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谐音与汉文化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历史2班周蓓【摘要】谐音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亦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谐音,就是指“利用不同词语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语音修辞手段”。谐音现象在汉语中极为常见,应用十分广泛,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描述谐音在文学创作、人名地名、广告语、歇后语、民俗、网络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展现了丰富的谐音现象,同时通过谐音现象反映了其背后蕴含的趋利避害、含蓄内敛等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特征,从而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关键词】谐音文化歇后语网络语广告语民俗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中国人讲究对称和谐的审美特点,追求含蓄求雅的文化心态,以及祈福求吉的心理特征,对汉语的表达产生了深刻的潜在影响。汉语注重语音的和谐,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谐音现象的应用就尤为广泛。汉语中谐音的出现除了跟语言自身的语音结构有关以外,更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谐音类型谐音是利用汉语字词声音相同或相近这一特殊语音条件,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有意使话语发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一种特殊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段。谐音涉及同音词或近音词,因而谐音可大致分为两类;同音谐音和近音谐音。1.同音谐音同音谐音,指本体与谐体的音完全一致的谐音。本体与谐体字形可以完全相同,语音相谐而词义不同。由于本体与谐体同音同形,人们的联想很自然地就从这个字或词过渡到另一个字或词,从词的这个义项过渡到另一个义项,例如:都尉:应读何种兵书?随从:最好先读《孙子兵法。都尉(甚为不悦):要我读孙子兵法?荒唐!为何不要我读老子兵法?随从:老子的书没谈兵法的。都尉(勃然大怒):既然老子没谈兵法,孙子还谈什么兵法!(《饭牛·老子与孙子)都尉说的“老子”和“孙子”是一般的亲属称谓,随从说的“老子”和“孙子”则是春秋战国的著名思想家,这种模式要求听者或读者同中取异,就字形一样、字音相谐的话语间领会另一层意思,获取额外的信息。2.近音谐音这类谐音,本体与谐体音相近形相异。汉语中大量的近音词是构成此类谐音的客观基础。根据音异的方式不同,近音谐音有声母不同的近音谐音、韵母不同的近音谐音和声调不同的近音谐音三类。声母不同的近音谐音主要是利用方言语音构成的。例如:“出口成章与出口成脏”中运用了“章(zhang)”与“脏(zang)”的谐音解放前人们称“国民党”为“刮民党”,“中央军”为“遭殃军”,“蒋介石”为“蒋该死”,老百姓运用韵母不同的近音谐音改名表达他们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憎恨与强烈不满,形象生动,辛辣尖刻。声调不同的近音谐音使用最为广泛,而且在现代日常生活或报刊中屡见不鲜。如“共”费医疗谐“公费医疗”,明码标“假”谐“明码标价”,“妻管严”谐“气管炎,“将就”谐“讲究”,“报”罗万象谐“包罗万象”等等,不胜枚举。总之,谐音运用同音或近音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而曲折地反映现实,具有新颖别致的修辞特点。二、丰富的谐音现象(一)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文学中的谐音,就像中国古代的亭台楼阁,虽然不是主角,但是却必不可少。诗词歌赋、剧作小说、楹联谜语、相声小品,都与谐音有着不解之缘。1、在诗词中(1)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无名氏《送别》)(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以上四个例子中“柳”谐“留”音。古人在离别时,往往会折柳枝赠别,表示留客,留恋的意思,从而烘托出朋友之间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唐·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丝”谐“思”音。比喻精巧,以蚕丝谐情思。用烛之泪喻相思之泪。此诗句表面写春蚕只有到死才会停止抽丝,蜡烛只有化成灰时才没有泪水。实质写主人公对情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诗中的“晴”谐“情”音。此诗句表面写天上西边下雨东边出太阳,如果说不是晴天却又有太阳。实质上是写心上人对她无情之中却似有情,让人无法把握的矛盾心理。运用这类谐音,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它总是以常见的谐不常见,以形象的谐抽象的,而且以爱情方面居多。为了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在物而意在情的语言效果。2、在对联中(1)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联语中“荷”谐“何”音,“藕”谐“偶”音,“杏”谐“幸”音,“梅”谐“媒”音。上联问“因何原因得到佳偶”,下联答“有幸之人不须媒人牵引”。言此意彼,利用谐音手法,一语双关,乃联中佳品也。(2)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联语中“橹速”谐“鲁肃”音,“帆快”谐“樊哙”音,“笛清”谐“狄青”音,“箫和”谐“萧何”音。联语表层意思说行船时摇橹的速度没有帆张起来行得快,演奏时竹笛的声音难以和萧的声音相比。实质说东吴的谋臣“鲁肃”不如汉朝名将“樊哙”,宋朝的“狄青”比不上汉朝的谋臣“萧何”。(3)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明·解进)联语中“锯”谐“句”音,“蹄”谐“题”音。上联表面上说小猴子不敢和大猴子锯木头,实质上是讥笑解进不敢和他对对子;下联表面上说马足踏进污泥内不知如何才能把马蹄拔出来,实质上是解进骂对方是老畜生看他怎样出题目。(4)师姑田上担禾上,美女堂前抱绣裁。联语中“禾上”谐“和尚”音,联语中“绣裁”谐“秀才”音。这种利用谐音构成的对联,诙谐幽默,生动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3、在剧作小说中剧本《雷雨》中鲁侍萍见到自己的儿子周萍是,大哭着走到周萍前,脱口而出:“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很巧妙的用谐音将自己一时的感情冲动掩饰过去了。清·曹雪芹《红楼梦》中有“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假”谐“贾”音。暗指贾府。“雪”谐“薛”音。暗指薛家。(二)在人名、地名中的表现中国人在起名字方面十分重视,认为一个好的名字,会给人带来好运,所以谐音也常被用在人名和地名中,一次来寄托美好的愿望。鲁迅曾经说过:“在北京看见各样好的地名:辟才胡同,乃兹府,垂相胡同,协资庙,高义伯胡同,贵人关。但探起底细来,据说原是劈柴胡同,奶子府,绳匠胡同,蝎子庙,狗尾巴胡同,鬼门关。字面虽改了,涵义还依旧。”1现代的起名中也是屡见不鲜,如“韵寒”谐音“蕴涵”、“韩笑”谐音“含笑”,都是表达着美好的愿望。(三)在广告语中的反应借音换字,可以取得特殊意义和效果,当今广告用语中颇为多见,尤其是“谐音成语”的运用更为广泛。“谐音成语”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对固有成语进行谐音换字而形成的。其形式、音节与某个成语相似,意义却完全发生改变。谐音成语充分利用了汉民族喜闻乐见的四字格形式。利用成语在我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具有极强的广告功能,具有艺术创新性和独特新奇感。一“炎”难尽(消炎药)九“酒”归一(酒)“闲”妻良母(洗衣机)百“衣”百顺(服装)“饮”以为荣(饮料)“食”全“食”美(餐馆)有“湿”必有得(加湿器)成语谐音充分利用成语简练生动、音节响亮、易读易记等优点,使广告词显得新奇有趣、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让人过目不忘,印象至深,大大增强了广告的艺术魅力。(四)在民俗中的反应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其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而语言正是这些民俗、礼仪得以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谐音也被普遍运用于民俗之中。1、在节日中的表现春节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洋溢着喜庆与吉祥,而其中包含着许多的谐音文化。如: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福”字,而且是倒着贴,“倒”就是“到”的谐音,就表达了“福到”这个吉祥的涵义。贴年画也是过年时家家户户必做的事情,传统年画的内容通常会有喜鹊登梅枝,谐音就是“喜上眉梢”。还有,年画中通常会有鲤鱼、寿桃,用鱼来谐音“吉庆有余”,用寿桃来寓意“长寿”。说到年画,自然就少不了春节贴对联了,对联的内容多运用谐音双关表达美好的愿望,通过张贴对联来祈求吉祥。此外,除夕夜吃团圆饭的时候,必定会有的一道菜就是鱼,其谐音“余”,意味着年年有余;大年初一,很多地方都会要吃年糕,由它的谐音“年高”,表示“年年高升,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思。节庆活动中的谐音现象可谓无处不在,又如:元宵节是又一个全家团圆的节日,这一天,全家都会一起吃元宵,因为其形状是圆的,就用“元宵”的谐音“圆”来寓意一家人永远团团圆圆。还有,很多人家里都用彩灯拼成几个大字“灯丰照吉”,就是借用了“登峰造极”的谐音。2、在婚庆中的表现在我们的结婚仪式中,新郎和新娘要吃桂圆、枣子和花生。这三样东西每一个都与谐音有关,桂圆的谐音“圆”,象征着夫妻从此圆圆满满;枣子用谐音“早”,希望新郎新娘“早生贵子”;花生谐音“花着生”,意思是变化着生,又生男孩又生女孩。还有,婚礼上新娘会发喜糖,谐音“喜庆”,而糖的“甜”又谐音“甜蜜”,希望新郎和新娘生活甜蜜。很多亲戚朋友,不管大人小孩都会去问新娘“讨喜糖”,谐音“讨喜”希望能沾到新人的喜庆。此外,在祝寿的时候,也有借谐音来传达喜庆的,做寿的时候都会吃寿糕和长寿面,谐音“长寿”,希望老人长命百岁。3、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现象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使汉语显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苹果接“苹”谐音“平”,表达平安之意;而亲友从来不分吃一个梨就是因为避讳“梨”的谐音“离”,不愿分离;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或杯子,大人就会接着说一句“碎(岁)碎(岁)平安”;而送人礼的时候,中国人从来不会送伞、钟,就是为了避讳其谐音“散”和“送终”,而人们特别喜欢“8”这个数字,也就是因为它和“发”谐音,代表着财源滚滚的吉祥之意,所以就对其特别偏爱。(五)在网络中的反应科技的进步也给谐音文化以新的拓展。时值网络时代,网络语言广为流行。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连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网络谐音词是网络时代的一类特殊词汇,它并没有规范的要求,只是为了达到快速交流的目的,甚至用上了外文和数字,网络中的谐音赋予汉语表达以时代的气息,影响到人们的方方面面。如:“粉丝”与英语“fans”同音,所以就用“粉丝”来表示“追星族”的意思;而表达“喜欢”时就用它的谐音“稀饭”表示。这样的情况还有,在表示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或者某一方面特别高超的人时,就会用“大侠”的谐音“大虾”来表示。再如,数字“520”谐音“我爱你”、“1314”谐音“一生一世”、“886”谐音“拜拜喽”、“7456”谐音“气死我了”等等都是典型的用数字来谐音的网络词汇。还有很多用英文缩写来谐音的,如:英文字母“U”的读音与“you”相同,就是指中文“你”的意思;而“PP”与中文的“屁屁”音同,就用来指代臀部;“IC”是与“ISee”谐音,表达的意思就是“我明白了”,等等。还有很多类似的网络语言,由于恰当合理的运用了和谐而呈现出幽默风趣的色彩,使人们在轻松中领略汉语的独特表达。(六)在诙谐语中的反应诙谐语中的谐音,大都是具有讽刺色彩。很典型的就如“气管炎”和“床头柜”,就是“妻管严”和“床头跪”的谐音,用来讽喻那些妻子管的很严的人,很怕妻子的人。(七)在歇后语中的反应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一种固定短语。又叫“俏皮话”“缩脚语”。分为两部分,前面是比喻或隐语,类似谜语的谜面;后面是本意,系意义所在,类似谜底;中间有一间歇。谐音歇后语是歇后语中比较重要的一类。(1)拉着胡子上船——牵须过渡(谦虚过度)(2)老没牙的喝稀饭——无齿下流(无耻下流)(3)四两棉花两张弓——细弹(谈)(4)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5)蜘蛛的肚子——尽是丝(思)(6)灯芯做琴弦——不值一弹(谈)三、汉文化对谐音的影响谐音广泛存在于汉语言之中,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汉民族文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从汉民族思维方式与谐音、汉民族心理与谐音及汉语本身特点与谐音等几方面加以梳理和阐释。1、汉民族思维方式与谐
本文标题:谐音与汉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6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