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热的中医护理门诊张春燕•高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中医认为引起高热是由于外邪侵袭卫表或因体内阴阳失调所导致的一种临床急症,体温高达39℃或以上,•中医—般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病因病机1、外感高热主要是四时气候不正,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外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发热是邪正相争的表现,其发病特点是较快、较急、变化较多,而且与季节时令关系较密切。因此,护理工作应根据这些特点进行。2、内伤高热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亏虚。其发病较慢,病程较长,辩证分型1.外感高热:(1)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等。(2)风热表证:恶寒轻,发热重,头身疼痛,高热而汗出不解,烦渴,舌苔红,脉浮数等(3)热毒炽盛证:大热、大烦、大渴、抽搐、斑疹,舌质红或红降,脉数有力。(4)半表半里证:高热或寒热往来,面赤,目眩,心烦,胸胁满闷,口苦恶心,口渴纳呆,舌苔薄白或黄燥,脉弦。2、内伤高热(1)热郁阳明:有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渴喜冷饮,苔黄而干燥,脉洪大等。(2)热入心包:发热甚,烦燥不安,神昏谵语或发斑疹,或见衄血,便血,口干燥而不多饮,舌红,脉洪大或细数。护理要点降温的护理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c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d对于时行疫病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e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严密监测体温、神志、汗出、皮肤、尿粪及舌苔、脉象变化。b若高热不退、大吐、大泻、心烦、盗汗、口渴、脉细欲绝,或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亡阴证者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c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舌质紫暗或红降、脉细数应做好应急处理。3.给药护理:a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b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4.饮食护理a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b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c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5.情志护理内伤高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临床辩证(症)施护a针刺降温,主穴:大椎、曲池,配穴:风池、合谷、少商、十宣穴等,均用泻法,十宣、少商穴可用点刺放血法。b物理降温,除表证外,高热持续不退时,可选用冷敷、温水擦浴、中药煎液擦浴(20%石膏液,或用薄荷、荆芥各30g煎水)、中药灌肠(生石膏、连翘、荆芥、薄荷、芦根、赤芍煎汤200ml,冷却后灌入)等方法降温。c药物降温,用柴胡、银黄或羚羊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d刮痧降温,中暑高热者可以在夹脊、两胁、腋窝等部位刮痧降温。并发症的护理(1)厥脱:①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粪便的量、色、质等,并做记录。②若患者出现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弹性差等时,给淡盐水频服,或立即静脉补充足够的液体③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脉细弱、血压急剧下降等危机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2)惊厥:①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者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②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护理时应注意:1.汤药宜热服或温服,以利发散驱邪外出。2.服药后同时可鼓励病人进少量热饮料或热稀粥,并稍加衣被,以助汗出。3.扦出不能太过,以微汗为宜。若大汗淋漓,易耗气伤津,严重的可导致亡阴亡阳之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汗出后应及时擦干换衣,注意避风保暖。5.此期不可用物理降温法:如冰敷,酒精擦浴或注射退热药(西药),容易导致卫阳不达,腠理闭塞致汗闭不出,使邪遏而伏里。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5.积极治疗原发病。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本文标题:高热的中医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8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