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回忆2: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是?邓小平理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价值观长江三峡地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文学艺术市场经济体制佛教思想社会主义公有制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011年12月14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其中,“综合类”流行语包括: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十二五”开局、文化强国、食品安全、交会对接、日本大地震、欧债危机、利比亚局势、乔布斯、德班气候大会流行语记录历史,反映社会,透视时代。这些流行语真实记录了2011年度的世界万象与社会变迁,客观映照了时代发展中国际和国内社会的诸多热点。十年铸一剑:第六版《辞海》面世2009年9月21日,《辞海(第六版)》在沪隆重面世。一版又一版《辞海》,是历史和时代的大事记、档案馆和里程碑。本版删去词目7000条,新增词目12300余条,条目修订面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增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相关系列条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条目系列化;首次增收现代汉语,突破历版《辞海》只收古汉语的惯例。而“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等词条是首次入选。本版突破以往只收古代汉语的惯例,增收五千余条、两万个义项的现代汉语。同时,增收了“互联网”、“网址”、“网虫”、“BBS”、“闪客”、“博客”、“下载”、“闪存”、“虚拟局域网”、“电子商务”等有关网络的词语,使之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修订、新增词条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科学技术条目。如“神舟”号宇宙飞船、嫦娥工程等;新增了反映我国新的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工程和建筑,如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在地理方面,如重庆改为直辖市,韩国首都“汉城”改为“首尔”,在文学方面,增收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作品,包括《白鹿原》、《红岩》、《于无声处》等,填补了老版中国当代文学缺失的遗憾。总之,社会和自然比较重要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新中国60年来发展和变化,基本上都在《辞海》中得到反映。最近十年来,除上述例举外,会议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流行疾病和自然灾害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病毒感染、汶川特大地震等,均有囊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而…;但它有时会落后于…,有时会先于…。①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阻碍作用;先进的……积极的推动作用。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近年来,“网友”“网虫”“电邮”“电子商务”“短信”“全职”“兼职”“钟点工”“假日经济”“黄金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蹦迪”等新词汇不断出现。新词汇浓缩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折射出百姓的生活。这体现了()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实时操练2.当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今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说明: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②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③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有指导作用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封建思想仍在我国广泛存在,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4.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2.生产方式:(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其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约几百万年)(约3000年)铁制工具(约1163年)大机器社会化大生产(约230年)石器青铜工具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不适合…阻碍…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最重要)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二者关系(规律内容):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生产资料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实行平均分配;取消了自留地,压缩社员家庭副业;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评价: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挫伤了农民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新中国的一次错误。目的:迅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并很快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吃大锅饭”“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公共食堂万岁”“鼓足干劲干生产、放开肚皮吃饱饭”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众多生产关系的改革,你能列举吗?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取消大锅饭,从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1958年的人民公社运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打破了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大锅饭”,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广大农村地区逐步走上富裕道路。这告诉我们()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②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④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实时操练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意识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决定反作用生产方式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制度设施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经济制度政治文化(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不适合时,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2)二者关系(规律内容):(1)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效果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3月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2009年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其在机构改革中体现出的大部制改革特点,其在机构改革后共设置25个司局。思考:(1)政府机构的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改革属于什么方面的调整?(2)政府为什么要进行机构改革?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调整2.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2004年7月1日,我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有利于规范政府职权,使政府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实时操练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2.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1)阶级社会:(2)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性质)是在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解决中实现的(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②改革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意义)1、关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说法,错误的有:A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B其矛盾的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C其内容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D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实时操练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发展的观点3.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这一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③这一矛盾要通过阶级斗争和改革来解决④这一矛盾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加以解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说明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C.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D.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A5.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B本框题知识小结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地位3.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前进上
本文标题: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4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