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高考《文化常识》复习 教学课件(44张)
导入新课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璀璨耀眼。我们如何在短时间识记内容繁多、考点细微的古代文化知识,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今天我们将从古代文化常识入手,围绕《考纲》,结合高考考题,详细辨析、深入探究。文化常识题蒙城六中信纪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2、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快速识记、触类旁通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新《考试大纲》新增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考点。该考点意在引导考生重视在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常考的文化知识有年龄称谓、节日习俗、官职机构、科举教育、纪年纪日、方位地理等。题型:客观。难度:中(识记层面)。赋分:3分。重要程度:★★★★★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考题特点:2、要点多。3、考点细。1、范围广。一、姓名和称谓;二、官职和科举;三、地理常识;四、宗法和礼俗;五、服饰和器物;六、历法和刑罚;七、古代音乐;八、古籍注释体例。文化分类:一、链接高考(一)、2017年高考全国卷(二)、2016年高考全国卷(三)、2015高考年全国卷2017年高考全国卷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嫡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全国卷Ⅰ)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嫡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B从《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可知“字”的意思。称字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重。生活中的熟语“高官厚禄”“无功不受禄”等,它们都印证了“禄”是古代官员的薪水。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在泛指首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全国卷Ⅱ)“收考”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考”通“拷”,拷问的意思。B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伴随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全国卷Ⅲ)皇帝近侍的职位一般都不高,大都是宦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很大。C明、清科举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状元(鼎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又称亚元。三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赐同进士出身。(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附: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2016年高考全国卷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6全国卷Ⅰ)“有司“意思是”有关部门”。C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D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6全国卷Ⅲ)“土地、户籍”事务不归礼部掌管,应归户部掌管。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A“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2015年高考全国卷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5全国卷Ⅰ)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为“太子”。D唐刘知几《史通•称谓》“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5全国卷Ⅱ)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C二、巩固练习(第66-67页)A.百雉指的是城墙,一般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B.“缮甲兵”的“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这里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C.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可作为《诗经》的简称。D.《左转》为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巩固练习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他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巩固练习“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B.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主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巩固练习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人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的关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释。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里。4、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巩固练习《礼记·曲礼下》谓天子(帝王、太后)死为“崩”;诸侯【(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死为“薨”;大夫(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zú”;士(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曰“不禄”(bùlù不终其禄);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曰“死”。三、考题回顾考题回顾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8年安徽省皖北协作区高三联考)A.乡试:科举时代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黄佐与祖父都参加过乡试,黄佐考中第一名,取得会元的称号。B.祭酒:古代飨(xiǎng)食是酹(lèi)酒祭神的长者,后也用来泛称年长或地位尊者。汉魏以后多作官职名,如博士祭酒、国子监祭酒等。C.除服:俗称“脱孝”。封建社会的官员遇父母去世,要求必须服孝期满才能脱去孝服继续任职。文中指黄佐守丧期满。D.程朱:指宋朝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也代指他们发展出来的理学思想体系,其主要内有“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A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lù)二人而已。考题回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合肥2018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A.大夫.是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处于卿、士之间的重要官职,可世袭,有封地。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使用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C.开府,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世资格有时会放宽。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D封邑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封就是分封,邑就是城市。就是说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一部分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四、自我设题请同学们以《师说》为例,设置一道文化常识题。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本文标题:高考《文化常识》复习 教学课件(44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6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