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讲教师:陈会明导论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导论一、文献二、文献学一、文献1、定义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人们用文字、图像、声频、视频、,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物体上。文献自古就有记事的功能,不过人类最初的记事方法和文献还没有直接的关联。2、“文献”含义的演变文献这个词首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东汉郑玄注曰:“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一些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如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和明代的《永乐大典》曾用名《文献大成》等可以为证。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一般都是指古代所说的“文”了。3、文献的载体文献载体,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甲骨、青铜、竹木、帛、纸张之外,石头、铁、玉、贝叶、羊皮等都曾被作为书写材料。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具体讲述。二、文献学1、定义文献学即研究文献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另指现代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一般指广义的校雠学,即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1)目录学(2)版本学(3)校勘学(4)辨伪学(5)辑佚(6)标点古书(7)为古籍作注释(8)古籍今译(9)文献检索(10)出土文献的整理3、文献学的功用(1)只有掌握了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在利用文献的过程中“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否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还会闹出笑话甚至造成严重后果。(2)在现代、当代有不少非常有成就的作家、学者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博通古今,他们的深厚的文献学修养为他们的著作或创作做注入了非常丰厚的营养,我们在研究他们的作品时,有些常识就必须具备。(3)写毕业论文。元好问《论诗三首》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于人。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一)定义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物质的载体。最初的文献载体就是一些石板、树皮、骨头、竹、木之类的东西,再稍后才有了经过加工的载体,如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至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此后两千余年间,纸作为主导的文献载体,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后来又出现了磁带、电子等新型文献载体。(二)载体形式在纸质文献出现之前,中国古典文献的物质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等。由此产生了甲骨学、金石学、竹木学、缣帛学。甲骨甲,指的是龟甲的腹板。骨,指的是牛肩胛骨或胫骨。但凡殷人要祭祀祖先、征伐、狩猎等,必事先占卜,以定吉凶。占卜时,先在龟甲或卜骨上凿穴,凿而不透,接着放在火上烤,看上面的裂纹以定吉凶。“卜”字就是裂纹之状。然后在裂纹附近刻上卜辞,包括时间、事件、占卜人、占卜结果。事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叫验词。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龟甲,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牛骨刻辞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骨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印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开始。孙诒让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种。甲骨的辨伪和缀合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一大批重要成果相继发表。与此同时,继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商代甲骨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代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600多个,不仅为我们研究周初历史、地理和官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使人们改变了只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金石金石,是青铜器与刻石的总称。[金]青铜器为铜和锡的合金。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常常铸上或刻上文字,这就是常说的“金文”。一般情况下,金文主要用来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但也包括少量刻在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上面的文字。其盛行的时代为商周秦汉,其中以西周为最多。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金文所刻的器具以钟鼎居多。其中以鼎最为贵重,视为国家神器,有“问鼎”、“鼎革”等语言印记。青铜器皿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为吉金。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祭告之用,再次为媵器(陪嫁之物)。2、乐器。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外,还用于征战。3、兵器。“鸣金收兵”4、农器。5、度量衡。6、钱币。7、符玺。其中符用于发兵,分为两半。玺则是古人用以封检取信的印章。8、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铜灯。铜镜出土的以汉代为多,背后嵌有铭文。其中不少铭文表达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最早的金文比较简单,只刻自己的名字;之后有其他文字,或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说明用途;后来也有将重要的文献也刻在上面。铭文最长的首推毛公鼎,作于西周晚期宣王时期,内壁铸有498字铭文。记载周王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辅佐周王,免遭丧国,并赐毛公大量物品。毛公感恩周王,特铸鼎记其事。这些铭文年代最早,是最重要历史文献一部分。文献有记载的铭文是春秋时期的“刑鼎”,当时,郑国、晋国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左传昭公六年》载子产“铸刑书于鼎”。杜预注:“铸刑于鼎,以为国之常法。龙纹扁足鼎[石]石刻文字起源也比较早,如果不算原始的石刻岩画,石刻符号,石头作为文献载体在历史上可能同青铜器一样早。《墨子·明鬼》:“铸之盘盂,镂之金石。”由于在铜器上刻铸文字较在石器上刻铸要难,所以自秦代以后,石刻渐渐取代了金刻。石文价值不在金文之下,后人取以考证经史,便以金石并称。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1)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有碣圆碑方之说。(2)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3)碑。碑之名起于周朝。西汉时,碑刻文字出现,但极少。东汉大规模出现,现在所说的汉碑,一般都是指东汉碑。简牍简牍是竹木简和木牍的合称,为古代重要的文献载体。将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之劈成长而窄的木片者,叫木简,做成较宽的木板者,叫木牍。将竹简、木简及木牍作为书写材料起源很早。甲骨文中有“册”字,也有“典”字;“册”就是把竹木简编连成册的象形文字。典是把册放在杌子上,是会意字,表示典藏之义,也表示被典藏的物体,即典册。可见商周之际已有简册,但至今出土的简牍,最早是战国时期的。《墨子·鲁问》:“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简]关于竹简的制作过程,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简的长度是有讲究的,据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汉代有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六寸等规格(汉尺一尺约为23.3厘米)。古时二尺四寸竹简多记儒家经典或法律文书,故《论衡·谢短》:“二尺四寸,圣人文语。”《史记酷吏列传》:“不三尺法循,专以人主之意旨为狱”,周代以八寸为尺,因此也是二尺四寸。诏书一尺一寸,因此有“尺诏”之说。一尺二寸之简一般用来写传,八寸简短小易于携带,多用于一般记事。六寸之简多用来作符信,即通行证。竹简取材便利,但作为图书,十分沉重。如《史记》一书,据太史公自序,“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假如每简30字,需要1.755万枚竹简。《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汗牛充栋”每片竹简上的字数也不一致。据古文献记载,简文有墨书和漆书两种。[牍]又称方、版等。如文字不多,通常不用简策,而用牍。《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一尺见方的称为“方”。如果再大些,称为“业”。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其中的奏牍指的就是板牍。写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故称“尺牍”,后成为信的代称。简牍的编连,有的是先编后写,也有的是先写后编。书写出错后就用刀刮去重写,“刀”和“笔”配合使用,于是有了“刀笔”一词。古代简牍早在汉代已有发现。近代,自1899年至1949年,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其中以1914年发现敦煌汉简、1930年发现居延汉简影响最大。春秋战国时代的书写材料是竹帛并用的。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等。帛质轻薄柔软,可以卷舒,便于携带,还能够随文字长短截取,易于流行。缣帛用于书写材料,在汉代相当流行。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用于绘图。《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于绅。1942年,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曾出土一件驰名世界的战国帛书——《缯书》。是目前已经发现我国最早的帛写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现藏耶鲁大学图书馆。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其中图书约30种。缯书汉帛书《老子》纸张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上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初学记》卷二一引汉服虔《通俗文》曰:“方絮曰纸。”此“絮”即用次等茧、丝在水中击打而成。《庄子·逍遥游》。《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裴駰集解引韦昭曰:“以水击絮为漂。”将水中漂浮的细丝用竹帘捞起晾干,就是类似缣帛的纸。“纸”字从“糸”就是明证。史籍记载我国用植物纤维造纸,始于东汉蔡伦。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了纸,时称“蔡侯纸”。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不单用丝麻做原料,同时使用了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原料,并改进了造纸工艺,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使用纸张的普及成为可能。纸张物廉价美。作为文献载体,它具有以前各种文献载体形式所不具备的长处。因此,从出现至今,能够淘汰以前和各种文献载体,占据文献载体的主导地位。造纸流程1造纸流程2造纸流程3电子电子文献的出现是与计算机的出现密不可分的。电子文献的特点有两点:1、无形。2、存储量大。余论:世界各国古代文献的载体形式1、莎草纸又叫“纸草纸”、“埃及纸”。是古埃及人以尼罗河流域生长的一种纸草(英文papyrus,属莎草科,又称“埃及芦草”,现代意义的纸英文称paper,就是从papyrus来的)为原料制成。草纸发明很早,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埃及木乃伊的陪葬品中已有莎草纸卷本,这要比目前已知我国甲骨文的出现早2000余年。后来流传到地中海沿岸诸国。莎草纸的长期广泛流传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10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埃及后,莎草纸才真正被废弃。莎草纸画莎草纸画2、羊皮纸羊皮纸英文parchment,源于意大利文pergamen。据说最初盛行于小亚细亚佩尔加蒙国。公元前2世纪,埃及禁止莎草纸运往佩尔加蒙。佩尔加蒙于是将兽皮制成光滑平展的兽皮纸,其中主要是羊皮纸。这种羊皮纸在公元4世纪以前成为欧洲最通行的书写材料。经过1000多年的历史沧桑,国外尚有不少羊皮书被保存下来,包括《圣经》、《诗篇》及法律文书等。直到
本文标题:中国古典文献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62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