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方面: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国逐渐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消极方面:皇权的极度膨胀,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政治上: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上:独尊一家,牵制了思想;经济上:阻碍了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横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是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3)监察制度的演变(4)选官制度的演变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突出特征和表现、影响?【第2课】2.秦到清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历程(机构的名称、职能、特点和影响)【第3、4课】3.秦、西汉、北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4课】要求:1.结合问题引领自主回扣课本,查漏补缺、夯实基础2.自主构建体系,理顺知识间内在关系3.10分钟后检查开始——查漏补缺、体系构建选官制的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发展到公开考试,注重才学。2.人才选拨逐步制度化,组织严密,体现公正、公开、公平原则。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分割相权,以相互牵制。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主要内容?突出特征及表现?影响?2.从秦至清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历程(机构的名称、职能、特点、影响)?体现出哪一对矛盾?演变的趋势是什么?要求:1.结合考纲考点自主回扣课本,查漏补缺、夯实基础2.自主构建体系,理顺知识间内在关系;15分钟后检查开始——查漏补缺、体系构建朝代选官制度选官标准监察谏议制度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战国军功爵制军功秦军功爵制军功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期察举征辟制孝廉刺史东汉九品中正制开始才能;后按出身门第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出身、门第隋唐科举制P11才学道;门下省宋科举制经文、理学通判、谏院明清科举制八股取士科道、按察使司拓展提升1.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2.相权是如何一步步被削弱的?(皇权如何一步步加强的?)斗争的演变趋势?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设中书门下(丞相),增设“参知政事”(副丞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财政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相权一分为二相权一分为三进一步分散相权相权很大废除相权其演变的总趋势?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皇帝制度的确立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有什么特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执行机构中书省制令决策门下省封驳审议户部吏部刑部兵部礼部工部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相权的演变: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财政度支盐铁户部军政工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禁军统兵权调兵权行政宰相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参知政事(副相)宋朝二府三司制枢密使三司使(计相)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一省两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管辖西藏)皇帝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直辖地腹里六部(2)特点: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中书省掌管六部和腹里,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筹码。相权的演变:(3)影响:相权反弹,不利于皇权加强。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皇帝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亲自掌管1、原因: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2、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3、内阁的性质: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内阁的影响: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B、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宰相制内阁制相同不同地位职权对皇权作用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内阁首辅”≠“宰相”?▲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①直接原因:②根本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③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④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⑤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皇帝军机处内阁日常事务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清朝中枢权力机构1.王与皇帝的联系与区别。A.秦朝为界……B.王<皇帝皇帝制代表封建专制制度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的经济、政治、思想基础分别是什么?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政治: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思想:法家思想1.★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2.“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1.★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2.“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本文标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9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