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学与性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目录1.女性主义批评的定义及产生背景2.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和主要场域3.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主张4.女性主义批评的关键词5.案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解读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尼娅》女性主义批评发展概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很快盛行在欧美并蔓延于全球的一种批评思潮。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人文社科杂志上,仅有12篇关于社会性别的文章。80年代达到210篇;90年代,剧增至2607篇。2010年12月13日在Google上搜索“feminism”,获得约129万条结果(用时0.10秒);键入中文“女权主义”,也有48万9千条结果(用时0.10秒)。女性主义批评发展概况乔纳森·卡勒:“女性主义批评这个名称应该来运用批判所有关于性别压抑的批评流派。”阿里逊·莱特:“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是披露‘性别歧视’,在每一个文学文本里以不同的力量予以展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发生文化转向的标志之一。从女权到女性的变化“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的主张;后传到英美并逐渐流行起来。经日本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其关注的焦点是男女社会权利的平等。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以突出这种思潮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强调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的平等。朱刚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6页中指出,20世纪初以前的“feminism”译为“女权主义”,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feminism”译为“女性主义”。在特别强调妇女权利的地方,用女权主义。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于1870年最先在法国产生,后传入欧洲其他国家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美洲国家。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从当时欧美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极富活力、具有较强政治性的批评理论。1.1.女性主义批评的定义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从当时欧美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极富活力、具有较强政治性的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观点:西方文明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是由男性控制的,妇女属于从属的地位。在家庭、宗教、政治、经济、教育、法律、文艺等社会的所有领域,妇女都受到男性的压制和排斥。男女的性别差异不仅是由生理决定的,也是由父权制社会决定的。女性主义批评的主张:对男性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和社会进行批判,在社会各领域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发掘并建立长期被父权制文化淹没的妇女自己的文学经典和文化传统。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女性主义”于1870年最先在法国产生,后传入欧洲其他国家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美洲国家。然而“女性主义思想”出现的要早很多。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公元前7世纪)的作品就含有女性主义思想。中世纪德国女哲学家、艺术家、戏剧家、诗人、物理学家宾根在其著作中表达了女性主义的意识。在意大利出生的法国女诗人克里斯蒂娜在《女士之城》(TheCityOfLadies,1404)中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厌女症传统。不过,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著作还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出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影响了世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和1791年发表的《人权宣言》激发了各国妇女思考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一些妇女领袖提出了要在社会各领域和家庭中争取平等地位的主张。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文化批评。第一阶段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标,及至本世纪初,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胜利告终。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女权”运动进入第二阶段,也被称为“新女性主义”: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和实践行为较为激进的特点,主要目标是批判性别歧视和男性霸权。20世纪80年代,欧美的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去中心”与“解构”等“后学”的方法论对女权主义有直接的影响和启发,促成了复杂纷纭的“后女权主义”时代格局。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催生物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妇女解放运动亦不可能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席卷欧美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在西方高等教育界和学术界得到承认,成为影响较大的批评理论。2.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和场域女性主义不是铁板一块的思潮,200多年间,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发展受到其他许多批评理论——如心理分析、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黑人美学、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等的影响,女性主义借助这些批评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主要形成了四种流派:自由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另外还有分支,诸如:文化女性主义、存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或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等等。2.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不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个凸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流派。它与20世纪以来的各种理论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体系丰繁复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A“妇女形象批评”(women’simagecriticism)B“妇女中心批评”(women-centeredcriticism)C“身份批评”(identitycriticism)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重在批判,揭露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扭曲,批判文学中的“厌女现象”,抨击阳物批评。代表作有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等。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重在发掘分析,追溯女作家自己的文学传统,大规模重新挖掘和阅读各国各时期的妇女文学,援用女权的视角读解经典作品,倾心于语言文学的批评。代表作有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等。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重在反思,重新思考文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发展一种跨学科、跨性别的女性主义文化,不再拘泥于文学本身,兴起了对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性别诗学”,呈现出多元的理论格局。代表作有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妇女的时间》等。茱莉亚·克里斯蒂娃1、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2、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3、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4、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5、后结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6、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2.2.1.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马克思主义提出,婚姻制度与家庭形式及两性关系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的性别特征是与社会属性密切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基本原理受到大多数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拥戴。马克思主义主张反抗一切压迫、要求人类解放、追求完全平等,这正好与女性主义要求女性解放、追求男女平等、反抗男权压迫相吻合。因此,这种批评可以说是马克思妇女理论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2.2.2、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受弗洛伊德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而开创的新领域。一方面对精神分析学说中的“阳物崇拜”发起猛烈攻击,一方面又借鉴和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话语,作为女性写作的指导原则,提出“女性话语”、“女性写作”、“双性同体”的新概念。旨在把女性从父权制话语的压抑下解放出来,营造女性“自我认证”的大氛围。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2.2.3.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发展过程还注意到种族的问题,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有时又称“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批评”。其特征是对文化霸权的批判,对殖民话语的分析,并为非殖民化探寻出路。在这一流派中应特别注意“话语”、“身份”与“主体”三个关键词。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2.2.4.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直接继承了后现代的特征,如否定所有宏大叙事,反对以男性文学为标准的大型理论;否定二元对立、强调多元方法论,反对以男性为主导的二元对立;反本质主义以及话语的狂热,创造女性自己的话语系统。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2.2.5.后结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后结构主义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在于语言观、“身体书写”论以及解构文论。大多数女性主义者认为,由男性操纵的语言表述与妇女的真实存在并没必然联系,因此要颠覆现存的语言符号系统,改变语言结构,改变涉及她们自身的语言用法,创造“妇女自己的语言”,进而倡导“身体书写”。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2.2.6.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在生态运动、和平运动及妇女运动的共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视为“生态批评”或“文学与环境研究”的一部分,从性别角度切入生态问题,旨在解放妇女与自然,围绕自然、女性、发展等主题批判父权制的统治和压迫,进而高扬女性文化、女性原则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作用。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3.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主张根据不同的理论倾向和操作方法,女性主义批评可以分为两个学派: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3.1.女性主义批评之英美学派在英美学派中,美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更多些学院特色,而英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更关注大众文化,强调性别和阶级之间的联系,特别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观点对文本进行批评,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总体上说,英美学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是凯特·米利特;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是肖瓦尔特;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英美女性主义主要在跨学科的女性文化研究层面上继续发展。尽管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见解多有不同,前后期观点也甚多变化,但她们都致力于女性文学传统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以期建立起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她们都强调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着亲密的关系,鼓励当代妇女只有加强联系和团结,才能与强大的父权制文化相对抗。3.1.1英美学派:肖瓦尔特“妇女批评学”理论的构建1978年她发表《迈向女权主义诗学》一文。在这篇论文中,肖瓦尔特首次提出“妇女批评”这一概念,她把女权主义文学研究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把妇女作为男性的消费者,研究男性文本中的妇女形象、研究文学史及批评对妇女作家的忽略和贬低以及女性受众的被动地位等,探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一种是把妇女作为文本意义的生产者,研究女性写作的动力、女性语言问题、妇女文学史及特定作家作品的文本。3.1.1.英美学派:肖瓦尔特“妇女批评学”理论的构建肖瓦尔特认为前者是一种扰评实践,一种政治性的阐释模式。作为一种批评读解,很容易被新的读解所取代而成为明日黄花。而后者则致力于未来的建设,诉诸于女性经验,把女子作为独立的文学团体来研究女性写作的特点,是更具有自我意识的理论建设。肖瓦尔特还强调妇女批评不能只依赖男性大师的理论,不能只是对男性大师理论进行修正、挪移、颠覆和反抗,而必须建立自己理论。3.1.1.英美学派:肖瓦尔特“妇女批评学”理论的构建在《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中,“妇女批评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建立。在此文中,肖瓦尔特总结了美、法、英等国的女权批评的特点,将妇女文学研究的理论归纳为四种视角,即生理的、语言的、精神分析学的和文化的。肖瓦尔特认为文化的研究模式吸收了前三种所长,因此更适合建立女权主义的批评理论。法国学派则迥然不同于英美学派,更多地师从于让·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雅克·德里达和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理论。法国学派尤其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问题,注重对语言的象征系统进行质疑,并提出“女性写作”可以在语言和句法上破坏叙述传统。这种“女性写作”既可以出自女性之
本文标题: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63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