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心理学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解释心理机制的观点或学说,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有实际意义,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这就告诉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并有待于不断创新。这里,主要讲授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学习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理论第四节心理生物学理论第五节其他有关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内容(一)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二)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三)人格发展理论二、精神分析理论述评二、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一)潜意识理论(二)性心理学说(三)人格学说(四)释梦学说(五)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说(六)心理疾病的心理病课学说(七)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一)潜意识学说1.意识(conscious):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2、无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是指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3、前意识(preconscious):介于前两者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二)人格结构学说1.二部人格结构学说(精神划区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2.三部人格结构学说(1923《自我与伊德》)(1)本我(id):各种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principleofpleasure);初级思维方式(primarythinkingprocess)(2)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能;现实原则(principleofreality);次级思维方式(secondarythinkingprocess)(3)超我(superego):道德化了的自我;至善原则(principleofperfect)3.三者之间的关系(1)健康的人格:三者之间相对均衡与协调(2)动力学特征: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三)性心理学说1.早年:自我保存本能和种族保存本能(性本能)推动自我保存的力是饥饿推动性本能(性欲)的力是利比多(libido)2.1920年: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埃洛斯”(Eros).自卫本能与种族保存本能死的本能:“塔娜图斯”(Thanatos).死亡本能与破坏本能3.利比多(Libido)利比多是存在于性的后面的驱使人追求快感的一个潜在的驱力,潜在的能量。是每个人和人类种族借以生存和发展的心理方面的根源和原动力。是人的一生中一切心理因素的基本动力源泉。性是潜意识的核心3-1性是潜意识的核心1.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归结为人的性欲冲动2.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是行为的唯一重要动机3.性本能的含义极为广泛的(泛性论)①人的性功能或性欲在生命的初期就已开始②性功能并不限于生殖器官,而是整个身体的功能性重要性3-2弗洛伊德对性重要性的看法“通过自己的经验快速增进的累积,我知道在神经病现象的背后,并非随便一种情绪激奋在作崇,而通常都是因为早年的性经验,或新近的性冲突所引起。我之所以研究神经质(症)患者,原是不怀任何偏见的,所以,我的结论绝不是我有意造成,没有夹杂半点个人的期望在内。”“在我这个新奇发现的影响下,我迈上了极其重要的一步,超越了歇斯底里领域,开始探究那些经常在门诊时间内来看病的所谓‘神经衰弱病人’的性生活。我做这一尝试的代价很大,牺牲了医生的声望,但却给我即使在三十年后的今天都仍然坚定无比的信念。”性欲阶段理论3-3弗洛伊德对性的定义“我对性观念的发展是两方面的。第一,性一直被认为与生殖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则把它区分开来,并视‘性’为一种包罗更广内容的生理机能;它以获得快感为终极目标,而生殖不过是他的次要目的;第二,我认为性冲动包括所有可以用‘爱’这个笼统字眼来形容的念头,哪怕只是亲昵的或友善的冲动……这些引申所表达的,是撒除过去常常引导人们犯错误的观念和局限性。”性心理发展理论1口欲期(0--1)2肛欲期(2--4)3性器期(4--6)4潜伏期(6--10)5生殖器(10--20)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反向作用3置换作用4退行5投射6升华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神经症性冲突是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冲突的过程:本我的冲动在寻求释放时收到自我防御机制的阻碍,防御的作用使得本我的冲动不能通过自我适当的释放一获得满足或直接进入潜意识领域获得满足。精神分析理论评述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开端局限性:性本能的压抑潜意识心理冲突研究对象:病人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一、有关概念1.行为(behavior):一般指个体在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如表情、动作和语言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无限扩大了行为的概念,他们把人与动物对刺激所作的一切反应都称之为行为,不仅指一切遗传与习得的所谓外显行为,还包括一切遗传与习得的内隐行为。后者指内脏活动和思维活动。2.学习(Learning):是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得、发展和变化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关系的过程。3.行为学习理论(Learningtheariesofbehavior):一般指刺激-反应理论,是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性质和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二、行为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四)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五)米勒的内脏操作条件反射(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华生(J.B.Watson)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3年他发表的一篇题为《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fromtheStandpointofaBehaviorist)文章是这一学派诞生的标志。1.华生反对以人的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认为内心深处的主观体验、意识,甚至脑的活动都是不能进行科学研究的。2.心理学的主题是“可观察的行为”,目的是“预测和控制行为”。3.提出刺激─反应(S-R)公式,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才能根据刺激预测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4.放弃内省法,大力提倡客观法,即条件反射方法。5.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和教育万能论者。(二)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lassicalconditioningtheory)由巴甫洛夫(IvanPavlov)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1.巴甫洛夫进行狗的消化过程研究的意外发现,观察到学习可以来自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刺激。2.创造了严格实验条件下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方法。3.实验表明,条件反射不是天生的一种反应,而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条件反射是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与环境平衡的重要基础和条件。4.人类天生具有非条件刺激(UCS)-非条件反应(UCR)联结;学习的产生是因为经典条件作用创造了条件刺激(CS)-条件反应(CR)联结。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反应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过程:第一阶段:UCS(食物)-UCR(流唾液)第二阶段:UCS—CS----UCR第三阶段:CS----UCR第四阶段:CS----NO→发病→治疗条件作用过程1.强化(reinforcement):指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产生促进过程,即非条件刺激(UCS)的作用过程。2.习得(acquisition):即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3.消退(extinction):如果非条件刺激(UCS)长期不与条件刺激(CS)结合,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此现象称为消退。4.泛化(generalization):某些与UCS相近的刺激也产生条件反应(CR)的效果。5.辨别(discrimination):是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对与条件刺激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过程。个体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必须平衡泛化和辨别过程(既不过度选择,又不过度反应)6.相倚:为了使经典条件作用能够发生,除了CS与UCS在时间上相接近外,CS还必须可靠地预期UCS的出现。(RobertRescorla,1966)7.信息性:如果存在着多种刺激,刺激越强,与其他刺激越明显,越容易被注意到,CR形成的越快。对UCS的先前经验而使被试用第一个CS来降低第二个CS的信息性的能力,称为阻断(blocking)。(LeonKamin,1969)(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1898年桑代克(E.L.Thorndike)以猫做实验。他把一只猫关在笼子里,笼外放置食物,猫不断尝试弄开笼子的活门。起初猫出现“尝试与错误”性行为,乱抓、爬、咬、后来偶然打开门闩,取得食物。如此重复数次,错误动作减少,最后可直接把门打开。按照桑代克的分析,学习是情境中的刺激和动物学会做出的反应之间建立的一种联想:刺激-反应联结(stimulus-responseconnection)。S-R联结浓密学习是随着通过尝试错误体验到动作的结果之后逐渐产生的。桑代克据此提出“效果律”(lawofeffect)的学习法则:行为得到奖励,该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该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弱。(四)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reflex)是美国心理家斯金纳发现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学习方式。斯金纳从桑代克、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理论出发,更系统地研究了行为规律以及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他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环境刺激的结果,行为的后果又可作为后续行为的原因。因此,人们可以运用环境刺激和行为的后果来控制新行为。这种由结果控制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operantbehavier)。斯金纳以“斯金纳箱”的动物实验装置进行实验(1953)。老鼠逐渐学会了主动按压杠杆取食的行为。按压杠杆的行为可因停止供应食物而逐渐消退。这一过程是学会一种操作的过程,因而被称之为操作条件反射。这里的操作条件反射是对工具操作的学习,故又称工具操作条件反射(instrumentalconditioning)。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之处在于:操作条件反射事先没有诱发刺激,其行为是自发的、随意的,动物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目的,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进一步研究表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在复杂的行为中往往并有两种反身模式。强化相倚强化相倚(reinforcementcontingency)是指某一反应和它产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1.阳性强化物和阴性强化物强化物(reinforcer):即与行为相倚——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阳性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这一事件被称为阳性强化(正强化)。阴性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的解除时,这一事件被称为阴性强化(负强化)。2.阳性惩罚和阴性惩罚惩罚物(punisher):指的是任何一种刺激——当它伴随着某一反应之后出现时——能降低该反应在以后发生的概率。惩罚是在反应之后增加惩罚物。阳性惩罚(positivepunish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物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阳性惩罚。阴性惩罚(negativepunish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的去除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阴性惩罚。体罚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被母亲打屁股的孩子比那些没挨过打的孩子在课堂上更多地出现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最强的是那些曾被母亲用暴力——用拳、掌,或借助外物痛打——惩罚过的儿童。辨别性刺激与泛化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都去改变某一行为的概率。相反,你可能只想改变某一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概率。例如,你想强化小孩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坐着的行为,却不想改变他们在课间喧哗的行为。通过强化和惩罚相联合,某些先于特定反应的刺激——辨别性刺激(discriminativestimuli)——便可以设定行为发生的背景。有机体知道,当一些刺激而不是另一些刺激出现时,他们的行为很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某一特定的影响。斯金纳将辨别性刺激-行为-结果这一序列称为三相相倚(three-term
本文标题:心理学主要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1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