911年中国大革命,在过去的评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看法,就是没有唤醒民众,没有进行一场彻底的社会动员……其实,从现代战争的立场看,一切大的政治变动与一般民众并没有直接关联,但政治变动却可以也必然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只是这些变动并不一定要唤醒民众的参与,并不一定要将整个社会整个民众都卷入其中。……政治变革被政治家限定在一定范围,不去骚扰民众绑架民众,应该说是一种社会进步,是值得肯定的一种政治选择。——马勇《辛亥的缔造者》2011第12期20116月6日《南都周刊》)五、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2、1、1——1912、4、1)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的共和国政权政策:①鼓励工商业的发展②建立民主共和国政治体制。③新式教育体制改革。④生活上废除封建习俗,保障公民权利。作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民主共和观念的宣传与渗透;文教上,推动新式教育事业的发展。局限性:民族问题上,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上,民主建设停留于一纸空文;军事上,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严重的财政危机;中国同盟会缺乏领导力。2、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窃”夺政权南北议和1911、12—1912、2清帝退位1912、2、12国会选举宋教仁被刺1913、3、20二次革命:1913、7—1913、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2、民主共和思潮的高涨和社会观念的更新;3、促进民族的觉醒;4、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从文化内核触动旧体制,建设新文化。
本文标题:辛亥革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6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