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试论东西方数字文化差异的成因胡国强(通化师范学院外语系,吉林通化134002)[摘要]数字及由数字组成的词语在东西方文化中的理性意义与象征意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对这种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的成因,可以加深我们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关键词]数字;数字词语;差异;成因[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05)02-0083203[收稿日期]2004-11-12[作者简介]胡国强(1967-),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数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的初始的数字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使用数字的民族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社会习俗等因素影响,部分数字虚化,产生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并组成大量的数字词语和数字习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数字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及其词语的文化背景差异方面进行探讨,提示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英汉民族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思维观念的影响,他们对数字的偏好显示出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必然结果。例如:许多中国人喜欢数字“8”,而不喜欢“4”。在日本,受人欢迎的数字为“7”,而令人讨厌的数字是“4”和“9”。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人们往往对数字“13”敬而远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数字的谐音、宗教影响、社会习俗等方面分析数字是怎样影响人们的交际心理和交际行为的。11数字的谐音、谐义产生的象征意义从文化渊源上看,汉民族讲究对称,注重成双的审美心理以及讨吉避凶的文化心理,形成了自觉有意识利用谐音、谐义求取吉祥,或刻意躲避因语音相似或构字相关造成不祥意义联想的习惯。汉语拥有着极其丰富的谐音、谐义文化,其中以数字体现最充分,最淋漓尽致。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种语言像汉语那样有如此众多的数字谐音、谐义及其类比互渗的数字文化。如“8”谐“发”音,故“8”成了最走红的明星数字。家庭装电话、购房、买车牌号等等都希望有“8”。若能连续有两个“8”在其中,则被认为该数字最为吉利。“5”谐“吾”音,所以数字“58”谐音“吾(我)发”。请看易达通信公司的广告词:寻呼电话“5371688”,其谐音是“我财气一路发发”。“9”谐音“久”表示长久,所以也是一个深受欢迎的数字。这些数字都由于其发音与某些表示褒义的字相同而成为吉利数字。拥有此类数字,则会联想到“财源滚滚,事业发达”。但同时有的数字由于其谐音不好而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如“4”因谐音“死”而成为公众心理上之大忌。特别是像“4747”这样的令人产生不祥联想的车牌号码,无论怎样降价,也少有人问津。然而西方有的民族对“四”极为崇拜,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丁1丹齐克在“数科学语言”中对“圣四”写出了一段精辟的祷文:“创造诸神和人类的神圣的数啊!愿您赐福我们!啊!圣洁的,圣洁的‘四’啊!您孕育着永流不息的创造源泉!因为您起源于纯洁而深奥的‘一’,渐次达到圣洁的‘四’;然后生出圣洁的‘十’,它为天下之母,无所不包,无所不属,首出命世,永不偏倚,永不倦怠,成为万物之锁钥。“8”在汉语中因谐音“发”而成为吉利数字。“8”在西方尤其英美文化也是吉祥数字,但不是因为谐音的关系,而是缘于其构造产生的意义联想。他们认为“8”由两个“0”连接,它不仅是对两性具有特殊指代蕴含意义的符号,而且是稳定和谐的神秘符号。英王安德鲁王子的妻子于1988年8月18日下午8时18分生下一女婴,由于英王子在一个世纪中只有一次集中了那么多“8”的时辰喜得千金,成为举国之美谈。21数字与神话、宗教的密切关联神话和宗教有着血缘关系。中国神话的天神往往是远离人间,不食人间烟火,但以希腊神话为源头的西方神话中的神却近乎人类个性,充满人生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中西远古神话内涵具有巨大・38・差异,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民族在性格上的深刻差异,决定了东西方两大文化系统全然不同的发展方向。这些差异也体现在数字文化方面。比如,在中西方文化中,“七“都有着十分神秘的色彩,于是在语言中便有了对这一数字神秘性的反映。西方文化的主干之一为基督教文化,“七”在《圣经》中便是一个神秘而有力的数字。《圣经・创世经》中说,上帝在六天中创造了天地万物及人,到了第七天,上帝休息下来,于是这一日被定为“圣安息日”。《圣经》中还讲到,约书亚带着七位祭司绕耶利哥城而行,绕到第七次时吹响第七个号角,城墙便倒塌下来。故而在《圣经・马太福音》中,出现以“seventytimesseven”来表示极大数目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典籍中,也有许多地方涉及到了数字“七”。古书《易经》中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其中将“七日”表述为一个周期。中国历史上先秦的一些典籍在其记载中,“七日”往往都是一些大事的界限或极界,如《荀子・宥生》和《庄子》的《天运》《让王》《山木》都说道:“七日不火食”。佛经中也提到以“七宝”布施,和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后,终得正果。数字“十三”或“13”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13”在西方,尤其英美成为头号大忌,其原因在于它源于神话和《圣经》中的不祥传说。据古挪威的一个神话传说,洛基(Loki)主管破坏和妖魔鬼怪之神,阴谋设计故意闯入本由十二位神参加的一个宴会。由于洛基的不期而至,使得在座的博尔德(Balder)———光阴之神很快便死去了。据此,人们产生一种想法:十三个人坐在一起聚餐是不吉利的。这一迷信被耶稣(Christ)和他的十二个门徒的最后的晚餐加以证实。据“圣经”记载,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被门徒犹大(Ju2das)出卖而钉死在十字架上。英语中“adevil’sdozen”即表示十三。正是慑于神话宗教的威力,西方人忌讳13就像逃避瘟疫。然而“13”在中国文化中则有不同的审美意识,它被视为吉利之数。如两千年来主宰中国思想文化的儒家经典俗称十三经。明代帝陵称为十三陵,现是一大旅游景点,还有“孙子兵法”也是13篇……31数字在社会习俗中的意义变异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部分词义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分化、引伸。其中,一些数字词语的产生、发展更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联。有些数字词语的语义模糊,其数字已经虚化。如:英语中的“FourHundred”意指“一个地区的名流,最时髦的上层社会”。此因1892年WilliamAstor夫人的舞会客人减至四百人而成为“上流人士”的代名词。美国俚语“Fieit!”表示“拒绝回答此事”。其中“five”的这一含义源于theFifthAmendmentoftheConstitutionoftheUSA1(美国宪法的第五条修正案)。此修正案规定:“在刑事案件中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TheFifthColumn”(第五纵队),指“敌人所派的间谍或收买的内奸”,源于西班牙内战佛朗哥军队进攻马德里时安插在市里作内应的人。同样的例子还有:“fivedollarwords”(复杂的字眼)、“Catch22”(第22条军规)、美国俚语“twentythree”(滚开)、“twentyΠtwenty”(眼力正常的)等等。在中国,车牌号越小,车主人的官衔就越大,这是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车牌号码的“异化”。“三七”是一种止血药物名称,之所以有此称法“只有《本草纲目》的解释还能说得通:‘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山漆讹为同音的三七,笔画少,容易写。”再如,人们通常所用的“略知一二,说不出个一二三来”等话语中,便以“一二”,“一二三”代指事物的情况、因由或头绪等;“二百五”之所以指人鲁莽、没有头脑,有人解释“二百五”为古代“一吊钱一半之一半”,形容其无用。在短篇小说“风波”中,鲁迅为汉语增添了一个“厚古薄今”的代名词“九斤老太”。对于学习汉语的西方人来讲,这类数字词语也是难点之一。可见,相同的数字在不同文化中会有不同的社会含义。数字所承载的这种文化含义是语言规则和社会规约造成的。由于文化的因素,一个民族往往崇尚某些数字,认为它们神圣、吉利;而禁忌某些数字,认为它们不吉利。这就使一些数字除了本身的意义外又带上了民族文化所赋予的社会文化含义,因此在学习外语时需仔细体会,对比研究。在东西文化观念中,人们对于神化的数字“七”、“四”和“十三”、“八”等各有所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文化中不同的数字观念。在今后的外语数学中,只有从文化差异角度去研究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参考文献][1]邓炎昌1语言与文化[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邢福义1文化语言学[M]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113-14.[3]常敬宇1汉语词汇与文化[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本文标题:文化差异成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8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