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时期的政治探究一:秦国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统一后秦朝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又做了哪些事情?提示:社会基础、人民需要、秦国实力、个人努力①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强盛。(主要原因)②人民渴望统一。③秦王嬴政的个人雄才伟略④区域性统一⑤封建经济的发展,经济联系加强。(经济物质基础)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监察助理军事回顾1:秦朝在中央实行政治制度?回顾2:其中“三公”的具有的职能?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封建王朝——秦朝。秦统一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其政治制度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意义。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地方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1.创立: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3.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核心郡县道(少数民族聚居地)乡里亭(地方治安与公文传递)行政兵事监察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皇帝县乡郡三公九卿里最高统治者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农业生产和水利的发展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耕作方式的变化春秋以前—集体耕作、刀耕火种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开始铁犁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在以上因素的促使下,_________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主要特点。精耕细作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民间手工业秦汉时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1)线路:①陆路: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②海路:从广东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2)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欧洲(大秦)从间接交往发展到直接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儒学的正统地位1.汉初的“无为”①背景:②目的:③治国原则:④应用:2.“有为”成为时代需要经济残破恢复生产,安定人心“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从“无为”到“有为”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晚年著《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生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教官: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凭儒学入仕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儒学在民间独尊汉代教育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大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独尊儒术的结果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秦汉的科学与技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造纸技术的成熟数学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很重视数学研究及其应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这些命题的解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算盘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据考证,汉朝史籍中已提到“珠算”.天文历法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两汉时期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农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医学的发展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汉朝时,楚辞盛行。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文学政治上经济上民族关系国家分裂,南北对峙;出现的局部统一与短暂统一的局面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民族融合进程加快此外秦汉文化的基础及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都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
本文标题:秦汉魏晋南北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44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