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知识点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领域1、社会工作:指的事非营利地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话的活动,又称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2、社会工作的特点:①专业的主任活动②注重专业价值(灵魂、原则、目标)③强调专业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④注重实践。⑤双方合作。⑥多方协调3、社会工作目标:⑴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⑵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4、功能的基本类型:正功能和负功能5、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社会工作专业在帮助人们获得正常生活状态时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帮助人们解决眼前的困境。第二,助人自助。(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人在环境中”基本观点。目标是建立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一方面要提高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改善匀境,调动环境中的资源,排除环境中的障碍。6、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2)促进社会和谐7、社会工作的对象①、基本对象: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②、扩大对象:从帮助物质生活上最困难的人扩展到所有基本生活遇到困难而需要帮助的人,从贫困的个体和家庭到有问题、欠发展的社区,从困难民众到广大公众。8、社会工作的要素:服务对象(潜在和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念(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互动等。9、社会工作基本领域:①、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联合国认为儿童的上限可以拓展到青年。②、老年人社会服务:③、妇女社会服务④、康复服务:针对残障人士而开展的,残障分为肢体残障(生理器官(躯体的主要部分)残缺)和智力残障(智力和精神方面发育不足或受到损伤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⑤、社会救助⑥、就业服务:包括就业辅导、就业培训、职业设计等服务的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针对就业问题的政策倡导,帮助政府针对服务对象的需要调整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另一个方面则是向就业困难人群提供直接的就业相关服务,包括就业辅导、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关的心理辅导等。(具体包括帮助求职者了解政府的就业政策,掌握就业信息;培训求职者的职业技能等)⑦、心理健康服务⑧、家庭服务⑨、医疗社会工作⑩、学校社会工作:三种方式:治疗型(“问题学生”);变迁型(帮助学生适应剧烈的社会变迁);社区一学校(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⑪、矫治服务:包括在监狱中的服务和在社区中的服务(社区矫正)⑫、城乡社区发展⑬、军队社会工作军人可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新兵的适应。;第二压力舒解;第三退役前后的服务。⑭、企业社会工作:任务:一方面是劳工权益的保护问题。另一方面,在协调劳资关系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10、社会工作者的角色①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1)服务提供者(心理和精神;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政策信息的提供)。(2)支持者。“助人自助”,帮助他们恢复信心,增强自信,从而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潜能。(3)倡导者。倡导是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倡某种行为。原则是“案主自决”,面对困境,让他们自己走出困境。②、社会工作者间接服务的角色(1)管理者。(2)资源争取者。资源的概念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3)政策影响人。(全国性的社会政策,社会服务机构制定的)推动政策的改变与发展。(4)研究者。11、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①、理论方面的知识②、政策方面的知识③、技术方面的知识④、文化知识12、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①、技术能力②、文化能力③、心理素质④、持续学习能力(二)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1、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①文化传统:个人主义色彩、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当代社会制度和文化层面②、社会福利思想:宗教理念、人文主义思潮、福利国家的建立2、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①文化传统:《周礼》: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安福;《大同篇》: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儒家:“仁爱”;道家:“无为而治”;佛教:“慈善、博爱、众生平等”②、社会福利思想:历史上的民间慈善实践、家庭为核心的系统、推行仁政、救济穷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福利制度3、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1)服务大众(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4)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5)待人真诚和守信(6)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4、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1)对服务对象的接纳(2)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包容(3)注重个别化原则(4)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5)强调为服务对象保密5、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⑴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看法A一个与自己有平等价值的人;B有潜力改变且有能动性的个体C自身具有优势、合作伙伴⑵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实践的看法①提高专业服务的质量;②不断学习;③提高效率,改善效果;④强化专业服务标准;⑤促进专业发展;⑥坚信社会工作专业时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⑶对服务机构的看法:①维护服务机构的政策、立场和管理规则;②尽量避免在外部对服务机构进行批评;③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④不断提高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⑷社会工作者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增进总的社会福利水平;注重公平正义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⑸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有理想、懂现实、去奋斗6、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价值观:A、以人为本,回应需要B、注重和谐,促进发展C、平等待人,注重参与D、道德与责任并举,E、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A和B:建设和谐社会是知道社会建设的核心原则。C是社会工作的实践建立在专业的工作关系基础上)7、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主要内容:⑴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⑵对同时的伦理责任⑶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⑷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⑸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⑹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8、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坚持了三方面基本原则⑴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⑵坚持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⑶坚持专业伦理的权威性9、社会工作者者的基本义务⑴履行专业行为的一般规定⑵以受助者利益考虑为第一⑶不得夸大专业资格和能力,不得盗用组织的名义⑷保密原则⑸严格专业标准10、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伦理困境⑴保密问题⑵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⑶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冲突⑷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⑸自我决定原则和家长制11、综观各国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守则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对服务对象应有的态度:⑴尊重受助者利益⑵严守受助者秘密⑶公平服务大众与机构关系:⑷恪守公私界限⑸信守机构政策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责任:⑹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⑺促进专业发展⑻约束不当行为处理同事:⑼共同执行守则⑽重视同僚工作对社会的责任:⑾增进公共福利⑿对社会的责任(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求⑤自我实现的需求2、ERG理论(阿尔德弗)①存在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②关系需要(感情和部分尊重)③成长需要(自我实现和尊重)3、ERG理论的特点有:①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②当较高级需要受到错则是,可能降而求其次③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4、莫瑞的需要分类:生理性需要;心理性需要5、人类需要的类型:按需要的起源划分:生理需要社会性需要按人对需要的迫切横渡划分:间接需要直接需要按需要的对象划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6、行为注意学派的观点:S-R:外界刺激引起的反映为B=f(S·A):行为受到情景和前提变量(遗传、年龄、经验等)的影响。B=f(P·E):人的行为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7、人类行为的类型(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新)(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之间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和界限:(1)内省经验标准。以个体主观体验为依据,当某些行为超过特定的界限,就会被视为偏差行为。(2)统计学标准。统计显示出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视为正常的行为,反之则可视为偏差行为。(3)社会规范与价值。当人们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时就被视为正常行为,否则就是偏差行为。(4)行为适应性标准。如果无法适应社会,就会表现出偏差行为。8、人类行为的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指向性。(5)可控性。(6)发展性。9、影响人类行为因素(新):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10、社会环境的特点(新):(1)多样性。(2)复杂性。(3)稳定性。(4)变化性。11、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1)、家庭:家庭通过家庭教养模式对个体的实施影响,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指的是家庭背景和历史,横向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家庭教养模式(新)a.娇纵型:父母盲目溺爱,疏于管束b.支配型:家长过分溺爱,严加管束c.专制型:家长缺少爱心、耐心,管理方式粗暴d.放任型:e.冲突型f.民主型(2)、朋辈群体(3)、学校(4)、工作单位(5)、社区(6)、文化(7)、大众传媒1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a、人类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b、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c、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d、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e、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的13、婴幼儿阶段(出生到3岁)(1)、主要特征:大脑发育迅速、行为上开始目标取向、语言能力发展、形成依恋等。a.生理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大脑重量只有成人的25%,半年后会增长一倍;到2岁时,已达到成人的75%。婴幼儿期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此期间逐步掌握了独立行走以及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b.心理发展:处于感觉运动阶段。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在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的能力。c社会性发展:依恋的形成d、主要问题;行为偏差:拒食、允吸手指、咬指甲和心理自闭等。14、学龄前阶段(3~6岁)(1).主要特征a.生理发展3-6岁时,儿童的肌肉技能已有良好发展,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协调力日益增长。b.心理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相互促进。从以表达机能为中心向以思维机能为中心的转换。正确掌握全部本土语言。c.社会性发展: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得到发展;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开始了道德(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发展;社会交往的范围从以家庭为主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d.主要问题:口吃、攻击以及沉迷于电视等问题。15、学龄期阶段(1)、主要特征a.生理发展:掌握了完整的动作,并且动作的熟练程度和协调程度日益提高。b.心理发展: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内部语言:不出声地思考问题。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注意的范围扩大。注意的分配能力逐渐提高,注意的转移能力逐渐增强。c.社会性发展: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逐渐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道德和社会交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符合实际的自我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意识。能够以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与父母、同伴和老师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d.主要问题心理障碍:因面对新环境而引起的心理紧张。交往障碍:与他人相处时出现的适应困难。学习困难: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16少年阶段(12~18岁)(1)成长期、混沌期、危险期a.生理发展:身体机能逐步增强。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具备生育能力。b.心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是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和反省的思维。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情绪发展比较丰富和强烈,出现两极性发展特征。经常出现反抗情绪,需要加强情绪的自我调节。性意识的发展。c.社会性发展:青少年社会化的核心任务是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d.主要问题:行为偏差,如早恋、犯罪和适应不良。学业上的失败会导致多重的负面影响。17、青年阶段(18~35岁)a.生理发展:生理发展上的“黄金时期”。b.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c.社会性发展:人生观、友谊和爱情、心理适应d.主要问题:(1)角色转换与冲突(2)在工作上遭遇到的歧视问题(3)婚姻家庭的调试问题18、中年
本文标题: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0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