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转型
2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化杨睿洁2.1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2.2当代西方城市社会空间重构2.3西方城市社会空间演化动力2.4西方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结构模型研究2.5西方城市规划的实践与空间响应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前工业化社会”的理性化模型前工业化城市特征•城市内部出现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家族集团式的工作组织严格限定了从居所到工作地之间的距离•社会秩序建立在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体系之上工业城市社会空间的新变化•新的精英阶级与无产阶级•城市内部开始出现功能分区•居住区按不同区位的地租要求形成等级,社会地位为居所的区位所体现•居住隔离工业城市同心环状空间结构Hoyt的森德兰城市土地利用的扇形模型现代城市•大都市带-多城市、多中心的城市地区•分散化和集中化:行政与管理活动向城市的中心商业区集聚企业在选址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郊区化进程中的美国都市区空间结构后工业化城市•后工业化城市特征:城市逐步融人全球经济体系中收人不均、社会隔离城市空间私有化以及封闭社区大量增加•后工业城市的空间肌理:高度破碎化,不存在固定的空间模式。后工业城市的社会分区-帕西诺当代西方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社会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1、全球化及经济重组•2、新自由主义与福利国家变迁•3、城市住房及空间结构转变•4、隔离、集聚和邻里效应西方城市社会空间新景象•1、后现代城市与空间碎化•2、社会极化与空间隔离•3、封闭社区与边缘城市•4、城市更新与绅士化后现代城市与空间碎化•空间上存在分散及缺乏可识别性的特征•出现边缘城市、封闭社区、主题公园、消费中心和展示中心等分散布局的、充满随机性的城市节点与副中心。后现代城市与空间碎化西方的大城市存在六种地理重构现象:•1城市化的经济基础正在重构•2全球城市体系形成•3大量新的空间形式出现•4城市性的社会结构正在转型•5城市的囚笼化•6城市意象的迅速转变Harris和Ullman的城市土地利用多核心模型社会极化与空间隔离社会极化与空间隔离封闭社区与边缘城市•封闭社区(gatedcommunity)生活方式社区声望社区安全地带社区封闭社区与边缘城市•封闭社区主要成因:为对犯罪的恐惧以及排他心理社区管理的私有化封闭社区与边缘城市•边缘城市:在原有的城市周边郊区基础上形成的具备就业场所、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美国边缘城市特点:建筑是低层宽立面低密度的形态停车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办公楼大型标识性的建筑物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没有形成一般城市的行政区划城市更新与绅士化•郊区化倾向-城市更新运动推倒重建邻里修复经济复原与公私合伙制多方伙伴关系城市更新与绅士化•绅士化(gentrification)指一个旧区从原本聚集低收人人口,到重建后地价及租金上升,引致较高收人人口迁人,并取代原有低收人者。这不仅是一种人口置换的过程,也包含了物质上的更新以及随之而来综合消费空间的形成西方城市规划的实践与空间响应英国大伦敦战略规划•1994年,第一次英国大伦敦战略规划•2004年,第二次英国大伦敦战略规划•规划面积6731平方公里•人口1250万人。•疏散其中的工业60多万人口,加上其他地区的疏散人口,需要疏散到伦敦外围的人口总数达100余万。为解决这一问题,艾伯克龙比提出在当时伦敦建成区之外设置一条宽约5英里的“绿带”,用来阻止城市用地的进一步无序扩张。需要疏散的100万人口由设在绿带外的8个新城和20多座已有城镇接纳。第一次英国大伦敦战略规划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四层地域圈《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的编制工作已经完成,于2004年2月由大伦敦政府(TheGreaterLondonAuthority,简称GLA)正式向全社会颁布。这是一个针对大伦敦地区未来30年的发展而制订的战略发展规划,发布后在英国社会各界以及国际规划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二次英国大伦敦战略规划四个关于空间发展的重要原则:第一,鼓励更集中更紧凑的开发方式,保证在不侵占开放空间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发展,并形成一个较高密度的布局结构和适宜的用地比例。第二,未来开发的规模和时序必须与现有的和已规划的公共交通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三,保证重要的资源供给,包括提供商业办公空间、住宅、相关的技能培训设施和足够的交通设施以及高品质的环境。第四,明确空间发展的优先权,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未能获益的那些地区,特别是东伦敦的部分地区,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优先考虑和支持。更紧凑的开发方式未来开发的规模和时序重要的资源供给空间发展的优先权法国巴黎大都市圈的发展规划以巴黎为中心,沿塞纳河、莱茵河延伸,巴黎都市圈覆盖了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和德国的科隆,包括了4个国家的40个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巴黎都市圈发展沿革1934年的PROST规划。该规划将巴黎地区划定在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方圆35公里的范围之内,对区域道路结构、绿色空间保护和城市建设范围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巴黎都市圈发展沿革•1956年的PARP规划。PARP规划沿承了PROST规划以限制为重点的规划思想,在否认巴黎地区人口规模增长的前提下,继续主张通过划定城市建设区范围来限制巴黎地区城市空间的扩展,同时提出降低巴黎巾心区密度、提高郊区密度、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新观点(图2—2)。巴黎都市圈发展沿革1960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空间组织总体计划》(简称PADOG规划),提出在城郊划定4个近郊城市极核,建成“多中心巴黎”,重新整合无序蔓延的城市化空间。巴黎都市圈发展沿革•1965年和1976年的《巴黎地区城市发展与管理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上主张沿交通干线开发8座新城,形成若干发展轴线,总体上体现了轴线——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布局。巴黎都市圈发展沿革•1994年《法兰西之岛地区发展指导纲要(1990一2015)》(简称SDRIF规划)编制完成,制定了21世纪巴黎地区发展总体目标和战略。该规划由于处于世纪之交的过渡时期而被赋予特殊的历史意义,区域视野和人文观点的引入成为其中的亮点(图2—6)美国城市空间规划转型从芝加哥模式到洛杉矶模式同心圆-多中心Burgess的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模型洛杉矶的空间规划(1)洛杉矶市中心区(Downtown)(2)好来坞(Hollywood)(3)威尔夏走廊(TheWilshireCorridor)(4)文图拉高速公路走廊(TheVenturaFreewayMinicities)(5)洛杉矶国际机场区(TheLosAngelesAirportArea)(6)洛杉矶港口区(TheLosAngelesHarborArea)
本文标题:西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9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