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意义一、第三卷的研究对象(一)第三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所谓总过程就是指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的有机统一。第一、二卷分别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在此基础上,第三卷进一步把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程过程综合起来,从整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考察资本在这个总过程中呈现的各种具体形式。(二)资本在总过程中采取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银行资本以及农业经营资本等形式,相应地,剩余价值也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进而转化为商业利润、企业主收入、利息、由超额利润形成的地租等形式。(三)通过资本和剩余价值在总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具体形式研究,马克思创立了完整的转化形式的学说,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剥削阶级之间分配的规律,因此,剩余价值分配规律象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第三卷。(四)现象反映本质往往是颠倒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在它们的具体形式中获得了迷惑人的性质,人的关系完全被物的关系掩盖了。在第三卷中,随着逻辑的不断展开,马克思不断地揭露资本的拜物教性质,科学地揭示了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把对资本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二、第三卷的结构第三卷共有七篇,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组成部分:(一)前三篇研究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及剩余价值在各个产业资本之间分配的一般规律;(二)第四、五篇研究流通领域中的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及相应的商业利润和利息问题,揭示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之间分配的特殊规律;(三)第六篇研究农业资本和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问题;揭示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分配的特殊规律,建立了完整科学的地租理论;(四)第七篇是对资本拜物教的全面揭露,批判“三位一体的公式”,阐明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这是第三卷、也是《资本论》全书的理论总结。(五)根据从抽象到具体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科学方法,马克思的理论分析采取了以下的逻辑顺序: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同时也是最一般、最抽象的转化形式,所以第一篇考察“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的过程和原因。在此基础上,第二篇进一步考察由资本竞争所产生的利润到平均利润和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第三篇则从运动的角度考察“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以及包含在这一规律之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矛盾,相当于对产业资本分析总结。从第四篇开始,逻辑进入一个新的层次,第四篇分析流通中的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规律,揭示了平均利润如何表现为商业利润和产业利润两种具体形式。第五篇考察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相分离而形成的生息资本,以及平均利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至此基本围绕分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的经济关系。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及其在经济上的实现,揭示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分配的规律,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地租进而分析三大阶级的关系。第七篇研究资本主义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科学揭示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分配关系背后的阶级关系,批判“三位一体的公式”中所体现的资本拜物教性质,从而结束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三、第三卷的意义(一)《资本论》第三卷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遗稿,经过十年时间编辑整理出版的。恩格斯对第三卷评价极高,认为这个极其出色的研究成果“一定会使整个政治经济学发生彻底的变革,并将引起巨大的反响”。(二)第三卷所完成的政治经济学的变革,具体来说表现在:马克思所创立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从理论上解决了使古典学派解体的难题之一,即商品按价值交换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所谓“矛盾”。第三卷既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贯彻和运用,也是它的完成和发展。马克思在第三卷所建立的地租理论不仅完整科学地说明了不为古典学派所正确理解的级差地租,而且说明了不为古典学派所发现的绝对地租。(三)第三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为我们科学地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提供了完备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另一方面,马克思把对商品经济的分析与对特殊的生产方式的分析有机地相结合的方法,是我们分析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指南。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会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而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则是一切转化的起点,因此,本篇成为第三卷的逻辑起点。本篇共七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利润率。第一章从商品的价值构成分析,说明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成本价格是研究的出发点。第二章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第三章分析利润率的变化与剩余价值率的变化相独立,说明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影响利润率的两个重要因素。第四章引入资本周转,进一步揭示这种转化的必然性以及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第五、六章则是分别考察不变资本的不同部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部分)的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第七章是对第一篇的总结性补充说明。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本章论述商品价值各部分的基本的、初始的转化形式。一、成本价格(一)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和资本耗费。从劳动耗费来看,商品价值分解为c+v+m;从资本耗费来看,商品价值表现为c+v,c+v表现为成本价格(K)。(二)成本价格的意义:掩盖了价值生产的真象和资本增殖的秘密;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是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的基础;它还具有一切社会生产的一般意义。二、利润(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作为不仅是所费资本而且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和观念上的产物时,它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二)利润范畴不是主观幻觉,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三)批判庸俗的价值论和利润理论。第二章利润率本章分析的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客观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引申出来的一种结果。第二章与第一章是一种逻辑关系,而不是历史关系。(一)利润率:剩余价值与总资本之比,即P=m/c+v(二)利润率范畴的意义:它把同一个剩余价值量表现为一个比剥削率(m')更小的相对量,从而掩盖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真实程度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第三章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本章论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各种数量关系,特别是它们三方面的不一致关系,从而说明利润率变动的相对独立性。(一)前言:说明本章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前提。(二)第一、二节分别考察资本的价值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对利润率的影响。(三)结束语:利润率变化的各种规律。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本章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拟定的题目补写的。(一)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构成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任何缩短都会提高利润率。(二)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主要手段分别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进。(三)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周转时间的缩短能使相同的可变资本带来更大的年剩余价值量,从而提高利润率。(四)年利润率P′=M/c+v=m′·n这就是年利润率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关系式。由此可见,年剩余价值率是实际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的中间环节。这里体现了第二卷与第三卷的逻辑关系。第五章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本章论述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的各种形式及其对提高利润率的作用,揭露这种节约的资本主义特征:既是资本固有的能力,同时又以工人遭受更大的牺牲为前提。(一)第一节概述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的几种途径及其以牺牲劳动者为前提的特殊性质。(二)节约的主要途径包括:工作日的延长、劳动的社会结合、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等。(三)第二、三、四节是对上述内容的具体例解。(四)一般劳动与共同劳动的区别。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本章主要论述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社会劳动生产力对利润率的影响是通过两种环节来实现的:即不变资本的节约(上章已分析)和不变资本构成要素的价格变动,本章分析的是后一种作用环节。(一)第一节分析原料价格变动对利润率影响的规律及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二)第二节分析由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所引起的资本的增值和贬值与资本的束缚和游离的关系,以及对利润率的影响。(三)资本增值和贬值1、资本的束缚和游离。2、资本的增值和贬值同资本的束缚和游离的相互关系。(四)资本的增值或贬值对利润率的影响:增值或贬值可以发生在资本的各要素上,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利润率有不同的影响。第七章补充说明对本篇的总结。一、资本家不把利润和剩余价值看作同一个东西的原因。二、批判洛贝尔图斯关于资本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利润率的错误观点三、对利润率变化原因的总概括。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本篇研究剩余价值转化的第二阶段,即剩余价值通过利润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说明社会生产各部门的不同的利润率怎样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商品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揭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怎样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本质关系。第一篇研究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是以个别资本为前提,本篇的研究则是以社会资本为前提。对社会资本不仅是作为运动着的个别资本的总和,而且是作为相互竞争着的个别资本的总和来研究的。所以,这里的社会资本与第二卷第三篇所研究的社会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篇包括五章,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第八章说明商品按价值出售必然使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具有不同的利率,提出问题。第九章说明商品按生产价值出售使得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具有相同的利润率,这是对问题的理论解决。第十章引入资本竞争机制,说明剩余价值通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具体过程,这是问题的最终解决。第十一、十二两章则是补充说明。第八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一、本章从理论上分析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在相同的剩余价值率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而引起利润率的差别。二、提出问题:商品按价值出售,那么同量资本由于投资方向上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利润率,这是与资本的权利要求和客观事实即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相矛盾的。三、李嘉图没能解决这个“矛盾”,而这个“矛盾”是导致李嘉图学派破产的一个理论上的原因。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本章从概念上说明利润率到一般利润率的转化和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古典学派所无法理解的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所谓“矛盾”。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一)一般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额被社会资本总额瓜分的结果。(二)平均利润的形成以一般利润率为前提。生产价格的形成: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之和。(三)对生产价格中的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这两个部分的不同特点的分析。(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所引起的必然现象: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不相等,进而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不相等,相等只是偶然。二、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关系(一)社会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剩余价值总和等于利润总和。(二)商品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偏差会互相抵销,应把这一点理解为一种长时期发生作用的趋势。(三)计算生产价格总和时,必须注意剔除利润的重复计算。商品成本价格含义的修改。(四)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化的基础的变化。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产生,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与劳动的真实关系。(一)平均利润的形成,造成了利润来源于资本的假象,资本剥削劳动的关系,歪曲地表现为资本与资本的关系。(二)生产价格则完全掩盖了劳动创造价值的事实。(三)马克思用事物的本质和它的外在形式和表象的方法,科学地说明和解决了“矛盾”,从而克服了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现象同其本质完全割裂开来或混同起来的根本的理论缺陷。(四)对马尔萨斯庸俗利
本文标题:资本论第三卷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4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