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讲漠南蒙古各部归附清廷后所发生的满蒙冲突事件一喀尔喀蒙古策动的腾机思事件腾机思为达延汗六世孙,苏尼特部贵族。1639年率部众自喀尔喀南来投靠清朝。1640年清朝尚腾机思为郡主,授和硕额附。1641年封扎萨克多罗郡王。(一)背景:1640年,喀尔喀蒙古与卫拉特蒙古之间签署了和平协议。喀尔喀蒙古各部之间联系加强,采取了统一行动。清朝忙于集中力量对付明朝,入关后又遇到农民军和南明朝廷的抵抗,无暇顾及漠北蒙古。1643年清太宗死,睿王多尔衮摄政。多尔衮与腾机思有隙,受到压制。1646年春,腾机思带领弟弟腾机特率所部叛逃喀尔喀。1646年腾机思叛清的直接原因在于他们受到清廷的冷遇。客观形势是当时蒙古的漠北和漠西部分仍在清朝版图之外,内附的蒙古贵族如有不满,还可以北走依靠同族之人。漠北喀尔喀蒙古也希望拉拢漠南蒙古各部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同清廷相抗衡。(二)清廷的镇压行动清廷任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同郡王硕塞等率大兵往征腾机思。除京城部分八旗主力外,主要动员了科尔沁、察哈尔、巴林、阿鲁科尔沁、乌喇特、土默特等外藩蒙古诸部。克鲁伦河→厄图克山(斩杀部分腾机思军队)→俘获公主→布尔哈图汗山(截击一部分叛军)、乌里雅台河(击败喀尔喀军队)→布尔哈图汗山(行围)→图拉河北岸(汇合)→扎济布喇克(大败前来支援的土谢土汗军)→7月清军班师回朝腾机思的失败,给策动这次事件的喀尔喀汗王们以严重的打击。喀尔喀在同清朝争雄的第一回合中惨遭失败,这对喀尔喀对清朝关系的发展是很有影响的。二布尔尼事件布尔尼为林丹汗后裔。林丹汗败亡后,子额哲降清,被封为亲王,其部众安置在义州地区。(一)背景♦察哈尔部降附清廷后,虽位冠“四十九旗”之上,但对自己的沉沦依然很不甘心。额哲死后,弟阿布奈袭亲王爵位,尚以固伦大长公主。但他依然对清廷抱有轻视态度。八年来“不一朝请”,“不亲身一问”皇安。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降罪阿布奈,将其拘禁在盛京。命其子布尔尼袭和硕亲王爵位,仍领其众。♦布尔尼提出移牧大同边外,遭到清廷的拒绝,双方矛盾计划。♦1673年南方爆发“三藩之乱”。次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清廷在蒙古地区征调人马镇压叛乱,察哈尔在征调之列,人心骚动。♦清朝大军南下,北边空虚。康熙十四年(1675年)布尔尼与其弟约定三月二十五日起兵反清。布尔尼号召周围蒙旗一同举兵反清,但只有奈曼旗扎萨克郡王札木山和喀尔喀右翼旗公垂札布响应。土默特贝子滚济斯札布首先告发布尔尼叛情,其他临近各旗纷纷响应。(二)清廷的镇压行动清廷命多罗郡王鄂札为抚远大将军,以大学士图海为副将军,率师讨伐布尔尼。图海选八旗家奴中健勇者数万人为师,同时征调漠南蒙古诸部兵力。四月,清军出征。四月二十日抵达喀喇沁境内,同察哈尔军队发生激战。察哈尔接连失利,布尔尼兄弟仅率30余骑退兵。五月初,科尔沁和硕额附沙律率兵丁赶到扎鲁特境内,将布尔尼兄弟射死。布尔尼事件平息以后,清廷采取种种措施,进一步削弱察哈尔的势力。通过这次事件的平定,清廷不仅消灭了察哈尔王室,而且进一步铲除异己,使漠南蒙古王公全部归顺清朝,清廷在漠南蒙古的统治从根本上确立,漠南蒙古的政治形势也最后稳定下来。康熙帝图孝庄太后外喀尔喀达延汗第九子格哷森扎的领地。后为其七个儿子所分,各领一个鄂托克,于是有所谓外喀尔喀七鄂托克之说。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格哷森扎第三子诺诺和之子阿巴岱觐见三世达赖喇嘛,三世达赖喇嘛授予其“大威仪瓦齐尔汗”号,自此,喀尔喀诸部长相继称汗。入清,格哷森扎长子阿什海洪台吉后裔素巴第称扎萨克图汗,所部号扎萨克图汗部;诺诺和后裔阿巴岱孙子衮布为土谢图汗,所部号土谢图汗部;第四子阿敏都剌勒系后裔硕垒为车臣汗,所部号称车臣汗部。诺诺和另一个儿子图蒙肯,达赖喇嘛授予赛音诺颜称号。第七子萨木贝玛后裔,则成为西北蒙古乌梁海的王公。蒙古早期社会组织明朝弘治、正德年间,达延汗征服右翼,统一蒙古本部,随后逐层分封。亦克蒙古兀鲁思(汗廷为代表)——兀鲁思(土绵、万户)——鄂托克(部落),形成了明代蒙古史上典型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大汗代表亦克蒙古兀鲁思,是全部领地和属民的最高所有者和分配者。兀鲁思即土绵、万户,是大汗属下的鄂托克群体。鄂托克是蒙古社会的基本单位,一定范围的领地,一定数量的属民,在某个领主的直接控制下,形成的经济、政治实体,就是一个鄂托克。军事上,鄂托克自成一军,所以又叫和硕,即旗。鄂托克的规模、大小不一。左翼格哷森扎将外喀尔喀土绵分割七部分,七子各得一鄂托克,形成所谓外喀尔喀七鄂托克。内喀尔喀阿勒楚博罗特有一子虎喇哈赤,而虎喇哈赤有五子,于是内喀尔喀被分为五,五子各得一鄂托克,成为内喀尔喀五鄂托克。自达延汗去世,大汗的权威迅速消退。在蒙古政治舞台上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土绵领主。特别是强大的土绵领主。明末,强大的土绵兀鲁思领主相继称汗,蒙古本部也分裂为若干汗国。土绵的概念逐渐消失,兀鲁思被赋予汗国的内涵。蒙古大汗则成为诸汗之一——察哈尔汗。外喀尔喀格哷森扎的后裔自阿巴岱始称汗,至明末阿巴岱之孙号土谢涂汗,同时又有车臣汗、扎萨克图汗等。第四讲满族和喀尔喀蒙古的关系清朝入关前,喀尔喀蒙古的三汗—土谢土汗、扎萨克图汗、车臣汗和满洲建立了联系。♦天聪九年(1635年)致书与金通好。♦崇德三年(1638年)三部遣使来朝,以后每年进“九白之贡”。入关后,一度发生冲突。策动腾机思事件。■归附清廷♦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大举进攻喀尔喀三汗部。喀尔喀蒙古举部投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会盟,编旗分,等同漠南蒙古。♦雍正十年(1732年)喀尔喀亲王额附策凌击败准噶尔部有功,清廷从土谢图汗部分出二十一旗归策凌所在赛音诺颜部,与三汗部并列。♦1911年在沙俄策动下,宣布独立。1919年,重新接受中央政府册封。1946年承认独立。第五讲卫拉特蒙古与清朝的关系卫拉特蒙古是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拉特是Oyirad的汉语音译。明朝译作瓦剌,清朝至今,汉文史籍中常译作卫拉特,也有译写为厄鲁特、额鲁特,或称之为西蒙古的。西蒙古主要是相对东蒙古而言,主要指卫拉特蒙古。国外一些著作中还往往将卫拉特称之为“卡尔梅克”。卫拉特一词的意思是“林木中的百姓。”清代史籍中常提到四卫拉特,清代学者张穆在《蒙古游牧记》中提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此明以来之旧四卫拉特也。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特,此新疆未辟以前之四卫拉特也……。嗣天山底定,渥巴锡复还,藩封众建,游牧星罗。数其名则有六:厄鲁特也,和硕特也,辉特也,绰罗斯也,杜尔伯特也,土尔扈特也。核其实不过三:和硕特也,杜尔伯特也,土尔扈特也。”一17世纪的卫拉特蒙古17世纪初,喀尔喀三汗部与卫拉特构兵数十年,卫拉特被迫迁居到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上游以及叶尼赛河上游地区游牧。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王朝,来自北方的沙皇俄国也开始向黑龙江流域、喀尔喀蒙古,以及卫拉特蒙古地区渗透。到17世纪30年代初,土尔扈特部大部联合了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的一部分,越过哈萨克草原远徙到伏尔加河下游。和硕特部的大部分在顾始汗率领下也离开原来的游牧地进据青藏高原。这样游牧在天山北路的卫拉特蒙古部落主要是: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特。杜尔伯特与准噶尔同宗,此时已附牧于准噶尔部,辉特部则追随杜尔伯特,也附牧于准噶尔。因此,天山北路的广大地域,实际上已为准噶尔所统辖。17世纪准噶尔的领袖:巴图尔珲台吉→僧格→噶尔丹在巴图尔珲台吉和僧格执政的年代,准噶尔与清廷的关系主要内容是和平交往。1646年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各主要王公台吉联名向清朝遣使通好,其中就有准噶尔的首领巴图尔珲台吉。1647年,巴图尔珲台吉自己单独派出使者赴京,以后几年至康熙初年,巴图尔珲台吉及其继任者僧格又多次派遣使者入京通好。二噶尔丹在天山南北统治的建立僧格被害后,噶尔丹在西藏僧俗上层的全力支持下,日夜兼程,返回准噶尔。噶尔丹在僧格旧部和卫拉特蒙古著名首领楚琥尔乌巴什、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支持下成为准噶尔布首领。为巩固权力,扩大势力,噶尔丹制定了“近攻计”的战略战术。♦1673年进攻楚琥尔乌巴什,1677年挥戈杀向鄂齐尔图车臣汗,破其部,实现了“胁诸卫拉特奉其令”的目标。♦1679年,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已伸展到甘州(今天甘肃张掖)一带,噶尔丹请达赖喇嘛册封其为博硕克图汗,成为也先称汗后,两个世纪以来,绰罗斯家族称汗的第一个封建主。♦1680年,噶尔丹派骑兵,经阿克苏、乌什等地向喀什噶尔、叶尔羌进军,在当地白山派教徒的响应下,横扫南疆,将察合台后王囚禁,扶植白山派首领为王,称阿帕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自此以后,准噶尔贵族统治南疆达80余年。♦1681年(康熙二十年)以后,噶尔丹又连年向西扩张,到17世纪70年代末,噶尔丹相继取得与哈萨克、布鲁特、乌兹别克人战争的胜利,西征取得了可观的战绩,此时,噶尔丹已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伊犁。三、噶尔丹和清廷的和战关系大体上可以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进军喀尔喀蒙古为界,区别前后两个阶段:1671年-1687年双方关系以发展为主;1688年-1697年双方的关系则以军事冲突为主。清军与噶尔丹军队的三次武装冲突:1、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乌兰布通之役。2、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昭莫多之役。3、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军渡过黄河,噶尔丹染病死去。
本文标题:清代满蒙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73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