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生活/日用品 > 第一讲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多元的古代社会
第一讲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多元的古代社会一、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二、商代青铜文化三、西周礼乐文明四、夏商周之关系一、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东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孔子“信而好古”以“三皇五帝”为核心的古史体系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从信古到疑古顾颉刚先生(1893-1980)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②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后来秦始皇又成了统一的事业。但各民族间的种族观念是向来极深的,只有黄河下流的民族唤做华夏,其余的都唤做蛮夷。疆域的统一虽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间的恶感,使其能安居于一国之中,则武力便无所施其技。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来,把祖先和神灵“横的系统”改成了“纵的系统”,把甲国的祖算做了乙国的祖的父亲,又把丙国的神算做了甲国的祖的父亲。他们起来喊道,“咱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分散得远了,所以情谊疏了,风俗也不同了。如今又合为一国,咱们应当化除畛域的成见!”这是谎话,却很可以匡济时艰,使各民族间发生了同气连枝的信仰。……借了这种帝王系统的谎话来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是一种极有力的政治作用。但这种说法传到了后世,便成了历史上不易消释的“三皇五帝”的症瘕,永远做真史实的障碍。——顾颉刚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从疑古到释古疑古派:“东周以上无信史”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确切,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郭沫若:真实地阐明中国古代社会还需要大规模地做地下的发掘,就是仰仗“锄头考古学”的力量。随着一些被疑古派判为伪书的《尉缭子》、《六韬》在西汉墓出土,对疑古派产生致命打击。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从疑古到释古李学勤著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北京人头盖骨周口店文化石锤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是我们的祖先吗?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东海大贤庄岩灰洞丁村许家窑中期5元谋西侯度小长梁旧石器早期200100富林、穿洞下川峙峪、虎头梁1.5晚期匼河10和县龙潭洞观音洞蓝田50周口店东南西南匼河系统周口店系统华南地区华北地区文化分期距今年代万年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苏秉琦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区:块系:条类型:分支苏秉琦著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文明因素:金属的使用;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出现;礼仪中心的出现;贫富的分化;人牲人殉的发端;国家。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燕辽文化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燕辽文化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陶裸体女像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红山文化玉龙燕辽文化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山东文化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大汶口文化玉铲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陶瓶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江浙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琮圆方相套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长江中游文化区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溪文化彩陶碗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甘青文化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彩陶漩涡纹尖底瓶马家窑彩陶漩涡纹瓶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里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外来说本土说对彩陶文化的认识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一元论多元论顾颉刚——王国维—傅斯年—蒙文通—徐旭生中原中心说——满天星斗、向心的花瓣结构、多元一体参考论著: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氏著《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二、商代青铜文化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共传十七世、三十王,历时六百年左右。在商朝,早期华夏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其主要代表是青铜文化和甲骨文。豕尊商代青铜文化《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尚书序》:“自契至成汤八迁。”张衡《西京赋》:“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称为商朝的前期,约二百余年。盘庚迁殷后,商朝各方面获得大发展,武丁在位的五十多年,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商代青铜文化殷墟出土陶排水管殷墟武官村大墓商代青铜文化仰韶文化的后期,即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以后的一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铜,并且已会制造简单的小件铜器。现已知道的最早的青铜器物,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县林家的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刀。到了商代,青铜器冶铸工艺高度发展,商代晚期即殷墟时期,已经出现特别巨大或精细的器物,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都很高。西周晚期,事实上是青铜器走向衰落的时期。商代青铜文化四羊方尊虎食人卣商代青铜文化《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张光直商代青铜文化商代青铜文化《左传·宣公三年》:“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墨子·耕柱》:“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问鼎”禺方鼎商代青铜文化司母戊鼎,1939年安阳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重833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重的青铜器。据估计,铸造这样大型青铜器,需300多人同时工作。商代青铜文化青铜器多动物纹样,古代以动物纹样为主的艺术实在是通天阶级的一个必要的政治手段,它在政治权力之获得与巩固上所起的作用,是可以与战车、戈戟、刑法等等统治工具相比的。古代王朝之占有九鼎便是通天手段独占的象征。青铜器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点缀品,而是政治权利斗争上的必要手段。铸鼎象物是通天工具的制作,那么对铸鼎原料即铜锡矿的掌握,也便是从基本上对通天工具的掌握。三代王都屡迁的目的是对铜矿和锡矿的追求。——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商代青铜文化商代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被发现。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发现的有10多万片甲骨,其中有更多的是占卜后没有刻上字的甲骨片。商代青铜文化龟甲刻辞与灼后的卜兆王懿荣商代青铜文化商代甲骨文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或礼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商代青铜文化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文字,字形结构复杂、语法完备,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商代青铜文化一条完整的卜辞,包含有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青铜文化《甲骨文合集》137“癸丑卜,争,贞旬无祸?王占曰:有祟有梦。甲寅允有来艰,左告曰:又亡刍自益,十人又二”。叙辞:癸丑卜,争命辞:贞旬无祸占辞:王占曰:有祟有梦验辞:甲寅允有来艰,左告曰:又亡刍自益,十人又二在占卜中,占辞是最重要的环节,决定一次占卜的吉凶。吉则可行,凶则不可行,因此作占辞的人,实际上就掌握着事情的决定权。商代青铜文化商代甲骨文从所发现的10多万片甲骨文的内容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占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商王凡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占卜,以取得上天神的应允和指示。二是占卜时神在龟甲或骨上的指示,是吉是凶,是否可行,要由商王来做判断。因此,商代的王,是全国一位最高宗教领袖。占卜内容被选出来,刻在甲骨上的用意,目的是为了显示占卜这种行为的正确性和神圣性,借以加强王权。商代青铜文化国家结构:内外服制“内服”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即“王畿”,由商王直接治理。在商朝的中后期,这个地区大致位于安阳至淇县一线,西南至沁阳。其最大范围可能包括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一些地区。“外服”是商朝国家的外围地区,即“四土”,属于各类地方势力管辖。从考古学对商文化分布的研究看,商朝国家控制的整个地区十分广阔,可能东至大海,西至陕西西部,南跨长江湖南和江西,北抵山西中部,东北到辽宁,西南至四川。各地方势力与中央之关系因时因地千差万别。内服商代青铜文化《战国策·齐策四》:“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尚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商朝国家内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然还不是非常严密的,地方势力在相当大程度上享有自治权。各地方势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自主发展的余地是很大的。这包括地方势力与其他地方势力之间的联合,以及一个或一些地方势力向另一个或一些地方势力发动战争等等。尽管这样,商王对地方势力拥有的权力和地方势力向商王承担的义务,仍然表明地方势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单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上地方享有的相对的自治权,这应该说就是商朝国家结构的基本特征。——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三、西周礼乐文明西周礼乐文明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占了周朝历史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全国大小诸侯都向王朝负担一定义务,周朝维持着统一的局面。由于周王居于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称西周。周人兴起——武王伐纣——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与穆王游行——国人起义与共和行政——宣王中兴——西周覆灭西周礼乐文明利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内底有铭4行33字,记周武王征商,日在甲子,清晨岁星当头。这与《尚书》、《淮南子》等文献合。经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BC1046年为武王克商之年。西周礼乐文明周人有效控制被征服人口的方法之一,则是把商人迁移到周人直接控制的地区。史墙盘“微史刺且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于周卑处”。西周礼乐文明西周地图羌严允鬼方淮夷宗周西周礼乐文明西周礼乐文明封建制《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西周礼乐文明大盂鼎及其铭文“受民受疆土”西周礼乐文明周王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政治上,诸侯被认为是国王的臣属,有些诸侯国的国君在中央机构任职。《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经济上,诸侯要向周王贡纳各种方物,包括粮食、土特产品。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参与周王的征伐战争。西周礼乐文明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许倬云《西周史》西周礼乐文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名称经济及社会形态名词现代的“封建”郡县(制)分封人民、土地,建立国家政治名词古代的“封建”相
本文标题:第一讲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多元的古代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5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