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新郑市基础教育教研室马明坤交流的内容何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为何要基于课程标准?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意见or建议?一、何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的三种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含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特征教学的三种取向基于教师个人经验的教学–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木匠只能教木工活)基于教科书的教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出现了教科书–在我国,真正的教科书(正式课本)出现在20世纪初–教科书成了教材的权威,是教学方案的心脏;没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几乎完全取决于教科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国家标准–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了第八次课改,颁布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取代了原来的”大纲“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含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特征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教科书只是用以支持教学的工具或资源之一。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评价是为了获得“教到什么程度”的证据,它代表着学生需要知道的东西,是与目标紧密相联的。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否成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判断–学生的作业是表现信息的重要来源二、教学为何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课程标准与教学的关系让教学回家备课的关注:–“教材处理”还是“目标明晰”?上课的关注:–“有无告诉”还是“有无明白”?–“方法好看与新奇”还是“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作业设计的关注:–设计:是为了“多做练习”还是“检测目标”?–批改:是关注“对与错”还是“与预设目标的关系”?–反馈:是为了“告知结果”还是“促进学习”?课程标准与教学的关系课程层级新课程运作系统1、理想的课程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正式的课程2、课程方案3、课程标准4、教材(模块)3、教师理解的课程5、学期课程纲要6、单元/课时计划4、师生实际运作的课程7、课堂教学5、学生体验到的课程8、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两张皮”即3-8不一致何以产生?减轻“新课程两张皮”的路径不同的专家需要一起交流,达成最大的共识。每个人都要像专家一样思考3-8的一致性。之一之二三、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程序基于课程标准编制课程纲要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活动评价/作业设计小结(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程序课程标准教材评价教参课程教学设计(纲要教案)课堂教学学习结果教师应像专家一样思考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如果说课标:100位专家教材:10位专家教参:1位专家你依据什么呢?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程序1——学段、学期、课时的一致性学段内容标准学期课程纲要单元/课时教案目标链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程序2——备课、上课、作业的一致性(1)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2)我怎么知道学生已到那里了?(3)我如何安排学习活动才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好的表现?(4)实施教学即评价:收集—解释—反馈(5)作业:检测目标达成的工具(二)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纲要》(1)何为《课程纲要》?即以大纲的形式,一致性地回答某门/种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或问题(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为什么说《教学进度表》不是《课程纲要》?因为只见进度,不见教学;只见课文,不见课程;只见教师,不见学生。(2)《课程纲要》的意义有利于教师的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某门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某门课程的全貌或相关政策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纲要的审议与质量管理(3)如何判定《课程纲要》质量的好坏?目标是否来自于课程标准,且都是易于被检测或证实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的选择是否有利于上述目标的达成评价方案是否具有准确性与可行性目标未做分解太长或太短头重脚轻抄袭我市课程纲要还存在的问题(4)《课程纲要》研制路径1.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2.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3.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5)《课程纲要》呈现格式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课程类型;课时;日期。课程元素:–课程目标:4-6点,每点1-3句;兼顾三维目标;指向关键结果的表现;叙写规范–课程内容:基于目标处理教材,选择与组织相关的知识或活动;课时安排合理等–课程实施:方法与目标匹配;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提供多样化的支持等–课程评价:设计基于目标的作业;评价结果的解释与目标相匹配;相关政策清晰且可行等所需条件: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条件课程纲要的使用每期的第一节课与学生分享–让孩子对本期教学有个了解–高年级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照搬课程纲要的呈现顺序指导教学–每节课的教学–全期的评价–使用中发现问题可做修改期末把修改后的成果交学校保存(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逆向设计)传统教案与基于课标的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元素学习目标:将内容标准具体化为学习目标评价设计:作业(习题或表现任务)学与教活动的设计:导入: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过程:收集学生的过程表现,解释并促进评价:判断关键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自评案例:一份教案【课题】8.1平均数(1)(初中数学八上)【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内容与学情分析】略【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3.在小组交流时,至少能举出三个生活实例,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检测目标1的达成;–2.通过问题5、6、7和8检测目标2的达成;–3.通过问题6、7、8检测目标3的达成。【学习过程】(简)–生疑:Q1、2(从经验导入)–释疑»一、何为算术平均数?(Q3、4)»二、何为加权平均数?(Q5、6)»三、权的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Q7)–提高»四、加权平均数有何用处?(Q8)–小结–作业:课本P253,第1、2、4题分析:本教案体现了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思想,也体现了教学即评价的尝试;根据课标、教材与学情确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检测题;目标达成的路径由4个主导性问题和8个习题构成。此案例来自郑州市第五十二中方万冬老师(四)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作业设计1、作业的分类。•课内作业(练习)•课外作业(家庭作业)。2、课内作业(练习)的功能和设计原则。•功能:检测、巩固、拓展、前测。•设计原则:①针对性②层次性③多样性④趣味性⑤应用性⑥开放性。3、课外(家庭)作业的功能和设计原则。•功能:巩固、提升、培养学习品质、增强家校合作。•设计原则:基础性、实践性、趣味性、多样性、自主性、拓展性,适量性4、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目的不明、盲目多练。•重视数量、忽视层次。•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注重书面,忽视其它。5、作业设计的建议。•明确目标,兼顾全面性与长远性。•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数学的应用性。•有针对性,避免盲目多练。•有一定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形式力求灵活多样,增强实践性。•重视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第二学段侧重突出一个“活”字。小结:不是什么,是什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简单对应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一种理念–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体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四、建议or意见开始对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掌握分解课程标准方法和策略要提高课堂学习评价的能力,促进课程标准的落实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愿与在座的全体老师共勉
本文标题: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5868 .html