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萧红(1911-1942)30年代文学洛神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东北作家群1931年“9.18”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内地的一批青年进步作家代表人物: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罗烽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遗言……抗战爆发后不久,萧红发现自己已陷身于民族、爱情、女性的三重危机,并且必须在主导文化阵营与女性自我之间作出紧迫抉择。选择前者是众之所愿,那里是安全、稳妥,注定不会被历史抛弃,只需要稍稍顺从角色;选择后者则意味着孤军奋战。冒险而未知。萧红选择了后者。……这是一个天真的选择,又是一个大智勇者的选择。就天真而言,萧红放弃萧军而跟从端木,放弃粗暴者而跟从怯懦者,或许是不无幻想的,但另一方面,萧红借端木而离开主导文化阵营,不啻也是一种对女性自由可能性的探索。……也正是因了这一选择,萧红以生命为代价穷尽了历史给女性留下的最后一份可能性。——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在1940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萧红这样对于人生有理想,对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的人,而会悄然“蛰居”多少有点不可解,她的一位女友曾经分析她的“消极”和苦闷的根由,以为“感情”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这又如何能不感到苦闷而寂寞?……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于萧红的早死深致其惋惜一样。——茅盾作为一个六年文学上的伙伴和战友,我怀念她;作为一个有才华、有成绩、有影响的作家,不幸短命而死,我惋惜她;如果从“妻子”意义来衡量,她离开我,我并没有什么“遗憾”之情!……也许可以这样说:在文学事业上,她是个胜利者!在个人生活意志上,她是个软弱者、失败者、悲剧者!——萧军这些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就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蚁子一样地为死而生的他们现在是巨人似的为生而死了。——胡风《生死场跋》虽然《生死场》描写东北人民抗日行动的内容比较薄弱,还不如对农民日常生活悲剧的描写那样真实生动,但就唤起当时读者的抗日的民族感情来说,已经是足够了。就表现东北人民的觉醒和反抗来说,《生死场》同表现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八月的乡村》有异曲同工之妙。——邢富君《萧红代表作前言》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男人着了疯了!他的大手敌意一般地捉紧另一块肉体,想要吞食那块肉体,想要破坏那块热的肉。尽量的充涨了血管,仿佛他是在一条白的死尸上面跳动……四月里,鸟雀们也孵雏了!常常看见黄嘴的小雀飞下来,在檐下跳跃着啄食。小猪的队伍逐渐肥起来,只有女人在乡村夏季更贫瘦,和耕种的马一般。刑罚,眼看降临到金枝的身上,使她短的身材,配着那样大的肚子,十分不相称。金枝还不像个妇人,仍和一个小女孩一般。但是肚子膨胀起来了!快做妈妈了!妇人们的刑罚快擒着她。牛或是马在不知不觉中忙着栽培自己的痛苦。夜间乘凉的时候,可以听见马或是牛做出异样的声音来……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萧红《生死场》革命?革命就是把从祖先就欺负我们的那些臭虫们,全杀了;把现在东三省的日本兵全赶跑了,剩下田地我们自己种。我们不再纳粮,纳租,养活那些白吃白喝的臭虫,懂了吗?比方没有革命以前,富人们有三个五个十个八个老婆,你现在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娶起一个老婆呢;革命以后,一个钱不花,你就可以有个老婆。——萧军《八月的乡村》王婆说:“哈尔滨一定比乡下好,你再去就在那里不要回来,村子里日本子越来越恶……”金枝鼻子做出哼声:“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最后他转到伤心的路上去:“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萧红《生死场》家乡多么好呀,土地是宽阔的,粮食是充足的,有顶黄的金子,有顶亮的煤,鸽子在门楼上飞,鸡在柳树下啼着,马群越着原野而来,黄豆像潮水似地在铁道上翻涌。东北流亡同胞,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大豆,高粱,努力吧!为了失去土地的年老的母亲,努力吧!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一切的记忆,努力吧!——萧红《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1941)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萧红《呼兰河传》《牛车上》细读巧妙而浑然的结构:1、双重第一人称叙事(小女孩和五云嫂)2、空间即节奏(牛车上的叙事)自然而有张力的情韵:1、童趣与悲凉的交织2、家常嗑中的戏剧性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朗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脚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现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第二,在人物底描写里面,综合的想像的加工非常不够。个别地看来,她底人物都是活的,但每个人物底性格都不凸出,不大普遍,不能够明确地跳跃在读者底前面。第三,语法句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的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胡风《生死场跋》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与聂绀弩对话)作品风格《萧红散文》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而复杂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她的散文充满真挚朴实的情感,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细节,她的文章有着生动的情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生死场》《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本文标题:萧红演讲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1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