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中国古建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古建第1页共34页1.中国古代建筑概况一、建筑类型与文化1.史官文化与城市、宫殿、坛庙、陵墓2.佛教文化与宗教建筑:寺观、佛塔、石窟3.士大夫文化与私家园林4.民间文化与宗祠、会馆、书院、市场、店铺、酒肆、茶楼二、地方建筑文化特色三、建筑技术与设计特点1.木结构体系抬梁式(至迟在春秋时已初步完备)主要特点: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以梁承檩;结构厚重;空间开阔。举折明显穿斗式(至迟于汉代已相当成熟)主要特点:柱直接承檩;以穿连柱;用料小,构造灵活,抗风剪能力强。井干式(商后期陵墓已用)主要特点: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小结:木构架结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有如下一些优点: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吸收震波,减少地震危害性;材料供应比较方便;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木架建筑易遭火灾;木架建筑采用的基本是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2.单体建筑的艺术处理:简明、真实、有机斗栱;出檐深远、反宇向阳;屋顶式样丰富(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及重檐);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建第2页共34页3.组群布局设计: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多数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4.建筑与环境:天人合一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文学、风水。四、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创立时期——周代至春秋战国(13B.C.—3B.C.),相当于古埃及、古西亚及古希腊建筑时期成熟时期——秦汉时代(2B.C.—4A.D.),相当于希腊后期及罗马时期。溶汇时期——溶汇外来文化的魏晋南北朝时代(5-7A.D.),相当于欧洲早期基督教、拜占庭建筑时期。全盛时期——隋唐时代(7-11A.D.),相当于欧洲拜占庭、罗马风、及早期哥特式时期。延续时期——宋、辽、金、元时代(11-14A.D.)相当于欧洲哥特式建筑时期。停滞时期——明清时代(15-19A.D.)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建筑以及其后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时期。唐代建筑主要特点: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宋代建筑发展(手工业与商业发达的影响):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在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衬托出主体建筑;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园林兴盛。明代建筑进步: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明中国古建第3页共34页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清代建筑发展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藏传佛教建筑兴盛;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五、工官制度主要掌管统治阶级的城市和建筑设计、征工、征料与施工组织管理,同时对于总结经验、统一做法实行建筑“标准化”也发挥一定的推进作用。周即设有掌管营造工作的司空,自此后各朝因袭此制,在中央政权机构内设将作监、少府或工部,管理皇家宫室、坛庙、陵墓、城堡以及水利等工程的设计、施工。主管具体工作的专职官吏,《考工记》称匠人,唐称将作大匠,主要工匠城都料将(从事设计绘图,主持施工)。工官的职务,首先是主持建筑工程的设计;其次是管理估计工料及组织施工;再次担负主要建筑材料的征调、采购和制作的职责。明中叶以后雇用逐渐代替征工,并出现私营的包工商。清朝工匠很少,包工商大量出现。中国古典建筑需要掌握的图1.考工记中记载的周王城平面图2.淹城平面图233.汉长安平面图4.曹魏邺城平面图5.北魏洛阳平面图p856.唐长安平面图p1187.宋东京汴梁平面图p1798.明清北京城平面图p2909.明清故宫平面简图p29210.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形象11.汉长安明堂辟雍平面图12.北京传统四合院典型平面中国古建第4页共34页13.云南“一颗印”典型平面14.福建土楼、蒙古毡包形象15.北京颐和园平面简图16.佛光寺平、立面17.南禅寺立面18.独乐寺观音阁立面p21019.我国已知最早的八角形塔立面p15120.嵩岳寺塔立面简图p9221.应县木塔立面简图或形象简图p21722.穿斗式和抬梁式木构示意图23.赵州桥立面p16424.四川雅安汉高颐墓阙立面25.中国古代常见建筑单体的屋顶形象26.中国古代主要建筑构件和细部形象城市1概说(1)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2)城市形态发展四个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城市处于萌芽状态,城市各要素散漫无序。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限制在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衙署占有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全城实行宵禁;城市总体布局比较自由,形式多样。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城内交通方便,城市面貌壮观;封闭里坊,但管理有所放松。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取消夜禁和里坊制。(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的经验:重视都城选址,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城市道路系统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重视都城绿化;随着城市建筑密度提高,城市防火问题突出;城市排水的处理,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4)三种城市建设模式:新建城市;依靠旧城建设新城(如汉长安、隋大兴、元大都);在旧城基础的扩建(如明南京、明北京)。(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A)《考工记》——“择中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B)《管子》——“因势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从于广川之上”。选址——“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城市布局——“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中国古建第5页共34页市”(6)发展简史春秋以前的城市是周王和诸侯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统治的核心,城市里的手工业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商业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城市规模较小。作为在经济生活上起一定作用的城市,是从春秋末期到战国中叶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此时城市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由于战争频繁,各城市都筑有坚固的城墙。西汉长安,因先营宫室后建城垣,平面不规则,但主要街道仍丁字或十字相交。自此后,都城大都采用规则式平面布局。东汉洛阳的宫室、苑囿自南而北位于城的纵轴线上,阻碍东西方向的交通。汉末的邺城将宫室移于全程纵轴线的北部,城内交通方便。邺城的布局方式经两晋到北魏、东魏又增加东西二市,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隋唐长安。长安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将宫室、坛庙和重要的官署等位于南北纵轴线上的北端及其两侧,并划分里坊,城内东西两侧各有一市;城内绿化根据汉以来的传统,在主要大道两侧植槐,而洛阳从隋朝起以樱桃、石榴为行道树,河岸植柳,唐长安和北宋东京沿用。从唐末开始某些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夜市及草市,五代洛阳允许沿街设店,影响了宋朝城市结构的变化。从北宋起,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里坊制名存实亡,并取消集中市场,代以住宅和商业混合的街道形式,是都城规划的一个重要改革。但都城布局仍力求方整对称,并以建筑物的体量和色彩来强调宫室为主体的城市中轴线的作用。绿化继承隋唐长安、洛阳的传统,在街侧种植各种果树,御沟里植荷华。元、明的京城宫室、坛庙、官署位于城的南部,但整个规划仍以对称整齐为原则。少数都城因利用旧城,并结合地形,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状,但依然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如南宋临安(今杭州市)和明南京(今南京),其中明南京宫室和官署的布局是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的蓝本。2汉长安汉长安位于渭水南岸的台地上,地势南高北低,是中国古建第6页共34页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高祖时建造了未央宫作为主要宫殿,惠帝后改兴乐宫为长乐宫,汉武帝时大兴土木建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及上林苑(城外西南郊)、明堂、坛庙等建筑,达到极盛。由于长安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而且北面靠近渭水,因此城市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4未央宫偏于西南侧,与长乐宫同位于长安城中地势最高处龙首原上。城内有九府、三庙、九市(集中市场)和一百六十闾里分布在城的北部及南部的未央、长乐二宫之间。长安城内绝大部分被宫城所占,多数闾里在外郭中,符合“造郭以守民”的传统观点。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城市——陵邑,是从各地强迁富豪之家来此用以削弱地方豪强实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长安城西面有建章宫,南面有明堂辟雍和宗庙、社稷坛等礼制建筑,西南是上林苑。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现探明有8条主干道,道路旁有排水沟。3曹魏邺城东汉末年,曹操建设邺城,在今河南安阳东北,北临漳水。城平面长方形,南三门,北二门,东西各一门。鉴于洛阳旧制不便,采取新的布局方法,以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把城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中央在南北轴线上建宫城,大朝的宫殿位于宫城中央,大朝东侧为处理日常政务的常朝,西侧为禁苑——铜雀园。宫城以东是贵族居住的坊里,南半部为行政官署区。东西大道以南中国古建第7页共34页部分亦建若干官署,其余则为居民住宅区。分区明确,交通方便,后来南北朝和隋唐的都城规划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布局——规模适中、布局规整、城门分布灵活特点——闾里与宫殿分开、宫城居北、实效4北魏洛阳洛阳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在经济上、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从东周起,东汉、魏、西晋、北魏等朝均建都于此。北魏洛阳是在西晋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位于洛水北岸。据记载,北魏洛阳东西20里,南北15里,有320个里坊,有外郭、京城、宫城三重。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有坡度向下。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宫城之前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干道——铜驼街。官署、太庙、太社太稷和永宁寺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内其余部分是里坊,各坊之间有方格形道路网。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和太学。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城西的洛阳大市,还有外国商人集中的南郭门外的四通市。5南朝建康建康位于秦淮河入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向有“虎踞龙蟠”之称。城市布局,从东晋到陈,基本上相袭沿用。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周围8里。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街向南延伸。居民多集中于城以南秦淮河两岸。居住区也有里的名称,由于山丘起伏,推测只能是自由式的街巷布置。市多而分散。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砥直向南,直望城南的天然的阙——牛首山,其他道路则“纡余委曲,若不可测”。地形对城市布局起着明显的作用,成为建康城市规划的特色。6隋大兴(唐长安)隋文帝夺得政权后,于公元582年在汉长安旧城东南龙首山南面建造新都。大兴城的建设由宇文恺具体负责。以后唐朝又陆续进行建设,改称长安。大兴城的整体规划总结了汉末邺城、北魏洛阳和东魏邺城的经验,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轴线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并以纵横相交的棋盘形道路,将其余部分划为里坊,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理想和要求。皇城位于全城最北的中部,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是建设的革新之处。在皇城左右稍南建东西二市。城内佛寺很多。城东南角原有曲江,改作芙蓉园,围入城内。唐长安基本沿用隋的城市布局。由于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后来又在城东建兴庆宫,并于城的东北部和东部建夹道使芙蓉园与大明宫相连接,朝臣、权贵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长安城的里坊大小不一,四周围墙,设2或4门,坊内有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分割,通向5中国古建第8页共34页6各住户。
本文标题:中国古建考研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9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