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一、神经元及其功能1、构成(1)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营养单位。(2)神经元的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2、分类(1)感觉神经元(传入)(2)运动神经元(传出)(3)中间神经原(联络)3、功能(1)接受刺激(把刺激的化学、物理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2)传递信息(通过神经纤维传递神经冲动。感觉器官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效应器官)(3)整合信息(神经中枢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突触及突触传递1、神经突触(1)神经突触是神经元(神经细胞)之间相接触的部位。(2)通常有三种接触形式:即轴突与细胞体;轴突与树突;轴突与轴突。(3)神经冲动产生后沿细胞轴突传向另外的神经细胞要经过神经突触的传递过程。(4)轴突末梢的轴突膜称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另一细胞接触部分的膜称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一个神经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所构成。2、突触传递(1)神经突触处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和电变化两个过程完成的。(2)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膜内外的化学离子发生转移(突触前膜的渗透性发生变化,允许钙离子进入突触前膜),钙离子促使一定数量的小泡与突触前膜紧密接触,在接触点发生裂口,小泡内的化学递质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相结合,引起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突触后电位(系局部电位,必须总和达到阈电位后才能产生动作电位)。3、突触后电位有两种类型、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不同类型的电位是由于末梢释放的递质不同,作用于受体的不同所致。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以产生扩布性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可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出现抑制效应。5、突触传递过程可概括如下: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抑制。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1、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和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2、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3、脑神经管理颈部以上部位的感觉和运动机能;脊神经管理颈部以下部位的感觉和运动机能。自主性(植物性)神经系统(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所组成,主要调节、支配内脏器官(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的活动。4、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节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恢复和维持有机体的安静状态,使之储备能量,维持机能平衡。5、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情绪(通过影响植物性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关。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也是大量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一)脊髓1、脊髓是最低级的中枢神经系统。2、脊髓能将神经冲动传向大脑,还能将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传递至效应器官。3、脊髓能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漆跳反射等。(二)脑干1、脑干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1)延脑具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2)脑桥是联系大脑与小脑,以及两个小脑半球之间神经纤维的通道。(3)中脑具有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4)脑干网状结构2、脑干的功能主要有:(1)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如调节呼吸、心跳、体温等生理活动。(2)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睡眠和觉醒,使大脑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三)间脑1、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2、丘脑在调节和控制睡眠和觉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直接中枢,对调节内脏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激活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四)小脑1、小脑在延脑和脑桥的后方,是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的机构。2、小脑具有调节肌紧张,保持身体平衡的功能。※边缘系统1、边缘系统由边缘叶、杏仁核、下丘脑、脑下垂体等所组成。2、边缘系统是调节脑干和下丘脑(如调节内脏器官活动,整合情绪体验)的重要机构。3、边缘系统的海马结构是短时记忆的机构。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1、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所组成,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即大脑皮质或皮层;其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2、以大脑皮层表面的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3、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大脑主要有3个功能区域。(1)皮层感觉区:分为视觉区(枕叶后端);听觉区(颞叶的颞上回)和躯体感觉区(顶叶的中央后回)。(2)皮层运动区:位于额叶的中央前回。(3)皮层联合区:与感觉过程和运动过程没有直接的联系,是起着联络、综合作用的结构和机能系统。该区域在大脑皮层中执行着高级的心理功能。4、从身体两侧来的神经纤维,经延髓的锥体交叉向对侧传导,使大脑两半球与身体两侧成为对侧传导和对侧支配的状况。不论感觉和运动,身体各部位在大脑皮质上的代表区域都是倒置的,即脚在上,头在下。而且身体敏感的部位和灵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比较大;迟钝的、活动少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比较小。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大脑两半球在解剖结构上基本对称,而功能上不对称的现象被称为“单侧化”。这种单侧化现象或者说大脑两半球分工的不同与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占优势;右半球则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占优势。如两手合握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内分泌系统受自主性(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主要由肾上腺、甲状腺、垂体腺、生殖腺、胸腺和胰腺所组成。各内分泌腺之间存在着互相支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垂体腺1、垂体腺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2、垂体腺有前叶和后叶之分。前叶与人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有关(生长激素、侏儒症),并影响其他腺体的活动。后叶与人的泌尿、血压(抗利尿素)、分娩(催产素)和乳汁(催乳素)分泌有关。二、肾上腺1、肾上腺位于肾的上方,左右各一,左侧为半月形,右侧为三角形。包括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个腺体。2、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与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及情绪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受垂体腺的作用和调节。3、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都属于儿茶酚胺类,其生理功能也大体相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或功能相似。三、甲状腺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位于气管上端的两侧,分左右两叶,它主要分泌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是一组含碘的氨基酸,是促进生长、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骨骼和生殖系统发育的重要物质。因此。如果在幼年时甲状腺机能低下,则可出现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发育迟缓、性功能不成熟等等即“呆小症”。甲状腺的功能除直接受脑垂体的调节之外,还间接受下丘脑的控制;下丘脑前部一些神经细胞可以合成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它可以促进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而促甲状腺素可促甲状腺组织的增生和合成甲状腺素。四、性腺性腺具有双重的生理功能,它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男性是睾丸,女性是卵巢),能产生生殖细胞,又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能分泌男性激素或女性激素。性腺所分泌的激素除了促进和维持附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以及生殖功能外,还促进副性征(如男性的胡子、高大的体格、突出的喉头、低调的声音等,女性的宽大骨盆、发达的乳腺、高调的声音及丰满的皮下脂肪等等)的出现以及生殖过程的进行。性激素的分泌直接受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的调节,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首先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经下丘脑分泌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改变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对性腺的功能进行调节。任何原因造成的精神过度紧张,或生活规律的剧烈变化等均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从而也影响性腺的正常活动。第三单元巴甫洛夫学说简介一、兴奋和抑制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馈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1、非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动物有机体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反射弧是生来就联系好的,是一种固定的神经联系。非条件反射活动主要由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实现的。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条件反射是相对无条件反射而言。动物(狗)吃到肉就流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的反射活动),其中“肉”称作无条件刺激物。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狗看到灯光不流唾液,这时灯光对狗是否流唾液是无关刺激。但当灯光出现和狗吃肉相结合,经多次重复,灯光单独出现就可以引起狗流唾液。这时对灯光的条件反射就建立起来,灯光变成条件刺激物。为建立条件反射,要求先呈现无关刺激物,然后呈现无条件刺激物,二者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无条件刺激物和无关刺激物之间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建立越巩固。※条件反射的抑制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可以因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减弱,乃至消退,这是抑制过程的作用。条件反射的抑制可分为两类,即条件性抑制和无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又称为内抑制。内抑制的出现和条件反射得不到强化直接相关。这类抑制主要分为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消退抑制: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结果出现条件反射被抑制现象,称为消退抑制。分化抑制:条件反射建立初期出现泛化现象,这表明有机体对刺激尚缺乏精细分辨的能力。给动物建立分辨刺激物的能力主要靠分化抑制的过程。在实验中只对某一特定的刺激物进行强化,而对与它近似的刺激物不予强化。经过这样的训练,动物就只对强化的刺激物反应,而对其余的刺激产生阴性反应。这时,这些其余刺激在动物脑内引起的是抑制过程,即分化抑制。此种抑制是有机体进行辨认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无条件抑制又分为外抑制和超限抑制,这是生来具有的神经功能。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叫外抑制。例如,突然出现的强烈噪音会使教室内的学生无法听讲和思考问题。超限抑制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兴奋过强或持续时间过久,导致了对条件反射的抑制。如考试时过分紧张而出现的一时性遗忘即是这种抑制的生理基础。※扩散和集中扩散: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叫扩散。集中:神经细胞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物产生反应,而对其余的刺激产生阴性反应的现象,就是神经细胞兴奋过程的集中。条件反射的泛化就是由神经过程的扩散过程引起的。条件反射的分化就是由神经过程的集中过程引起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时,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产生的现象,称为相互诱导。当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而引起其周围的神经细胞产生抑制的现象,称为负诱导;当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抑制,而引起其周围的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的现象,称为正诱导。相互诱导可以是同时性的诱导,也可以是相继性诱导。当皮层某一部位的抑制会使其后在这一部位出现的兴奋加强的话,就是继时性(正)诱导了。条件反射的产生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在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神经结构,包括新皮质、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在内,都参与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条件反射的形成,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条件反射的信号作用,使动物对环境的反应,预作准备。例如,小动物听到猛兽的声音,闻到猛兽的气味就能预先逃跑。人类也一样能根据信号作用预作准备。如工厂的汽笛声音是工人上工的信号,工人听到汽笛声后在血液循环、呼吸系统等方面均会发生变化。上课钟声是上课的信号。条件反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也能在一定条件下消退。这样,动物的行为就能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正确而适时地适应经常变化的环境,人类就能进一步改造环境。◆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
本文标题: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7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