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比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一体化进程大约晚了近40年的时间。十多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人们对其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这两个决定都明确指出了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关系,并对产业化经营的内涵、模式、经营机制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对于我们在理论上研究和实践中指导农业产业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一)概念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源于农工商一体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称之为一体化农业。上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布莱米亚就提出了一体化农业发展理论和实现农业一体化的两个基本条件,即农业生产运销结构发生变化,农业生产运销组织及管理控制的改变。德国经济学家克拉德提出:一体化农业是一种以垂直一体化为交易安排的农业生产与运销的交易制度。目前发达国家一体化农业一般结构形式是把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整合为纵向联结的三个产业领域:农业投入领域;农业生产领域(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各种社会化服务,通过契约、联合、区域合作和公司化等形式,把三次产业有机联系起来。我国农业无论是组织形式、经营规模和市场化程度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产业化经营同西方经济学家诠释的一体化农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农业产业化概念一般提法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对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通过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和利益调节机制的构建,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各产业层次、各经营环节之间的关联度,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二)内涵从产业化概念分析,其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产业化经营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最佳形式。在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对产业化发展起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不仅表现在生产层面和经营层面,也表现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它突破传统体制下地方、部门和所有制的种种局限,促进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聚合,向优势产业、高效益产业聚集扩张,产生最佳效益。2、产业化经营是高级化的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产业化经营依靠龙头企业、基地的带动,将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结合,实行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进而在一个区域形成优势产业,形成市场优势和较大范围的区域分工。同过去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性有别,产业化经营表现为结构的专业性和布局的区域性特点。3、产业化经营是调节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有效调节机制。产业化经营一般实行系统内“非市场安排”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调节机制是通过多种分配方式来实现的。从理论上说,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分配原则是各个环节获得平均利润。利益调节机制的实现形式,就是各参与主体之间签订的合同,通过合同与契约,保证种参与主体得到可以接受的回报和收益。4、产业化经营是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经济。一个产业的社会分工和协作,反映这一产业的发达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传统农业规模小、效益低,是一种自给自足经济。产业化经营追求的是高生产效益、高市场占有率,对集约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有较高要求,这就将社会分工和协作推到一个较高层次。5、产业化经营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构建的经济组织和经营机制。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和相关产业联结及公司与农户的联合,这种联结和联合,需要创建新型经济组织和经营机制,解决产加销一体化和农户、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目前,农村各类新型经济组织正在兴起,通过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过去盲目生产、产销脱节、市场波动、效益低下等问题,从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三)基本特征1、市场化。(1)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土地、设备等生产要素靠市场配置。(2)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之间的利益调节靠市场机制去实现。(3)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销售通过市场去实现。2、区域化。在一定区域内,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一业或几业形成优势产业,实现布局和产业的优化。3、专业化。在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各环节实现专业化。4、规模化。产业化规模的大小与所追求的最佳效益相一致,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其规模是一个由小到大发展的过程。5、企业化。就是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借鉴工业生产、技术、物资、资金、成本等方面管理办法管理农业,以实现集约化经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6、一体化。这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一体化关键在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7、社会化。即实现服务体系的社会化。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其发展历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和发展,对突破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农业产业化的产生有其客观条件及必然性,其发展历程,也有其规律性。(一)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客观条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率先在农村开始,农村生产力的“政策释效”产生了巨大能量,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产量如粮、棉、油、畜产品、水产品都成倍、甚至几倍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明显增加。但是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结构性剩余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入世以后,农业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在新的情况下寻求新的突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分析农业产业化产业的客观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体制与大市场无法衔接,需要在经营体制上寻求突破。农户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单位,由于资源、人口等方面原因,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我国农户经营规模与外国比较单位:亿亩、亩、万户、万元国别耕地面积农户数(农场数)户(场)均耕地户(场)均农林牧渔产值美国61.72192816.8397法国2.74102268.641.1日本0.7630724.819.5中国19.523810.58.21.03由于我国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又多属兼业型生产,很难进入大市场,导致农业市场化程度低。我国农业市场化指数单位:%年份农业市场化指数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指数农产品市场化指数农业劳动力市场化指数农业资金市场化指数农业技术市场化指数199568.3992.8253.0973.1565.9840.88199669.8694.6853.6373.5668.8942.92199770.4996.8654.9265.3376.1342.53199865.2797.3853.2265.6750.8743.12199965.1497.3853.7467.2447.6243.87200068.8898.9558.9169.9054.9344.52上表选择5个变量通过加权平均方法估计出一个综合市场化指数。土地市场化程度也应做为一个重要参考数,目前我国大规模土地流转还没有真正开始,土地市场化程度低,如加上土地市场化指数,农业市场化程度偏差约大于10%左右,因此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应低于60%。一般认为,市场化程度在0-15%为非市场经济,在15-30%为弱市场经济,30-50%为转轨中期市场经济,50-65%为转轨后期市场经济,65-80%为欠发达市场经济,80%以上为成熟市场经济阶段。以上分析,我国农业处于转轨后期市场经济向欠发达市场经济过渡阶段。2、农民收入的单一性导致收入增长滞缓,需要在增收渠道上寻求新突破。农民收入增长滞缓,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全国共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粮食主产区更为明显。我们从以下几组数字来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较单位:元、%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指数(96=100)绝对数指数(96=100)19961926.11004838.910019972090.1108.55160.3106.619982162.0112.25425.1112.119992210.3114.85854.0121.020002253.4117.06280.0129.820012366.4122.96859.6141.820022475.6128.57702.8159.2我省及我市粮食产量增减与农民收入变化情况单位:万吨、元年份省粮总产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市粮总产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18002186.33031410199825062383.65802561199923052260.64802405200016382022.52711466200119542182.24522075200222152360.846824432002年吉林省及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单位:元农业收入林牧渔收入工业收入交建收入商服业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总收入全省148129718212246493892367松原1653332151553125222102443从以上三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处于长期滞缓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对种植业依存度过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发达国家情况证实,农业一旦失农业外的兼业收入或政府补贴,难以独立发展。今后依靠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来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根据国家财力,利用绿箱和黄箱政策,大量增加农业补贴也不现实,必须开辟新的增收渠道。3、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在结构调整上寻求突破。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准。发展经济学把农村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低于50%,人口城市化率低于35%,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以下,为工业化初期阶段。达到这个标准为工业化中期阶段。从我省、我市情况分析,2001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是20.2:43.3:36.5,我市是33.6:42.8:23.6,而全国的比例是15.8:50.1:34.1。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江苏的比例是10.5:52.2:37.3,广东的比例是8.8:50.4:40.8。同全国水平比,我市第一产业高近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7个百分点,同发达地区比差距就更大。从结构比例分析,我们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就农业内部结构分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仍然占主导位置,农产品区域优势没有形成,农产品加工滞后,流通瓶颈没有完全打开,品牌农业开发处于起步阶段。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还要通过产业化去带动。4、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和城市化发展的制约,需要在新的就业途径上寻求突破。依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字,农村人口为8.07亿人,农村劳动人口为3.9亿人,农村究竟有多少剩余劳动力有两种推算方法:一种是国际比较法,比照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处于工业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劳动力约占25%左右,我国现在农业劳动力约占50%以上,剩余劳动力约有1.9亿人以上。二是国内计算法,通过确定我国现有农业资源可容纳的有效就业量及耕地与有效劳动力之比,判断劳动力剩余。我国可耕地面积人均只有1.3亩,相当于美国的15%、澳大利亚的12%、加拿大的2.5%。2000年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计算出现阶段农业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为1.96亿人,按此计算中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劳动力的增加,我国劳动力剩余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如此规模的农村
本文标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7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