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重庆医改政策分析1.入门分析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点击添加文本三、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点击添加文本二、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四、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现在的结构是不合理的。70%左右是药品、耗材,要把这个大幅度下降,让劳务技术上升,(改成)60%~70%是劳动挣来的。”2.确定评估标准政治、行政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人才)经济和财政可行性3.确定备选方案社会化行政干预调整价格基层分流公益化公立医院有政府财政拨款,但这远不足以负担医院每年的运营费用。举个例子,一个三甲医院一年的运营成本大约要20亿,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大概只占5%,最多也不会超过10%,剩下的90%~95%的钱要靠医院自己想办法去填补,这也是导致药价虚高、医患矛盾紧张的根源之一。现有解决方案的修正加大财政拨款力度,让公立医院主要依靠政府财政缩减公立医院资源,只保留相当程度的公立医院,让更多医院社会化,面向社会的多元融资,解除与政府的裙带关系使医疗资源下沉。如,允许有资质的医生多点执业,从而减轻三甲医院压力,提高基层医院资源利用率大型设备检查和检验类项目价格降低;诊查、护理、手术、治疗类项目价格提高。总量基本平衡。外推法快速决策分析4.备选方案分析它强调对决策问题的整体思考和结构化,注重运用正确的分析过程。它根据需要,循环运用思考、分解、简化、具体论证和反思五个步骤,不断深入决策问题的本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趋势推断未来的一类方法的总称,用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是情报研究法体系的重要部分。据统计大型设备检查和检验类项目价格各降低25%,诊查、护理、手术、治疗类项目价格分别提高30%、30%、13%和13%。调增总额7.07亿,调减总额7.09亿,增减额为-200万,总量基本平衡。根据外推法,我们的医疗价格是下降了,老百姓应享受的福利应该提高,这项政策对于我们的生活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针对医疗改革的方案,我们应该思考每一项改革政策的利弊,分解看待,比如针对一些病种,医疗费用可能下降了,然而针对一些特殊的病种医疗费用很有可能上升,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具体去论证费用上升对于老百姓生活的影响,是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进而反思政策的可行性。具体的,针对尿毒症病人的政策升高了,我们在政策制定之初就应该想到会有这样的后果5.备选方案分析财政可行度政治可行度技术可行度民众满意公益化完全公益化低适度提高中完全公益化低适度提高中高高社会化高地方低中央中中中行政干预定价高高低低基层分流、高高低中矩阵展示系统由此可见,各项方案各有利弊,前次重庆医改方案采用了行政干预定价,然而在操作中没有做好精细测算和试压分析评估,导致出现问题。在降低医疗耗材收费过高,民众医疗负担大的改革过程中,各种方式并举,降低不合理行政干预十分重要“死亡指标”———有善意无善果?公共政策案例2重庆医改政策分析:董金昊谢镇江陈柱肖国栋钟绍山案例回顾一、死亡指标的内容国家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包括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以及万车死亡率,总计四个指标。在这四项指标中,由于它们都带有“死亡”二字,因此被民间以“死亡指标"来统称。死亡指标之善意指标出炉指标入规划指标纳入考核发挥作用死亡指标之无善果指标的无可厚非指标的”科学性”指标成交易商品事故的偶然性案例分析•将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写进“十一五”规划是国家安监总局自2004年起连续两年的政策努力,形成了四个可以测度的指标,并针对山西省的特殊生产情况专门设立了“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的指标。所有的指标纷纷进入了地方的发展规划或是统计指标体系。这样一个经过认真设置的政策为什么会在执行的过程中造成如案例所示的诸多问题?分析角度政策制定的目标选择1政策执行过程的利益相关分析2政策工具的选择,强制手段还是自愿手段3政策制定的目标选择概念解析1、政策目标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标准。确立政策目标是政策分析过程重要的功能活动或是逻辑步骤。2、公共政策基本目标:公平、效率、安全、自由、民主、正义、尊严15政策的根本目标设置的判断(一)合理性1.死亡指标”的政策清晰地提出安全的目标。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拉近我国同别国在产业安全生产指标之间的差距,是该政策最为重要的目标。2.从管理的角度,该政策提出了效率与公平的目标。政策的公平性体现在对于具有不同产业特定的身份设计了不同的指标体系。从“死亡指标”的执行和管理角度,安全生产指标政策的设置同时强调了管理的效率性,即要求定性管理、强调绝对死亡数量的下降,为了保障指标的完成,采取了签订责任状、一票否决、纳入地方干部考核体系等措施,强调了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二)矛盾性1.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可协调性一直在公共政策分析界具有争议。“死亡指标”兼顾安全、公平和效率,在政策制定中强调安全和公平而在政策执行中强调效率,这样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存在目标上的差异,是造成潜在问题的深层原因。政策执行过程的相关利益分析事实证明“死亡指标”的提出,促进了地方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危险地段、危险产业的整治并展开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这些“死亡指标”考核压力下的管理活动,在遏制一些事故、杜绝一些安全生产隐患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执行过程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现有政策设定下产生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尽可能减少生产安全事故,降低死亡人数,提升安全生产的指标,并要求高效、严格地执行。国家安监局地方利益集团矿区领导地方相关部门的领导地方安监局20利益主体与相关利益:为了达到层层下达的指标,根据政策规定的空白点进行了“政策创造”例如,用各种机械维持受伤工人的心跳,以减少死亡人数,这样的利益驱动下的行为甚至违反了中央设立“死亡指标”的政策初衷一方面,希望标准从低、从轻,以便能够达到;另一方面,也是实际执行中面临具体的、复杂的情况,需要他们进行政策的具体解释。因此,这样的政策规定造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对立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关系。政策执行过程的利益相关分析各个利益团体的行为是依靠其自身的利益判断进行的。在不同的在行为选择模式中,自然选取付出成本小而获得利益多的行为模式。在强制性的政策指标环境下,当执行成本达到一定的水准时,地方的利益群体选择不作为或是改变政策目标的有偏差的行为模式。因此在政策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各个利益群体可能的利益诉求,还需要分析所选用的政策手段同相关群体利益之间的契合程度。政策工具的选择,强制手段还是自愿手段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设计是为了公共政策在实际中能得到更为彻底和顺畅的执行。(政策工具就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政策工具按照政府参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强制性政策工具、混合型政策工具以及自愿手段政策工具。政策工具:强制性政策工具1偏重于借助国家政府的权威及约束力,迫使目标团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混合型政策工具2允许政府将最终决定权留给私人部门的同时,可以不同程度地介入非政府部门的决策形成过程。如:产权拍卖自愿手段政策工具3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的任务。如:志愿者组织。纵观本案例,在政策工具选择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强制性的政策工具,特别是将对死亡指标的控制通过“属地管理”和“归口管理”两个指标,政策工具选择的过程中,层层分解、下包,成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甚至出现了“一票否决”的情况。强有力的政府介入工具的选择,虽然保证了目标的快速实现,但是,在实际执行的层面既同政策设定的安全”目标出现了偏差,又同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执行成本承受能力出现偏差,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调整安全生产政策的手段,才能更好地执行政策意图,协助政策执行顺利进行。建议采用混合手段,例如安全标准设定、发通过媒体的信息发布以及发动非政府组织进行多元化的监督管理都是可行的政策手段选择模式。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多少为宜•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从20日至22日的三天时间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等法案进行审议。拟将个税减除费用标准由现行的每月2000元上调至每月3000元,税率结构由9级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累进税率。调整后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8%下降到12%左右。也就是说,未来近九成工薪阶层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与2010年相比,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约减少个人所得税收入990亿元。•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曾两次调整,第一次是2006年,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第二次是2008年,由1600元调为2000元。•调整后你的个税是增还是减月收入19500元将成为税负减轻或增加的节点。如月收入为18000元纳税人,税负减少了75元,月收入万元的纳税人税负减少了350元。而月收入为25000元的纳税人税负增加了150元。总之,月收入2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税负逐步增加,收入越高,税额增加越多。为何是3000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0年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23元/月,按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1.93人计算,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消费性支出为2167元/月,假设2011年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消费性支出增长10%,约为2384元/月。因此,最后将起征点定为3000元。•福建省统计局发布消息,2010年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647元。月平均工资为2720元。而厦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357元,从整个福建平均工资水平来看,个税起征点若上调至3000元,对工薪人员是极大的受益,为他们减去强大的赋税压力。如何理解个税起征点的意义•从1980年9月《个人所得税法》颁布以来,该法已历经5次修改,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调整起征点。就总体趋势而言,这一系列修改,与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保持了基本同步,它反映了国家税收政策在二次分配中的基本价值,也有利于为社会的经济公平多一分保障。•从现有的收入结构来看,这个方案照顾到了绝大部分工薪阶层人士的切身利益,真正体现了税收政策照顾低收入群体和普通工薪阶层的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矛盾的复杂化,个人所得税政策仅仅是提高起征点,已经不足以体现和保障公平。在实践中,税收在有的地方成为公民获得公共服务和其他公共资源的前提,这就背离了税收的本质。如果以税收扣缴情况作为区别对待人群的先决条件,就会使弱势群体失去更多权益。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本意是照顾弱势群体,而其他公共政策如果以未缴税为由损害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不仅会使税收区别对待政策失去本来意义,还会形成更大的社会不公。•因此,国家一方面应该提高起征点以保护低收入群体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更新观念,把税收作为公民的一种奉献而不是一种交换条件。只有这样,照顾绝大多数低收入群体的税收政策才会起到真作用。•税收的本质是经济上的二次分配,收入高者必须缴税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但这只是一个人的经济义务,而不是一个人的身份前提。但在实践中,税收在有的地方成为公民获得公共服务和其他公共资源的前提,这就背离了税收的本质。比如,根据北京市的规定,只有连续缴纳了一定年限个人所得税的公民,才有资格买车或者买房。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是低收入群体,他本无义务缴纳个人所得税,却因此失去了买房买车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可能性。这样的政策,貌似合理,实则是以税收来确定公民身份和权利的等级,它是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的典型歧视。有鉴于此,国家立法部门需要修改法律,明确在税收相关法律中规定,禁止以纳税与否作为一个公民获得社会基本权利的前提。如果以税收扣缴情况作为区别对待人群的先决条件,就会使弱势群体失去更多权益。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本意是照顾弱势群体,而其他公共政策如果以未缴税为由损害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不仅会使税收区别对待政策失去本来意义,还会形成更大的社会不公。谁是政策主体两会代表、委员普遍呼吁个税起征
本文标题: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1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