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姓名:马振磊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然辨证法的理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研究对象:自然界本质及规律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及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论内容: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a)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性关系。马克思批判那些把自然看成是人的对立面的错误观点,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认同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人类无时无刻地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点规定了人与自然必须融为一体、和谐相处。(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人以自然为对象,自然以人为对象,正是在互为对象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马克思说:“只要我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以我作为它的对象。2.我国的领导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a)毛泽东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概述: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是人可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界的奴隶,但同时又是自然界的主人。(b)邓小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注重保护生产力与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c)江泽民指出:“人类是自然之子……..有保护和珍重自然的理性认识能力”。因此,必须要提升对自然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认识,在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绿色的、持续的、健康的发展,方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双赢式的协调与和谐发展。(d)胡锦涛同志结合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这一概念;随后陈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e)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要求。他为此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的系统联系这里的人,是指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即人类。这里的自然,是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一.人既依赖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人依赖于自然。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只能在自然界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自然满足着人多方面的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场所,给人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因而,人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界,人类的活动本身就构成自然界的内容。也就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构成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自然基础,它提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土壤、山脉、河流、海洋、矿藏、动植物等物质资源,人类的劳动过程就是利用劳动工具从自然地理环境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离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人作用于自然人来源于自然,但又不同于自然。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即人的首要的根本的特征是生产劳动,是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人除了依靠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即把外部自然力变成人创造世界、改造自然的手段。从而创造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文明世界,因而人是作用于自然的创造性动物。但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人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自然对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自然以其客观规律性制约和作用于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的生成、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它为人们的一切创造活动提供了客观的尺度。如:人类居住的地球经过漫长的“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演化形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即地核、地幔、地壳、水圈、生物圈等有序合理的排列,七大洲四大洋地理分布和冷暖交替的四季变化,以及地球上出现的生物以至人类的产生、发展,都是地球及其各种物质形态生成、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它体现了地球自身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运动及最优状态,以至于人在自然面前不能随意剪裁客观环境和自然现象,只能尊重和利用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自然以其系统和整体的形式制约和作用于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人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整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自然界中,森林、草原、湖泊、沼泽等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气等非生物成分所组成的。其中,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自然综合体,现代科学称它为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的各种生态系统中,其中每一个因素都受到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或成分有了变化,其他因素或成分则会相应地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各种因素或成分之间保持正常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就是保持生态平衡,否则,自然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因此,人类只有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才能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免受威胁。自然以其资源的有限性制约和作用于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地球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它的再生能力也是缓慢的。这样,地球以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限制了人们的开发利用活动。当地球上人口过多,开发过度时,就会出现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人类必须有计划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持自然的持续发展。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系统的联系劳动是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是从自然界之外进入自然界的,人本来就是从自然界中孕育出来的,是劳动使自然界人化和人自然化。前者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过程,是通过劳动改造占有自然界的过程,其结果是使自然界获得了人的本质,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的系统联系表现为一个过程随着劳动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跟着发展,人与自然的系统不仅存在著,而且演化着,表现为一个过程,一个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过程。可见,人既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依靠自然界生存和发展;又是有生命的、能动的存在物,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使自然界变得更美好。人的物化与自然界的人化,正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传统发展观把人作为自然的主人,只要求自然适应人类需要,遵从人的意志,为此,人们不断地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增强人的力量,去肆意无度地化“自在世界”为“属人世界”,以满足人的欲望,忽视了人对自然根本的适应性和依赖性,结果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环境严重恶化,资源日益枯竭,不仅越来越不适应人的需要,反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以往自然单纯适应人类的观念和做法,摈弃人类至上原则,做到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遵循的原则1.尊重自然原则所谓的尊重自然是指是指人类要与自然和平相处,在自然界万物平等,任何生命物与非生命物都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人类应当尊重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2.合理制约原则所谓“合理制约”,是指人类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有义务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保持生态平衡。3.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由于它在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已使它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要应扬长避短,加强技术的研发力度,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与环境的一面,遏制负面作用。4.坚持协同性原则所谓协同,一般指一个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支持。由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所涉及的问题,诸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及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虽在局部发生,但影响却是全球的。所以,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全球统一行动。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9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