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概述:皮内注射法(intradermicinjection)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注射剂量小,不得超过1滴量,约相当于0.1ml。主要用于药物过敏试验、疼痛治疗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注射部位:①药物过敏试验:取毛发、色素较少的,且皮肤薄的部位,通常取前臂中段内侧,此处易于注射和辨认。②配合镇痛治疗: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③预防接种:常选择三角肌下缘等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④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在相应部位的皮肤上进行。二、并发症(一)、疼痛1、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3)、配置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的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手法欠熟练。(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肤,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2、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的配合。(2)原则上选用无菌注射用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置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3)、改进皮内注射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者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二)、局部组织反应1、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卡介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者揉按局部皮丘。(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2、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是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三)、注射失败1、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为完全进入皮内;针头与注射器乳头连接欠紧密导致推药时药液外漏;进针用力过猛,针头贯穿皮肤。(4)、注射药物剂量钱准确,如药液推注两过多或不足。2、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过窄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部位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婴幼儿可选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四)、虚脱1、原因(1)、主要有心理、药物、物理等因素引起。心理方面病人多数无注射史,对注射存在害怕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注射时肌肉强烈的收缩,不能放松,是注射时的疼痛加剧。此外,病人对护士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心情更加紧张。生理方面,由于病人身体虚弱,对各种外来刺激敏感性增强,但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2)、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疤痕处等,引起患者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2、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是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虚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宜采用卧位。(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病人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要镇静,给病人及家属以安全感;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病人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以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病人通过给氧或者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静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五)、过敏性休克1、原因(1)、操作者在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2)、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2、预防及处理(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或变态反应疾病病史者应慎用。(2)、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以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络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机等。(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①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②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个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③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即予皮囊加压给氧,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可直接气管插管,借助人工呼吸辅助或控制呼吸。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④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⑤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使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一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是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⑥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如施行心外按压,气管内插管等。⑦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六)、疾病传播1、原因(1)、操作过程中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如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抽吸药液过程中被污染;皮肤消毒不严格等。(2)、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为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用剩的活疫苗为及时灭活,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人群中疾病传播。2、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可共用注射器、注射液和针头。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要求。(2)、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时焚烧。(3)、操作者为一个病人完成注射后,需作手消毒后方可为下一位病人进行注射治疗。(4)、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报告医生,对症治疗。如有感染者,及时抽血化验检查并及时隔离治疗。第二节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概述:皮下注射法(hypepodermicinjection)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常用月不宜经口服给药,或要求较口服给药产生作用迅速而又较肌肉或静脉注射吸收为慢的情况。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预防接种。皮下注射可发生疼痛、出血、局部组织反应、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虚脱等并发症。疼痛、局部组织反应、虚脱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与皮内注射基本相同二、并发症(一)、出血1、原因(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不准确。2、预防及处理(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4)、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用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二)、硬结形成1、原因(1)、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密集的针眼和药物对局部组织产生物理、化学刺激,局部血循环不良导致吸收速度过慢,药物不能充分吸收,在皮下组织停留时间延长,积蓄而形成硬结。(2)、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玻璃屑、橡皮粒等微粒,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中无法吸收,作为异物刺激机体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结果导致硬结形成。(3)、注射部位感染后显微组织增生形成硬结。2、预防及处理(1)、熟练掌握注射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2/3。(2)、操作前选用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部位注射(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2ml为宜,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4)、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胰岛素要小提早产生)(5)、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先用砂轮割据,再用酒精消毒后掰开安瓿,禁用长镊敲打安瓿。玻璃粒、棉花纤维主要在安瓿颈口和瓶口沉积,注意抽吸药液是不宜将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禁用注射器针头直接在颈口处吸药。为避免化学药物微粒的出现,注射一种药物用一副注射器。(6)、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如皮肤较脏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若皮脂污垢堆积,可先用70%乙醇擦净后再消毒。(7)、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①用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孕妇忌用)②用50%硫酸镁是热敷。③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④取新鲜马铃薯切成片浸入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三)、低血糖反应1、原因皮下注射所致低血糖反应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引起温度改变,导致血流加快而胰岛素吸收加快。2、预防及处理(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多次反复进行有光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3)、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如对体制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病减少进针角度注射。(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
本文标题: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8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