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公共政策分析(硕士)
公共政策分析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实证原理、价值原理、规范原理、可行性原理、优化原理公共政策的内涵、学科性质及其分析的五类基本问题:内涵:执政党和政府采取的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学科性质:分析的五类基本问题:•事实分析:是什么?时间与地点?程度?•价值分析:因为什么?为了谁?什么是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的?•利益分析:社会利益如何分配?分给谁?•规范分析: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可行性分析:是否行得通?公众是否允许这样做?第一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证原理•所谓公共政策研究的实证原理,是指在公共政策分析的全过程中都必须进行实证的分析。也就是说,对于政策分析的结论都必须要有客观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为依据,不能凭空假设。一、公共政策的实证分析1.回答的问题2.寻求的目标二、实证分析在政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价值分析、规范分析、可行性分析和优化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实证分析。三、实证分析中易被忽视的问题及其克服•先入之见、归纳不完全讨论1:为什么说公共政策的实证性是一条基本原理?以我国“人口政策”为例来说明。•参考书目:•陈庆云,戈世平,张孝德:《现代公共政策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节政策分析的价值原理一、所要回答的问题二、价值研究的基本目的三、价值研究之于政策分析的意义四、价值分析的基础是利益分析政府确认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政府应该管,另一个是政府能够管。五、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的基本目的第三节政策分析的规范原理一、政策研究中的规范分析1.所要回答的问题2.公共政策研究中规范分析的基本结论3.规范分析是为政策方案设计提供具体指导的过程二、规范分析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1.简单代表2.盲目攀比3.挪用或照搬4.用语含混1672186320322287050010001500200025001996199719981999图3.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加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报》单位:亿元图3.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与部分国家比较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中国教育报0.0%1.0%2.0%3.0%4.0%5.0%6.0%5.3%3.8%4.7%3.7%2.87%美国(1998)日本(1998)德国(1998)韩国(1998)中国(2000)年份3.705.825.826.9110.0311.3012.3612.5912.9502468101214190919311953196419821990199719992000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单位:亿人年份第四节政策分析的可行性原理一、政策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二、政策研究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面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政策研究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首先,表现为为了“可行”而分析其次,不计代价的倾向思考题:以福州二环路高架桥为例说明政策可行性分析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第五节政策分析的优化原理一、政策研究中的优化分析及其作用二、政策优化分析的主要类型1.单方案优化2.多方案优化三、政策研究中优化分析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1.不求有功,但求无过2.用决策者倾向的政策方案作为最优方案3.缺乏动态考察和机会成本意识作业:从政策体制角度分析中国目前的腐败现象(3000字以上)第二章公共政策制定•一、政策问题与政策议程•(一)政策问题的特征•主观性、人为性、动态性、相互依存性(二)政策议程•1.概念、种类•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是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同时也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的阶段。•2.建立的途径:政治领导人、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专家学者、行政人员、公众、政府体制、大众传播媒介、危机和突发事件3.策略:政府积极、社会积极、两者都积极二、政策方案规划•1.政策规划的主体:单一型、多元型•2.特征与原则•特征: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政策问题基本内容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原则:信息完备原则、系统原则、科学预测原则、效益原则、可行原则、创新原则、民主参与原则。•3.程序:(1)目标确立:价值分析、政治分析、处理多重及冲突的目标(2)方案设计:有限方案的搜集、内容的初步设计、重要方案的精细设计(3)后果预评估:预测性评估、可行性评估(4)方案抉择:三、政策方案合法化政策合法化就是指最终被采纳的政策方案,在进入实施之前通过各种必要的行政程序和法律程序,使之在人们心中建立合法地位,被认可接受的过程。○设计案例(制定、执行)○参考书目:•陈庆云,戈世平,张孝德:《现代公共政策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三章公共政策执行•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征、作用•1.含义(陈振明)•2.特征:对象的适用性、执行的有序性、•执行的灵活性、执行过程的动态性、•执行的协调性、执行的时限性•3.地位和作用:•二、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1.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政策理解:政策宣传、制定执行计划•实施准备:人力准备、组织准备•物资准备•政策实施:政策实验•信息反馈•2.公共政策执行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三、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作业:课堂发言(10分钟)•(一)政策问题的特性•1.目标取向的公共性•2.目标范围的普遍性•3.目标价值的非盈利性•4.目标实现的强制性•(二)政策本身的因素•1.政策的合理性•2.政策的连贯性•3.政策的具体性•4.政策资源的充足性•5.政策的可行性•6.政策的合法化(三)政策以外的因素•1.执行主体的素质:思想政治觉悟、意向和工•作态度、知识和能力结构、管理水平•(1)政策执行人员:利益、心理、素质等•(2)政策执行组织:权责的明确性、结构的合理性、机构间的沟通与协调•2.目标团体:利益取向、文化心理因素、文化教育程度•4.政策执行环境:•自然环境:地理、生物、宇宙•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政治文化、民•众与大众传媒、国内政局与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参考书目:•谢明:《政策分析概论》.人大.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理及社会政策比较研究中心编:《中国公共政策分析》年卷•第四章公共政策评估•一、公共政策评估概述•(一)政策评估的含义•侧重点在于政策效果(综合性影响),但应以政策价值(社会公平与正义)为基础和核心。•(二)政策评估的类型•1.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2.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3.效果评估与效率评估•4.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与事后评估(三)(三)政策评估的作用•1.判断政策价值的基本手段•2.检验政策实施效果的基本途径•3.决定政策命运的重要依据•4.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5.推动政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四)政策评估的要素1.评估主体:决策者、执行者、专业研究结构和学术团体、政策的目标群体2.评估客体:3.评估目标:政治、行政、方案4.评估标准: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1)生产力标准(2)效益标准(影响、后果)(3)效率标准(效益与投入的比率)(4)政策回应度(5)社会和谐标准(公平标准)5.评估方法(1)社会指标法(2)前后对比法(3)对象评定法(4)专家判断法(5)自评法•二、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程序(一)政策评估的准备1.建立评估机构2.精选评估对象3.制订评估方案4.挑选和培训评估人员(二)政策评估的实施1.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广泛收集政策信息2.综合分析政策信息(三)政策评估的总结1.自我检验评估分析过程,以确认评估结论的可信度和有效度。2.撰写评估报告3.妥善处理决策者与评估者之间的分歧,实现决策者与评估者之间对评估报告的最大限度的协调。三、公共政策评估的失效分析(一)政策评估的误区1.主观误区2.客观误区(二)政策评估的障碍1.来自公共政策本身的障碍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2.来自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障碍认识上的误区行动上阻挠3.来自评估者的障碍形式评估评估者能力不足4.来自评估条件的障碍资料不足经费不足5.其他方面的障碍评估对象的“豪瑟效应”政策成本与收益不易核算政策评估结果闲置无用(三)关于发展政策评估事业的思考1.提高对政策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建立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3.实现政策评估制度化4.精选评估对象5.健全和完善政策评估信息系统第五章公共政策监控与调整一、公共政策监控1.定义: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2.内涵:政策监控主体的特定性(从事监控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客体的特定性(政策系统及其运行)政策监控是一个动态过程3.政策监控的基本原则:封闭原则、反馈原则、能级原则4.作用:保证政策的合法化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促使政策终结二、公共政策调整1.含义: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变化的现实的需要,对原有的公共政策方案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使公共政策能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政策行为。2.原因: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自身缺陷、负面作用加大3.特点:改进性、延续性4.作用:A.纠正政策偏差,避免政策失误B.协调各部门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克服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混乱现象C.保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三、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人民代表大会)法律监督、财政监督、人事监督、工作监督(1)听取和审议的“—府两院”的工作报告(2)审查国家计划和预算。这是人大进行财政监督的主要形式(3)质询(4)调查委员会(5)罢免2.司法机关的政策监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政府)(1)行政监察(2)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对业务监督和人事任免(3)下级行政机关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上级行政机关对监督与控制(4)专业性的政策监控(审计监督)4.政党系统对政策的监控(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1)党纪监督(2)将自己的成员选入、列入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3)利用所影响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所掌握的大众传媒(4)各民主党派也通过他们的方式监督政策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接近、提供信息、基层动员、提供竞选支持6.公众与大众传媒的政策监控讨论:举例说明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应对。第六章公共政策的终结一、含义与特征•1.含义:公共政策决策者通过对公共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公共政策的一种行为。•2.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二、作用1.节省资源2.提高绩效3.避免僵化(铁路)4.优化政策(饮食行业)三、政策终结的形式1.政策废止2.政策替代3.政策合并4.政策分解5.政策缩减四、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应对1.政策终结的障碍:心理上的抵触(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机构的持续性行政机关的联盟利益集团的影响法律上的障碍公共舆论的压力公共政策终结的代价2.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重视说理工作,消除抵触情绪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有选择地传播试探性信息,减轻公共舆论给公共政策终结造成的影响正确处理公共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关系第七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一、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层次、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二)系统分析的特征:•1.注重定量分析•2.认真对待价值判断(三)系统分析的内容:1.整体分析:整体着眼,局部着手,协调各方,综合考虑,以达到整体优化。2.结构分析:是寻求系统合理结构的途径和方法,其目标
本文标题:公共政策分析(硕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1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