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三探一练模式)
第五课第二节1.知识目标①懂得新时期我们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②理解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③懂得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力量之源。④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2.能力目标①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伟大作用,引导学生要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活动探究法、情感体验法、时政分析法等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愿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如何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各个时期的表现?)(见幻9)探究园《民族精神与时俱进》P72※我们应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家、青少年)[大国家方面]①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②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③我们要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推动文化的丰富和发展;④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小青少年:①要以主动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②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容;③要努力学习中华文化和优良传统,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一、自学目标(8分钟)P74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内涵)是什么?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什么?3、改革开放赋予中华民族精神哪些新的内涵?它们有何作用?4、我们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5、我们应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家、青少年)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内涵、含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与爱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的统一有机结合。主要表现: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祖国统一、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二、自学效果检测(15分钟左右)(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2)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3)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意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怎样的呢?请问: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名言、警句历史典故定于一、尚统一、一天下和为贵、与人为善、敬业乐群、礼之用,和为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男儿当自强;不怨天,不尤人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等等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卧薪尝胆;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著《史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③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3、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民族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创业精神抗非典精神(1)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2)作用:这些精神素质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4.改革开放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和作用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我们应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怎么做)①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②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③我们要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推动文化的丰富和发展;④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三、当堂训练4分钟(知识填空)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魂。4、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和发展要求,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的内容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社会新的富有生命力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内涵)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什么?3、我们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我们应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家、青少年)一、巩固背诵(15分钟)①要以主动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②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容;③要努力学习中华文化和优良传统,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易混淆点辨析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标志,在民族的成长和壮大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3)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4)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即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1)优秀文化孕育了传统美德;(2)民族精神是优秀文化、传统美德的精髓;(3)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完善和发展;1、(08佛山)材料: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中央政治局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灾区居民与各地救援人员一道顽强拼搏,英勇奋战。无数海内外中华儿女踊跃捐款捐物献血。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勇气、毅力,甚至生命诠释了“责任”二字。弘扬材料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对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有什么意义?二、当堂训练(10分钟)①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②有利于凝聚各族人民抗震救灾的力量和智慧,促进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③有利于展示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保障;(意义应围绕“为战胜困难提供精神动力”去谈,合情合理即可给分)①有利于激发人民的斗争意志,为夺取更大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②有利于鼓舞人民的精神风貌,更热情更坚决的为抗震救灾奉献爱心。……2、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这场毁灭性的地震灾害,给汶川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全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用生命、鲜血和汗水,共同铸就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我们民族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2)、抗震救灾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什么?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1)、面对巨大的灾难,中华民族总是在挫折中奋起,这其中的力量之源是什么?(3)、弘扬汶川抗震救灾精神具有什么现实意义?①有利于凝聚各族人民抗震救灾的力量和智慧,促进中华民族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③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⑤有利于培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⑥有利于鼓舞人们在艰难困苦面前勇于进取、开拓创新。3、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阅读上述材料后,请回答:(1)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哪些伟大的民族精神?(至少列举出五种)答: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①清明节祭扫烈士墓;②“九一八”国耻日开展“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纪念活动;③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④开展讲传统美德故事活动;⑤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⑥举行入团宣誓仪式。(2)你参加过哪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活动?
本文标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三探一练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9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