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2010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品系列5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0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课件5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地。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一、衣、食、住、行之衣•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一、衣、食、住、行之食、住•食:19世纪40年代起,中西餐并行于世(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住: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2、中西合璧:鸦片战后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20世纪30年代前后)木船、马车、轿子表现古代:近代以来海:陆空:轮船(1865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汽车(1924年上海)、电车(1906年天津)飞机(20世纪20年代)一、衣、食、住、行之行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婚丧嫁娶:自由、简化•其它: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使用公历纪元、鞠躬、握手等新式礼节二、习俗风尚重点1: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领袖人物的影响归纳:外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重点2、归纳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重点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2、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重点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②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⑤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1.(2008宁夏,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2.(2008宁夏,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3.(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⑵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轮船、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西式婚礼、西餐、西装、点头鞠躬、握手等等•⑶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衣食往行、习俗风尚等,都出现了新特征。•②以吴老太爷为代表一部分社会守旧群体,在社会进步面前,己远远落后于时代,表现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③虽然时代变了,但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材料一(中国)沙船之所以日见少者,皆因(外国)夹板日见多之故。沙船船货皆有捐厘,而夹板无之,此其利息不如夹板也。沙船非顺风不能行驶,而夹板则旁风亦能开行,此其迅速不如夹板也。沙船有风涛之险,有盗贼之虞,而夹板则炮火齐全,船身坚固,皆无是虑,此其安稳不如夹板也。沙船之利,初则为夹板所分,继且为夹板所夺,阅日既多,遂成废亡。——摘自丁日昌《河运难复扩充海运情形疏》•①从材料一看,中国原有帆船航运业废弃的原因是什么?•①主要是由于外国夹板船的竞争导致。中国帆船经济负担比外国夹板沉重,获利少;性能不如外国夹板优越;无自身防卫能力,而夹板船炮火齐全。•材料二1864年任江海关道的丁日昌密查:“内地商人买雇洋商火轮夹板船只,写立笔据,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衙门呈报更名入册,领取船牌行驶,从未赴地方官报明立案。上海为中华通商总汇之区,其中仍与洋商合伙贸易者十之七八,自置货物贸易者十之二三。合伙贸易之船,亦多托洋行代报。缘洋商之货,进出只须完税,并无捐项,华商之货,进出既应完税,又须报捐。华商避捐,因托洋行,洋商图利,愿为代报。船货之是洋是华,专凭商人自报,所属无从分别,又复难以查禁。”•材料三1864年福建调查:“闻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买其修茸之料也。此等商船,闽省系用外国牌照旗号,并不报明地方长官立案,亦不由地方官另给牌照,并仍由各国领事官管辖,其船只入港牌照,亦送领事官存查,迨出港再向领取。是不过商人图籍洋船之便利,而洋人之稽查防范,不使内地商人窃擅其技,已可概见。”•——材料二、三均摘自《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②从材料二、三看,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分析其原因。•答案:②中国民族航运业与外国合资或挂外国牌号经营。因为这样可以免除报捐负担及便于购买修葺之料。•③结合你所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什么样的重要结论?•答案:③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航运业是在外国资本冲击和影响下产生的,对外国资本有很大依赖性;封建主义对民族商业的压迫和剥削,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本文标题:2010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品系列5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63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